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陈春生
从2008年开始,江苏省高考增添了附加题,分值达40分,今年已计入总分。加试题的难度明显高于第一卷的试题,而考试只给考生30分钟时间,难度大,时间紧,怎样有效提高文科学生高考的成绩,这是值得我们在高考复习中认真研究的。在这40分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占15分。笔者在这里就如何提高文科学生准确把握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而提高高考成绩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同学们对古今中外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要做总览和梳理。
同学们泛读文学作品,最主要是开拓自己的视野,大概地了解古今中外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常识。在复习过程中,要对古今中外的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先作总览,适当地归纳,附加题的考查一般采用选择题的方式。
高考要求文科同学对名著名篇有阅读的广泛性,用一道多选题进行宏观命题。主要从对具体名著的名称、作者、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艺术特色等角度拟题。其中设置干扰和迷惑,错误点很小很隐。一般而言,情节较为简单,容量不太大的名著名篇出现在此题中的频率较大。
2009年江苏卷用的是多项选择。试题让考生从对《呐喊•风波》《边城》《雷雨》和《三国演义》有关人物形象、主题、戏剧冲突、主要情节的叙述中选出不正确的两项。
这一题很多考生认为《雷雨》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矛盾冲突,因而失了分。其实这是受到了所学过的课文分析的影响,把第四幕的矛盾冲突当作整个戏剧的矛盾冲突。就整个戏剧而言,周朴园和繁漪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之间的冲突才是戏剧的主要冲突,这就需要学生研究整部著作,从整体上去认真研读原著。
2009年,与江苏卷的试题形式相似的是福建卷,不过福建卷是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的考查。试题要求对《三国演义》《子夜》《家》《复活》和《欧也妮•葛朗台》有关情节的叙述中选出错误的两项。这一题考生做错的情况比较少,因为所供选择的都是学生很熟悉的。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经典”和“主要”两个方面。要注重经典阅读,善于抓住主要情节。
其次,同学们对考试院规定的要求精读的十本名著要“精耕细作”。
江苏省考试院规定考生精读十本文学名著,做到既“深耕细作”,又能把握主要情节。对要求精读的名著的考查一般要求考生回答两题简答题。多为简述作品中的一个情节或一个场景或者具体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及性格特征。一般而言,像《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容量大、情节复杂的名著出现在此题中的频率较大。例如福建卷有一题是这样的:简述《红楼梦》中贾珍请王熙凤到宁国府协理秦可卿丧事的原因和过程。学生在解答时要能抓住“原因和过程”作答,而且在解答时要能抓住“情节”做文章。譬如有人答道“秦可卿死了,贾珍想让秦可卿的葬礼风光体面些,不失贾府的颜面,经贾宝玉推荐,贾珍便请王熙凤到宁国府办理秦可卿的丧事。”这里丢失了一个重要情节:贾珍之妻尤氏卧病在床;并且答案搞错了一个常识:王熙凤是荣国府的人。有考生答道:“儿媳秦可卿死后,贾珍想把丧事办得隆重些,可偏偏尤氏生病,于是贾宝玉向其推荐了王熙凤。”这里虽然紧扣了原因,但没有涉及贾珍请王熙凤的过程,丢失了一半分。有人答道“贾珍和秦可卿有不正当关系,尤氏羞于见人,装病,王熙凤很能干。”这样的答案未能抓住主要情节,按照情节发展的过程进行概括。
这十部名著的确要花费高三文科班学生很多时间,平时在教学中除了同学认真阅读十部名著外,还要看这跟名著相关的影视资料,这样才能加大同学对名著的印象。
第三,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的概括。
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把握很重要,要求考生能从多角度进行概括,不能只从一个方面去谈。譬如今年的江苏卷有一题是:《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题4分,能够答成“吝啬鬼、投机商、暴发户,将金钱视为生命的一个人”这样全面的还是比较少的,把葛朗台说成是“商人”,就没有能够揭示出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的本质特点。有的考生把他说成是“为了金钱不择手段,恶毒,狡猾,工于心计”或是“贪婪、自私、把金钱看得比亲情、生命更重要”等,都只从一个方面去加以概括,这样就不全面。有的考生甚至还有褒扬的意味:“有商业头脑,精打细算,生活俭朴的人。”那就有失偏颇了。“对待家人或下人非常的粗暴”中的“粗暴”二字也概括得不准确,从作品看葛朗台并不粗暴。江苏卷的简答题的第二题是:概括说说《红楼梦》“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主要内容。有考生答成“介绍贾府的历史人物;点出贾府现在的危机和隐患;写出贾宝玉等人的一些特点。”这样的回答就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这是符合答题要求的,因为题目就是要求“概括说说”。有一个考生这样答道:“贾雨村过一酒店,巧遇朋友冷子兴,冷子兴与贾雨村谈起了荣国府,告知荣府的一个个人物、人物关系以及宝玉衔玉而生的离奇身世,沉迷胭脂堆中的性格,告知贾雨村可得贾政寻求复官的门路。”故事情节虽然叙述得不错,但这不是在“概括”主要内容。
2009年的命题方式,较之2007、2008年有了一定的变化。试题在考查方向上,不再仅仅停留于对故事情节完整性的考查,而是通过一定的限制语对学生的复述加以指向。这样的命题方式,既可以让那些有阅读过原著的考生得到满分,又可以让大部分只背诵教辅书上故事情节的考生得到一定的分数。所考查的故事情节表面上是相当简单,属于学生常见的情节,但是在具体复述时,学生丢分的可能性很大。
第四,同学们对像《论语》《孟子》等文化经典要能读懂并准确翻译。
在文科班的复习期间,同学们要有计划地阅读《论语》《孟子》和《庄子》。尤其是《论语》,它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内容博大精深。平时要能够参照名著的注释,疏通并读懂原文。在应试时,要能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除此之外,要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分析综合,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同学们要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地分析或概括,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往往会相应增大。
2008年福建省高考要求考生根据注释理解“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两句,并提供了四个选项选择正确的理解。这一题的答案考生错得较少。可是有一题要求考生结合“择处”谈谈对孔子的“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的理解就有高下之别了。譬如有一位考生答道:“‘择友和‘择处本质一样,都是选择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自己的发展,选择高尚的人为友,可以学习他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有的考生避开了“择处”来谈:“和比自己好的人在一起,会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则无法提高仁德。”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孔子交友思想,是建立在其“仁”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学生在作答时,要先答出选段与选句之间的关系,即要指出“择友”与“择处(选择居住的地方)”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即与“仁德养成”之间的关系。其次要阐述孔子“择友”观的内涵,即指出孔子为什么会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此句话从正面说是:要和比自己水平高、素养高的人交朋友。
总之,文科班同学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准确理解,对于提高高考成绩是极其重要的,阅读的任务贯穿于高中整个阶段。但是在高三伊始必须有计划地阅读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