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 自我发现

2009-07-15 04:42王青寅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品味本质事物

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是什么?一直以来,方家们各抒己见:或曰语言文字训练,或曰文本的朗读教学,或曰不求甚解的阅读之法,或曰对话,或曰自主创新。大学教材讲得更是繁杂而玄幻,宏观方面从哲学解释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历史意义上阐释,微观方面又从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的统一、言语操作技能与言语心智技能的统一以及审美实践等层面阐述,弄得人不知所云,一头雾水,想明白都不行。《江苏教育》杂志早在1992年就曾发表过一篇探讨阅读教学本质的专论,把“创造性”看作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其后不久,就有昆山的一位教师撰文加以反对、批驳,认为把创造性作为阅读教学的本质有三方面不足:(1)把阅读的本质理解为创造是不切合阅读教学的实际的,有以偏概全之嫌;(2)把创造性阅读与吸收性阅读对立起来,忽视了两者之间“量”的联系;(3)阅读教学创造性本质论的提出有判断性错误。在此基础上,昆山的这位教师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理解”才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应该说,后者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它确实更切合阅读教学的实际。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标准的推新,语言阅读教学的内容、形式和要求都迥异乎先前的阅读教学,仅仅因为“‘理解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何等重要,它贯穿于所有阅读能力之中,成为阅读能力各个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事物”,就断定“理解”就是阅读教学的本质,显得有些单薄片面,不太合于时宜,不能准确全面地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而固有的规律。

那么,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在讨论语文阅读教学之前,有必要先探讨一下什么叫“本质”。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本质”词条释为:“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应该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它对事物的性质、面貌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另外,它是“隐性”而非“显性”的。简言之,“本质”就是隐性的规律,是根本性质。

再看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就容易理解了,它应该是指语文阅读教学中隐性的阅读规律,对阅读教学起着决定作用的根本性质。所以,朗读教学、写字训练以及各种各样的阅读方法都只能是阅读教学这个事物的显性手段,而不能称之为阅读教学的本质。阅读教学的本质应该是一种能够对文本阅读起决定作用的规律,是阅读教学这个事物的内在联系。

而作为阅读教学内容或者说阅读对象——文本,其本身往往具有语言和意义、情感的综合性,它对阅读教学也就具有了解读的隐藏性和阅读难度。所以,只有通过仔细品味语言,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或情感思路,发现文本的架构、修辞、意义、情感以及审美内涵等,才是阅读教学的本质。

为什么说品味语言、自我发现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呢?品味语言和朗读教学不是一回事吗?自我发现和理解文本意思不是一个意思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如果要对这个阅读教学观加以明确的话,笔者一定要强调的是“发现”这个词,只有“发现”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而前面的品味语言是“自我发现”的必要前提和手段,没有对所给文本语言进行品味,就没有读者(阅读教学中的学生)对文本的“自我发现”;而这个“发现”既是依据文本客观的,又是学生经过思考而具有个性化的。

(一)品味语言——自我发现的必要前提和手段

众所周知,语言是语文的根本,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只有学会品味语言,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进而有所发现。但是,曾几何时,语文的阅读教学出现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尴尬现象:教学时脱离文本、热衷于课堂表面热闹所谓的讨论、迫于压力而致阅读教学题型化等等,于是引发人们讨论:语文何时才能姓“语”?阅读教学怎么才能体现出语文的特性?

人们逐渐认识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多地关注语言的品味,才能真正让语文的阅读教学踏上“回家”之路。

品味语言的方式多样,比如可以通过识字写字的教学环节来夯实学生的字词基础;通过文本提供的多种语言形式,如修辞技巧等的分析、体会,学习语言的妙用,一方面可以通过语言形式的揣摩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所表达的思想;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语言形式中掌握语言规律和方法,习得写作的技巧;通过适当的文体变换拓展,有助于情感的积淀、表达、传递、升华。

下面是一个组织学生品味文本语言的教学片断:

一老师在执教四年级《长城》一课时,对于比喻句“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重锤敲打,通过观察图画、举出事例、比较等多种方法体会“长城”与“长龙”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比喻句的用法有了形象生动的感知。

当然,品味语言的方式和方法没有现成的范式,需要教师精心备课时发现、课堂上随机生成,激情呈现。

(二)自我发现——阅读教学的本质

在充分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就会慢慢理解文本,就会渐渐对阅读材料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当然,发现包括对阅读材料的标题、字词句段、结构、理路、意义、情感等的发现,也就同时产生心情的愉悦,对阅读、对语文产生兴趣。

先看李镇西先生的一个课堂实录片断:

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

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贾志杰同学举手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非常正确!”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你怎么知道的?”

他回答:“在教材第5页上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好!”我对全班学生说,“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他知道不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页。”

学生翻开书后,看到单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写着:“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我又问:“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

仍然是沉默。我只好说:“我就有问题,现在问大家——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

学生们不约而同一下抬起了头,用惊讶的眼神看着我,那一双双眼睛仿佛在说:咦?我为什么没发现这个问题呢?

“注意: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我强调道。

这是一堂被于漪先生称之为“美妙和谐的语文交响乐”的课,他在随后的课堂上还对学生强调“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李镇西先生在组织语文阅读教学时,就特别注意启发学生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来实现对文本自我发现。

不仅是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来实现对阅读文本的自我发现,只要你有胆识有独特的思维对教材深刻地把握,其他年级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同样可以有精彩的呈现和学生个性的自我发现。

且看下面识字班阅读教学的案例,看老师是如何巧妙组织教学的:

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个生字,(课件出示“颗”)仔细观察,你们怎么记这个字?

生:“颗”字左边一个“果”,后边一个“页”,合起来就是“颗”。

师:“颗”有一个好朋友(出示“棵”),比较一下,它们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

生:它们都有一个“果”字,“颗”的偏旁是“页”,“棵”的偏旁是“木”。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里有一道练习题,你们能把“颗”“棵”填入其中吗?

课件出示:

一( )松树一( )白菜

五( )葡萄一( )小草

两( )星星四( )花生

(生说出;齐读)

师:我们来把这两行重新排列,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将“一()松树”与“四( )花生”互联)

生:我发现,植物就用“棵”,而颗粒状、一个个的东西都用“颗”字。

生:看起来是圆的,一粒粒的东西就用“颗”,树、草等植物就用“棵”。

师:是啊,“葡萄、星星、花生”这些都是圆的。颗粒状的东西,我们都用“颗”字来表示,看老师写这个字。(师范写后,生描红,练写)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识字是重点。该老师不仅注重了生字词的教学,而且对字词教学的形式进行大胆创新,给字词教学赋予丰富的内涵,在形式与内容上有机融合。在这一环节里,教师没有满足于让学生简单地用“拆字法”记住“颗”的字形,也没有简单地告诉“颗”的用法,而是采取填空比较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己找出“棵”“颗”的用法。这种让学生自由观察,自主分析,自我发现的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阅读教学中的自我发现本质论要求我们教师,在组织语文阅读教学时,务必精心准备,充分挖掘阅读材料的教学切入点,积极启示并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审视文本,及时捕捉文本的秘密,形成学生个性化的独特自我发现,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得以酣畅淋漓地发挥,形成自己的有效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作芳,朱幼菊.阅读教学:追求语文本质的回归——以湖北省笫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为例[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8,(1).

[2]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王青寅 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215600)

猜你喜欢
品味本质事物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品味桂峰
奇妙事物用心看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品味四季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