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助式”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2009-07-15 04:42范中文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文章语文信息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这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现行的对阅读理解的考察方式,在选拔人才、训练学生某些能力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发挥。此种题型的设置只是让学生在命题人所设计的问题指引下被动地答题,但体现不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自助式”阅读方式,以此来探索能更好地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方法。

所谓“自助式”阅读,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阅读者在没有受到任何问题干预的情况下,让他们在阅读期待(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能否深入)的引导下自主阅读,在产生感悟或共鸣的基础上自行地去设计问题,寻求答案。一篇文学作品就好似丰盛的自助餐,让学生在阅读后挑选感悟最深的、“最可口”的进行分析、研究。这种阅读方式和传统的对阅读理解考察的思维方式恰恰相反,可以说是一种逆向思维。它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在感悟内容的前提下去设计与之相适宜的问题。笔者认为:这种方式与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观点是相吻合的。同一篇文章,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价值的取向不同,其对文章的领悟感受也不尽相同。如果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设计一些问题,自发地寻求答案,这无疑会大大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操作呢?是不是说让学生在读完相关作品后让他们随意地设计问题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不在他们阅读前加以具体指导和引导,他们就很可能会设计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偏离阅读理解设置的目的和意义。所以,教师在学生阅读前进行一定的引导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必须的。根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能力的要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1.体味与推敲:主要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句在语言情景中的意义及作用来设置问题。比如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优美的词句、修辞的使用及作用、同义词的差别比较等。在讲解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有个同学根据“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句话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

(1)“朗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可以用“青”替换吗?(朗润形容山的颜色一下子变得鲜亮,明快,豁然开朗。不能代替,因为春天山上肯定还会有其他颜色,比如红色,没有比这个更好的词了。)

(2)为什么春天水会“涨”起来?(一是春天经常下雨,后面有证据,“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二是冰雪融化导致水面上升,表现春的温暖的特点。)

以上两个问题及括号里的答案是学生自己探究的结果,虽然简单,但完全是学生自己的感悟。但是教师有时不可能设计这样的问题,即使设计出来,很多学生会把它当成一种负担,或没有感触,不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但现在是在他们自身感悟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并找出答案,这样对课文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2.筛选与整合:对于文中的重要信息进行筛选,甚至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对这一能力的训练针对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要求:对于记叙文,学生能知道从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等方面发问,为概括文章的内容做准备;对于说明文,学生能准确地判断说明对象以及说明方法等;对于议论文,学生则应该从论点、论据和论证等方面出发去设置问题,找出答案。

3.归纳与概括:归纳文章或段落的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对内容要点的归纳和概述,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内容要点”,指文章的层次分布点,层次既指文章的主体层次,也指某一大层次中的几个小层次,甚至是某一小层次里的几个方面。“归纳”,就是对文章的要点或主题进行整理提炼,使之更为精练、简洁、富有条理地显现出来。“概括”,就是读者对在思维中归纳出来的要点进行简要、清晰、准确地表达。这种归纳与总结,既可以针对文章中的某一个段落,也可以针对整篇文学作品。

4.欣赏与评价: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及思想情感能给出读者自己的见解。文学欣赏是感悟性很强的心理意识活动,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课堂情境,从学生的情感、见识、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其充沛的情感,给予足够的空间、时间和机会,自读自悟,并发挥联想和想象,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运用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策略,尊重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和独特体验,珍视赏识学生的奇思妙想。引导学生对作品本身提出独到见解,鼓励学生善于质疑,随时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以“读出问题”;引导学生善于由作品生发开去,引发对历史、当代社会或周围人事的思考、评议,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当然,以上几个方面的理论分析只是学生进行自助阅读的导向,并不是把学生的思维仅限制在这些方面,教师应该把阅读的更大空间留给学生自己。因为学生既是课堂的主体,也是阅读的主体。课堂教学实践验证:学生对这种方法比较感兴趣,他们的阅读积极性也得到很大地提高;阅读的实效性也有所增强。他们可以像老师一样去设计问题,总结答案,他们的阅读是以准确、具体获取文章信息为目的的思想活动。但这不是说学生得到的所有信息都是有用信息,判断是否有用的标准是读者的阅读目的。要教会学生如何确定阅读目的——提出问题,并据此准确筛选文章的有用信息。同一篇课文,阅读目的不同,筛选认知的信息也就不同,所以不宜追求千篇一律的问题和答案。“自助式” 阅读的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它的基本过程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己确立阅读目标。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根据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师提供的资料,对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达到初步排疑解难的目的,其基本点是落实精读、主要语句或段落、体会语句的联系及文中的细节描写,以加深对课文中心的理解,明白作者是怎样写的,领会为什么会这样写。

(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这是整个阅读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步,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这种筛选,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筛选,而是对文章中最重要的信息进行筛选,它常常包括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重要的概念和新的知识的解释和阐释,能集中体现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和一些含义较深、比较难懂的句子等。

(3)切磋问题,提高阅读效能。分组讨论、争辩、启发、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在真正意义上将教与学完整地结合,实现了教学相长。

在“自助式”阅读过程中,学生向教师提问特别多,笔者认为师生间问答不应该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的讨论,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鼓励和表扬。当然,这种阅读方式在教学实践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在刚开始操作时,不少学生不适应,无从下手;对不同文体的训练侧重点还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总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环节,它对于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不断地探索更多更好的阅读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我们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范中文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芦浦中学317611)

猜你喜欢
文章语文信息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