李 敏
新课改将对话理论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这预示着教学方式由传统的“储存式”教学向“对话教学”转变。要实现理想的对话教学,必须让学生学会对话,提升他们的对话素养,这是对话理论走向课堂实践的新台阶,而对话能力在学生学会对话地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何谓对话能力?它是在对话精神的关照下,在与别人或自己心灵交流过程中影响其意义生成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心理品质包括:有爱心、尊重别人、谦虚、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行为习惯包括:集中注意力,了解事实,仔细倾听,积极思考自觉反思,喜欢提问,愿意与他人合作。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是对话能力的构成要素,也是实施对话教学的目标。
一、对当今学生“对话能力”的现状审视
对话自古就有,当时它只是解决问题的朴素方式。现代人在科学理性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提倡重返对话时代,并赋予其时代意义。
对话与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正如刘庆昌所指,“作为学校教育主要途径的教学必然会与‘对话联姻”。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教学中的对话以及学生自主对话的能力。但细观我们的语文课堂,学生的对话能力并不强。
在于漪老师《宇宙里有什么》的课堂上,当有位同学提出:“几万万是什么意思?”其他学生立即哄堂大笑。这片哄笑声背后透露出学生对同伴的不尊重,也反应了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倾听是什么,它不是对声波振动的获得,而是弄懂所听到的内容的意义,它要求对声音刺激给予注意、解释和记忆,它是进行对话互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除了以上情况,有时我们还能在课堂上见到针锋相对的场面。“你说得不对,你先听我说”这样的话往往以压倒对方的气势以赢得所谓的荣誉,而这种学生往往最不具对话能力。对话是追求真理的双赢,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的辩论。有的学生则容易囿于自身经验,不能融入教师设计的对话情境中。在二年级一堂《春天》的语文课上,师生都沉浸在春天美好的季节中,而一位学生却硬要说春天是魔鬼,虽然教师一再引导,他却仍固执认定自己的想法。
构建高质量的对话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对话,激发对话的热情,养成对话的态度,掌握对话的规则”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二、学生“学会对话”的必要性
让学生学会对话是时代提出的要求,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更是语文课程内在规律的呼唤。
(一)学会对话是对话教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需要
自王尚文老师把对话理论引入语文教学以来,关于对话教学的理论研究已颇具规模,其中以提出“对话型”阅读教学为最多,但教育者单靠提出对话理论不会使我们的语文课走向真正的对话,没有立足于学生学习实践的理论终将被舍弃。虽然现在有人提出以问题教学为点,以实施步骤为线的对话教学模式,但模式的使用往往容易走向教学流程并框定学生的主体活动,这无疑违背了对话教学的生成原则。
培养“对话能力”是立足教学实践主体的目标教学,可为一线教师提供明确的教学方向。我们知道,一切的精神和知识只有转化成人的能力或潜能时,它的价值才会在人身上体现。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当他们离开语文课堂时,留在他们脑海中的并不是某篇具体的课文,而是在对话体验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对话能力,这才是他们今后学习工作时所需要的。 对话教学作为一种理念,仅把它理解成教学方法肯定不全面,它还包括对话氛围、对话文化和对话能力,其中对话能力是构筑对话教学的大梁。怎么构筑?这就要发挥教学的主导力量,在对话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对话的能量,激发人的对话潜能并形成对话能力结构。明确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不仅是对话理论走出为对话而对话的怪圈,更是对话从理论走向教学实践的第一步。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性要求学生“学会对话”
首先,文本特点要求学生具有与文本对话的能力。语文教学以阅读为大头,阅读是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是他们人生不可或缺的间接历程。中学语文课本收入的大都是各国文学精品,它们在作者精心的构思下不乏留给读者广泛的想象力,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是在被多次重创过程中鲜活起来的,这也是为什么优秀作品能常读常新的原因。如有人在读蒲松龄的《狼》时,感到狼吃人的可怕,而有人却会为狼写自传,控诉人的狡猾与虚伪;又如大家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曹操求贤若渴心声的一致认同,可也有人读出了诗中思念某人的哀怨。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需要,也是提高其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其次,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属性要求我们的阅读课堂必须是对话型的,但是传统教学中的对话不充分,只强调老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忽视学生对话权,使他们处于思维压迫状态。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对话能力肯定不强,慢慢唤醒他们对话意识必须要让他们充分地对话。先要让他们知道自己与课本、老师,特别是同伴之间可接受的差异,从中获得一种张力,再慢慢引导他们有主见地读课文,勇敢地交流及深入地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获得多重对话的意义,发现充分对话的魅力。
