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菊芳 徐玲芳 蒋 晨
当前,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幼儿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园在“十一五”期间申报实施了苏州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学整合策略之研究》。
为确保实施的高效有序,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课题管理机制,形成了以园长为龙头——业务园长主管——教科室统筹——各子课题小组分管——全园教师人人参与的良好网络机制。每一层面均各司其职,在分层实施中分层突破,再集中整合。确保方案实施的正确导向性与可行性,形成了一种有效的研究工作机制。
教师扎实的信息技术素养,无疑是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效能、深度及成败与否的又一重要基石。在本课题实施中,操作的专业指向性是较于他课题的鲜明特征,这对于我们的日常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设立了以下培训原则,先进性、实用性原则:对一些教学常用软件最新升级版的运用方法及时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同时,更是进一步引进了个性化思路,着手开展了个人博客、班级主页制作等培训,为教师们的个人空间展示和研究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系统性原则:对于实用的技术类培训均遵循简易——演练——复杂——演练——局部运用——综合运用这一循序渐进的系统过程,培训目标达成度高,有效提高了老师的信息素养。多样性原则:我们不拘泥于单一的讲座式培训,而是尽量拓展培训手段的多元化途径,以期在生动、活泼的现场中实现效绩的最大化。实施至今,我们分别以园、教科室、课题组为单位,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领域课程学习及业务研讨,每月定期开展“每月一议”活动,及时发现问题,现场讨论,寻求实施得更优化。同时,还开展了“我的困惑与思考谈话沙龙”、“信息技术整合课现场案例评析”、“优秀网站实荐”、“优秀网络教育资源现场推荐会”等新颖的形式,引导教师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在理论、实践等不同层面获得提高。
如果说学习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那比赛、研讨活动则是理念如何与行为进行融合的有效研究阵地。我们注重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研讨活动。如针对研讨课,我们首先围绕“有机整合策略”,结合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活动特性,建立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育评价体系。以这一体系为蓝本后,教师们的教科研活动便更有了针对性和指导性。大家亦能更为科学地设计方案、进行观摩、撰写反思、展开自评互评课题组评等系列活动。同时,协以征文、案例等多种评比,促使研究在反思提炼的基础上深化,走好五大领域六学科的各有侧重点的整合探究之路。课题实施至今,我们每学期均开展多项常规化活动,并随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修改、提出更为科学的要求。如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专题研讨活动中,包括教科研实践课、说课、研讨、评比等环节,往往历时数月,实践课内容从自主选题——子课题展示——统一命题,不断提升难度;又如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中,我们的评价要求从数量——美观——技术含量——互动实用——策略体现,逐层递进,体现了我们对于课件服务于活动的理解的一个思辨过程。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以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学的“整合”为抓手,以学科策略的探究为目标,结合幼教五大领域六学科的特点,通过对有效途径、经验策略、介入时机、资源利用等问题的研究,优化教学过程,形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系列策略。具体说来,我们形成的策略包括网络资源利用方面的“二拓展”策略,教学活动组织层面的“四步走”策略和教学评价中的“三结合”策略等。
资源利用“二拓展”策略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而地球村的概念,已融入每一个现代人的心中。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突破时空限制、纵横时空、海纳信息,将人文、地理、历史、生物等包罗万象的知识交汇显现在网络世界中,全方位拓宽了幼儿的视线。所以,我们积极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二拓展”策略,使我们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更为开放。
