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敏
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法,对学生在教学上分层要求。分析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归纳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他们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要求,从而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手段。利用分层教学法的目的是逐步树立学困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中等生的学习潜力,扩宽优生的学习面。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呢?
了解差异,进行分层
分层教学中的分层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了解差异,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了解,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数学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A(好)、B(中)、C(滞后)3个层次,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真正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学习数学各项知识的同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部分,并可在这部分知识上超出课本最基本的要求,这是符合个性全面发展规律的。
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教学”
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并将层次要求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要求,可分3个层次:①了解/识别,感受/理解,经历/模仿,反应/认同;②理解/独立操作,领悟/内化;③掌握/应用/迁移,发现/探索。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C组学生达到①;B组学生达到①~②;A组学生达到①~③。例如,在学习“三角恒等变换”时,要求C组学生牢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B组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A组学生会推导公式,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
课前预习层次化新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法,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预习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根据已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让学生预习时,可要求C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学习伙伴,带着疑问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遇阻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主动求教或帮助别人;A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并能自觉帮助其他同学。
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备课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课堂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A层在听课时不等待,C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每个层次的设计都要照顾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数学概念形成的背景,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必须舍得花时间,要使C层学生也能理解,教材上的“思考”内容,一般由B层学生回答,而习题中的“探究•拓展”问题主要让A层学生在课后思考,教师给予指导。此外还要安排好教学节奏,做到精讲多练。
课后作业层次化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3个层次:C层作业是基础性作业,以感受理解型习题为主,B层是基础性作业和少量思考运用型习题,A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思考运用型习题,同时要求A层学生课后主动研究教材上的“探究•拓展”问题。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克服“大一统”的做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C层的学生也没有过大的压力,可以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外辅导层次化教师要做大量的培优补差工作,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C层学生补缺,给A层学生加开小灶,引导他们开展“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活动。这样可进一步使C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A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
分层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能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并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教学,在为他们减轻负担的同时,让他们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素养,也能为喜爱数学的学生提供更充足的数学食粮,使他们尽早接受现代数学基础的熏陶。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西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