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艺术在文本细读中的运用

2009-07-15 04:42鲍丽君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1期
关键词:孔乙己效率文本

鲍丽君

艺术性的课堂设疑是教师上好、上活语文课的必要手段,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使学生从“好奇”开始,经过思考达到“知奇”。师生通过文本细读,在文本的平常处、矛盾处、闪光处、疑窦处、关节处设疑,从文本的兴趣处、动情处、求变处质疑,既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标实施后,语文教育呈现一种生机勃勃的崭新面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一些可喜的变化,教学方式也由原来的重知识灌输、传递向现在的重引导、自主转变。但也出现一些错误倾向,如“反文本”现象,忽视语言文字,重在主题思想等方面分析,从对文本的开放态度走到割裂文本与细读的本质联系。“教师不作为”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较为普遍地存在,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成熟,降低课堂效率。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以“本”(文本)为本(根本),要注重学生、教师的文本细读——读者通过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文本细读,教师生动、有效地设疑,学生主动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细读及设疑教学

文本细读有3个基本特征。1)以文本为中心。文本细读强调文本本身就是一个自主独立的存在,布鲁克斯主张,文学批评就是对作品本身的描述和评价。至于作者的真实意图,只能以作品为依据。只有在作品中实现的意图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至于作者事前对作品的设想和事后对作品的回忆,都不足为据。文本细读强调文本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认为文本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可以体现为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等4个方面,如果能够准确把握语言的这些因素,就能够解读作品的意义。2)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文本细读认为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词汇的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瑞恰兹反复强调,文本中,是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确定了特定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甚至一本书也存在语境问题。3)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文本细读还将文本解读重点聚焦到文本内部的组织结构上。韦勒克认为,对文学背景、环境和外因的研究决不可能解决对作品这一对象的描述、分析和评价等问题。他强调作品就是一个隐含着并需要意义和价值的符号结构,主张解读就应该以具有这样的符号结构的作品为主要对象[1]。

所谓设疑,就是教师经过对课文的透彻理解,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把握住文中能够产生变异的方面,并转换正常的提问方式,从而吸引学生注意,促使他们思考,让他们的思维处于“不悱不发,不愤不言”的状态,并经过深入的思索,通过比较、辨析,积极参与到理解文本的活动中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文本细读指向的言语性,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利用设疑法的特点,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钻研。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通过文本细读,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设疑

在平常处设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在文本的感悟中,应有意识地从“无疑”处找出“有疑”,从平淡中挖掘出新意。这样既有助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研读和评判能力。如《社戏》一文,教师细读课文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双喜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看似平常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会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进一步对文本进行探究。

在矛盾处设疑许多文本中都有看似矛盾的地方,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之处,教师文本细读时,从这些方面设疑,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孔乙己》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教师可就这句话进行设疑:为什么用“大约”又用“的确”呢?是不是用错了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然后再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研讨,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鲁迅先生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训练学生的语感,又让学生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闪光处设疑文章的闪光点就是文中耐读的地方。不少闪光处就是作者充满思想性、情味性的地方,如孔乙己在酒店拿出酒钱的动作和神态,《背影》中对父亲穿过铁道去买橘子时背影的描写。这些精彩之处,教师应该重锤敲打,教学过程中进行设疑,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还有些闪光点,通过细读则如饮甘醇,如:“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看着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杨绛《老王》)教师可这样设疑:文本反复写到老王的外貌、动作与神态,难道你只感到老王是来送香油的?这样定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开拓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提高课堂效率。

在疑窦处设疑所谓疑窦处也就是在阅读文本时感到困惑、怀疑乃至否定的地方,这些地方本身就隐藏着无数个为什么。教师在这些地方设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偷窃行为可这样设疑:孔乙己身材高大,又识字能文,为什么不自食其力呢?孔乙己偷了丁举人家里的东西,丁举人怎么就可以随意打他,甚至打折腿也没有人来过问呢?这些疑问对理解文本主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智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关节处设疑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读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这些“深奥些的地方”往往是文本的关键点。教师应在这些地方设疑,以便学生发现问题。如教《孔乙己》,教师在细读这篇小说时,就可抓住“笑”这一关键点,启发学生,设计以下问题:孔乙己一出场,就有笑声伴随着他,这笑声能感染你吗?你读了全文会笑吗?这样就能深刻地理解文本蕴涵的深意,收到更好的效果[2]。

总之,在文本细读中,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设疑,就如打开一个无穷无尽的宝库,不停地挖掘着自然而又丰硕的成果。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质疑

在兴趣处质疑所谓兴趣处,指学生在文本细读时产生兴趣的地方,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切入口,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这些兴趣处发问,找到阅读文本的钥匙。还以《孔乙己》为例说明,在阅读文本时,学生对“孔乙己”这一奇怪的绰号很感兴趣,教师可就势启发学生:文中的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绰号?这样的绰号到底是谁给起的?是依据什么标准给起的?借助这些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就能很快找到文中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文本细读中的许多相关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学生的思维也更活跃,课堂效率也就更高。

在动情处质疑教师要对文本的“动情处”进行细致深入地挖掘,善于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感悟、生成、表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中所提供的具体画面或艺术形象,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他们的想象、联想,让学生的思想随着作者的思路运行,进入作品的情境,产生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艺术之感,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境界,实现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和谐共振。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学生被卖炭翁的处境深深感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卖炭翁身上衣正单,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呢?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学生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这样,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获得最为真切、深刻的感受。

在寻思处质疑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惊奇开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时,在文本的寻思处,教师引导学生质疑,以疑导思,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第八小节,教学时就可以对“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中的“那时”质疑:“那时指什么时候?”进而就能认识到当时的社会背景,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可见抓住“那时”的寻思处质疑,就可以抓住文章的扣子,打通全文的脉络。这样,既解开学生的疑惑,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求变处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更是产生灵性的温床和基础。所以,在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时,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如将《信客》中老信客一时的糊涂理解成一种贪图便宜、自私自利的小人是否过于偏颇?文中任劳任怨、待人宽容的年轻信客固然令人起敬,但老信客一生善良厚道、洁身自好,在毫无私欲的冲动下做出的糊涂事是否可以谅解?再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阿长与“我”相伴的日子里,很多人认为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粗俗、愚昧的人物,但当了解了她的身世和为“我”所做的事,那么她的这些缺点是否情有可愿?她的处境是否值得同情?在阿长的身上,虽然没有英雄式的光彩,但通过文本,是否也不难发现她身上的质朴、真诚、善良的人性美?许多文学作品,如在文本细读中,引导学生多方向变换角度去认识和分析,在这些地方定能找出不同的答案,使学生从不同角度领会文本的含义,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样,课堂效率也就更高。

当然,课堂设疑、质疑的方式很多,而且各种方法可以相互融合,交叉使用,大可不必拘泥于某种方法。课堂设疑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在两者之间架设一条通畅的桥梁,这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懈的努力。语文教师要有厚实的文化底蕴,充沛的人文素养、阅读文本的敏感和警觉,等等,这样才能实践之。

参考文献

[1]严华银.问题解决与阅读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2005(3)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1980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城关中学)

猜你喜欢
孔乙己效率文本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