如在我园的科学子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昆虫种类万千,孩子对它们充满了神秘与好奇,他们总想走近昆虫世界、揭开昆虫之谜。我们便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登陆昆虫网站,形象逼真的各类常见的、罕见的昆虫立即展现于眼前。声音、形态、生活情景……所有的一切都让孩子们仿佛置身其中,乃至流连忘返,这是信息技术时空二拓展的力量。又如在社会领域研究过程中,我们开展了社会活动《祖国山河》,老师们将收集的许多网络素材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介绍黄河环节时,鼠标轻轻一点,屏幕上便展示出了黄河时而波浪不惊、打着旋涡、缓缓流淌,时而波澜壮阔、汹泳澎湃、浊浪滔天的风光。活动加大了信息的纵深感和开阔感,孩子们兴趣盎然,犹如身临其境,更是产生了强烈的探索、互动愿望,并向更广博的领域持续延伸。又如在社会活动《亭林路风情街》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进幼儿对昆山亭林路的了解,丰富社会性认知,教师有效地拓展了时间:借助信息技术拍摄了实况DV,浓缩参观过程;并拓展了空间,在教学时登陆“昆山视窗”等网站,使幼儿获得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信息。借助这些信息,幼儿的反馈显得更真实生动,大大提高了活动效率。
教学活动组织层面的“四步走”策略
1.激情诱趣,调动感官: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兴趣是有效整合的第一步。如美术课题组开展的活动《爱心鱼》中,多媒体课件首先把幼儿带入到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海洋世界:在蓝蓝的大海里住着一群快乐的热带鱼,小鱼们整天无忧无虑地在海中玩耍,可幸福啦。老师结合课件示范讲解有花纹鳞片的画法。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快乐地学画颜色和花纹有规律间隔排列的鳞片。
2.提高效率,化解难点:信息技术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虚为实、化远为近,这些对于教学难点的化解实为有效。如在美术研讨活动《漂亮的手帕》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后,不但解决了教师徒手示范、背对学生挡住部分幼儿视线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示范中存在的图像小、速度慢、涂色费时等问题,幼儿不但看得清楚而且听得仔细。当幼儿有疑问时,多媒体还可以再次演示,强化示范步骤。传统的示范讲解一般需要10-15分钟,而过用信息技术手段,时间可以缩短到5分钟左右,有效化解了难点,提高了效率。
3.丰富认知,手脑并用:对于活动进程中的操作环节,信息技术亦可是教师教学的帮手。结合汶川大地震,我园数学课题组开发了园本教学《爱心献灾区》,活动首先展示了汶川大地震的一些场景,拓展幼儿的认知。在操作过程中,更是借助多媒体技术,以立体图示的方法指导幼儿按照大小、厚度等物体的属性分装礼物。当幼儿操作遇到困难时,课件中还会以奇特音效作提醒,以检验操作是否正确,有效促进了幼儿手脑并用能力。当然,在很多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幼儿尝试使用鼠标和键盘,并对一些设备如录音机、电视机、视频转换仪、电脑等有了初步的认识,丰富了他们的信息化认知,提升了信息素养。
4.情感互动,师生共鸣: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在研究中巧妙地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有效形成了和谐、亲切的情感互动。比如语言课题《爱心树》教学过程中,要求体会“树”和“少年”彼此复杂的情感,这些细腻、复杂的情感很难言传,但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背景画面、人物形象、声音语气、优美音乐于一体。整个绘本在淡淡的忧伤中娓娓道来,幼儿敏感、纯真的心灵被深深感染,师生、生生间产生了深切的共鸣。
教学评价中的“三结合”策略
1.群体评价与个别评价相结合:张扬个性的时代呼唤个性化的教育。大班化教学所带来的弊端便是整体性流程中对个别性的忽略。而信息技术教学恰恰能弥补这一缺陷,尤其在教学评价中,能实现群体与个别的兼顾。如在幼儿集体回答正确后,课件能播放鼓掌音,而当幼儿单独回答一个问题时,亦能出现奖励一颗星等多元的评价方式。
2.知识传授与信息反馈相结合:在多媒体教学中,要组织幼儿视听,就要求幼儿对内容做出反馈。幼儿的反馈过程,就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不局限于狭隘单一的视听享受,而是注重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媒介,引导幼儿对活动的信息做出积极的反馈。可以是语言交流的表达形式,可以是体态表达形式,可以是绘画表达形式,充分提供给孩子获得经验、运用经验、迁移经验的机会。
3.分析与决策相结合: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时帮助师生分析并做出决策时,亦有显著作用。在我们组织的数学活动《10的分合》时,老师设计了一个有灵活变换程序的多媒体课件,其可以根据孩子选择的结果决定是否深化题型。当孩子回答错误时,课件可重复同类型题目,当孩子回答正确时,屏幕上便可显示更有难度的题目。
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后,我们也有了更深的思考:并非所有的教学都必须辅之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内容来选择适当的介入时机。如枯燥需诱趣,难点需解决,范围需拓展,微观需再现,宏观需概括等,这些往往便是良好而有效的介入时机。同时,信息技术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而要根据课程要求与传统的手段进行有机结合。课件制作的声效图像、主体背景、动静方式、出现时机等应结合领域特征和教学需要,形成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