真正的阅读应该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真正的解读必须在文本中寻找意义的碰撞和建构,这些都注定了学生必须学会对话。
(三)学会对话是构建“对话型”阅读教学的重要因素
文学是人学,它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命运。对话是文学作品产生、发展并最终实现其价值的有效方式,提倡对话型阅读教学很有必要。对话型阅读教学要有对话能力的主体才能实施,但很多人把课堂上出现形式性对话的问题统统怪罪于教师,武断地认为这都是因为教师素质不高造成的,我们试想下,假若教师的素质提高了并能娴熟地实施对话教学了,面对一群不能对话的学生怎么进行对话,到头来还是唱独角戏。所以提高学生的对话能力有其必要性。教师和学生是对话活动的主体,他们都有建构对话内容意义、形成对话能力和养成对话素养的可能。只有有对话能力的读者才能独立地、创造性地挖掘出文学作品的价值,才能建构良好的对话型阅读教学。
发展学生的对话能力是实现“对话型”阅读教学的根本诉求之一,而具有对话能力的学生才能更好地促进“对话型”阅读教学顺利实施。
二、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对话能力”的策略探讨
提问作为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策略向来为教师们所青睐,一方面它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另一方面,它是启发智力、开启思维的有效工具。弗莱雷指出:“批判性思维不仅是课堂对话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构建对话能力最重要的因素。”而问题是对话的核心,提问是激发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工具。“高效提问”、“有效反馈”是培养学生“对话能力”的基本策略。
(一)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首选方法。高效提问是指具有一定深度,能引起学生思考的提问方法。太简单的问题失去提问的意义,太难的问题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阐明要让学生摘桃子式的学习。如《登泰山记》首段,“泰山之阴,汶水西流;其阳,济水东流。”有个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课文的语言环境,指出泰山的具体方位。”这一问学生首先必须弄懂“山之阳”和“山之阴”的地理位置,还要联系“汶水”、“济水”的具体方位,然后才能推衍出泰山的方位,之后方能把表示方位的名词“阳”、“阴”两个字的用法及意义都搞清楚。显然教师抛出一个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但又稍高于其原先能力的思考题,并让学生参与既定问题的讨论,比教师直接索然无味地告诉学生答案要好得多,不仅能在讨论中解决整个问题,还能点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夯实其对话能力结构。
(二)反馈能强化学生批判思维的形成。反馈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让对话持续进行的必要手段,反馈也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为最好。有效的反馈能避免死板的一问一答,它的作用是将“学生的答案”在瞬间转化为新的提问,以他们的理解为基础进行思考,从而形成“答中有问”,问中有新理解,新理解促进新图示的循环。这样就不断地将对话引入更高的层次,使它成为一个开放的事件,使文本的意义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不断生发,直到无限。如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火烧圆明园》,在全班同学顺利读通全篇课文后问:“第一段读懂了什么?”一位学生回答说:“我知道圆明园地位很高。文中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王老师马上以问题的方式作出反馈,“什么叫‘不可估量?”这一问不仅对刚才那位学生的回答作出了应答,也把问题的焦点推向全班学生,让全班同学都处于思维紧张状态,调动他们动脑积极性。
当我们把对话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时,我们不能忘记教学的主旨是培养人,学生“学会对话”应当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一个能力目标。“对话能力”的养成何等漫长,但这种意识必须留于心中。
参考文献:
[1]伊凡.汉耐尔.高效提问——建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七步法[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3]戴维·伯姆.论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2002.
[5]王尚文.对话:语文教学的新观念浙江师大学报[J].社会科学版,2001,(5).
(李敏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