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涛 陈玉玲
摘要“有偿家教”市场是通过各个参与主体的成本-收益分析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思考,并受教育资源稀缺、传统文化和人口等因素的影响而自发形成的。“有偿家教”问题的治本之法是发展经济、完善民主政治,治标之法是改革教育制度、高考制度、人事制度、更新教育观念、增加教育经费。
关键词“有偿家教”,经济学分析,人力资本投资,教育资源稀缺。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3-0045-05
1“有偿家教”——家教与补课畸形发展的恶果
我国自古就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传统,家教原意是“儿童和青少年在家庭里所受到的父母和其他年长者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对儿童和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家教的主体是长辈和晚辈;家教的目的主要是养成子女良好的性格和习惯;然而随着现代考试制度的兴起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家教逐渐失去了本意,为补课所奴役,呈现出畸形发展的特点。补课原意是在学校教育中,某些学生因客观或主观原因未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耽误休息时间,帮助学生把课业补上。补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补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成绩,有利于因材施教;补课是无偿的。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扩招,“有偿家教”逐年升温。“有偿家教”既是重要的教育问题,也是重要的经济问题,虽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争论,但它是长期沦为学术边缘的实际问题。“有偿家教”在本文中指“家庭中的或由家庭组织的与学校教学内容一致的、或同质化拓展的教学活动。”“有偿家教”是家教和补课畸形发展的恶果,是教育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衍生物。“有偿家教”的对象是中小学学生,教师由在职教师或在校大学生担任;“有偿家教”的内容是学校教材或其它知识技能,方法是“应试教育”,目的是提高成绩以应对考试,或培养多方面才能以应对社会;“有偿家教”是商品交换活动,其地点主要在家庭,但不限于家庭。
“有偿家教”最突出的属性是“应试教育”、收费家教以及大量在职教师参与。
2“有偿家教”的经济学视角探析
2.1“有偿家教”市场形成的表层原因
1)家长、教师、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成本-收益分析。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心,人的每一经济行为都是为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经济人是以追求私人经济利益为一切经济活动目的的经济活动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教师、学生,甚至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都是经济人。个人和社会都接受并遵循这一原则进行经济活动。经济人从事经济活动是为了攫取物质利益,因此必然会衡量付出的代价和获得的利益。当利益大于付出的代价时,经济人就会积极从事这一活动。家长请家教的成本远远低于收益(即子女的学业、事业成功带来的金钱、地位和荣誉,还可能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而积累社会资本),即使因风险而失败(即家教未带来子女的学业、事业成功),损失的仅仅是一些金钱。教师做“有偿家教”的直接成本是因“有偿家教”所耗费的时间、精力、金钱和违反禁令的风险,以及不能从事其他工作的损失,间接成本是十几年的教育投资。教师的收益是经济收入和积累社会资本(与有权、有钱的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师从事家教的大部分成本即教育投资是无法选择的,而禁止在职教师做家教的禁令给在职教师带来的成本几乎为零,因此成本相对于收益来说微乎其微。学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面对火热的家教采取置之不理或放任的态度。学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因家教带来的收益(即升学率的提高、名誉的提升甚至经济收入)比几乎为零的成本(至多承担很少被发现的违反禁令的风险)大得多,家长、教师、社会、学生都满意,何乐而不为呢!
2)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即知识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推动力。国家拥有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其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个人拥有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其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也是一种资本,并且较物力资本收益率高,对个人收入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更大。“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它能带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教育不只是消费,更是一种生产性投资。通过高考并接受大学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与核心,其回报是财富、荣誉、地位以及精神修养的提升。家教投资是家长摒弃传统观念(教育仅仅是消费的观念),主动进行教育投资的重要方面。有些家长还着眼于子女美好的未来和身心发展,进行发展性和精神性家教投资。子女不仅要生存还要发展,要有良好的精神生活,仅是经济回报是不够的。因此,发展性、前瞻性、非智力性家教投资如“学会学习”、艺术家教逐渐兴盛起来。由此家教带来的收益不仅是经济收入,还有完善的性格、健康的心理,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益。总之,整体来说家教投资是一项地低投入、高回报性的投资。
3)国家的教育资源供给-需求分析。供给-需求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决定商品的价格,进而调节资源的配置。“需求是指在不同价格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供给是指在不同价格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和供给存在的两个前提是动机、欲望和购买、提供的能力。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家长愿意购买家教服务,并且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家长也具有购买的能力,因此家教的需求应运而生。有需求就会有供给。教师想生活更充裕,并且有教育能力,故此“有偿家教”市场自由诞生。资源总是稀缺的,教育资源(主要是优秀师资、教育教学设施)也不例外。我国教育资源不仅存在总量不足,还有结构性稀缺。大学教育资源的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稀缺,决定了只能一小部分人接受大学教育,因此通过高考进行人才分流。而高考制度和重点中学制度的实施,使基础教育的优秀师资、教育教学设施分布极端不平衡。教育资源总量的不足,使得家长不得不通过家教弥补学校教育的失误与欠缺;而地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优秀师资的缺乏使得优秀家教的供给不足。优秀家教的供给不足,而对优秀家教的需求又很大并在不断增加,因而优秀家教以至于一般家教的价格大幅上升是必然的。总之,教育资源总量稀缺决定了家教的存在,教育资源结构性稀缺决定了家教价格居高不下。通过家教价格调节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育资源总量稀缺和结构性稀缺,因此“有偿家教”市场的存在是合理的。
4)人口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青少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直接决定了教育资源需求的数量和结构。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加上近些年来生育高峰迭起,每年适龄小学生、中学生呈快速增长趋势。在
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没有大的增长的情况下,教育资源总量短缺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加剧入学竞争,因此家教热不可避免。
我国是文明开化最早的国家之一,历来重视家庭教育,私塾、家学传统浓厚。历代皇朝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精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事功,以及“学而优则仕”的科举正途教化民众。高考与科举在性质和功能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这些思想深深地渗透在现代中国人的血液中。再有中国自古是家庭本位的社会,家庭是社会的核心,而子女在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70年代,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家庭(即核心家庭)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子女是整个家庭的希望所在,子女教育成为家庭发展的核心与关键。
2.2“有偿家教”市场形成的深层原因
1)教育因素。中国是考试的故乡,现代考试制度源于科举制。有学者研究认为,科举时代是“应试教育”大肆泛滥的时期。科举制在其一千多年的历程中造就了中国人的考试文化和精神。现代教育制度延续并发展了这一文化。首先,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升官发财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梦想,在缺乏宗教式终极信仰和追求的国人眼中,功利具有终极价值。古今历次企图摒除应试教育的改革之所以失败,原因在于学生、家长、教师、教育行政部门为各自的功利价值所困。其次,单一僵化的评价制度。仅靠单一的书面考试,不论题型如何变换也无法度量学生的全部素质和潜能。教师评价、学校评价、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也存在以考定优劣的问题。因此,在制度的压迫下,教师、学校、教育行政官员不得不以功利为目的。再次,高考制度。大学的招生数量远远低于考生数量,这就是供给大大低于需求,形成了“买方市场”,从而“价格”下跌。“卖方”即学生只有做到“物美价廉”才会被“买方”即高校“购买”,因而“卖方”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最后,繁重的学习任务、记诵的学习方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中国学生的学习任务是世界上最繁重、最晦涩的,老套的学习方式,落后的教学方式磨灭了学生的创造性。在各项世界性的中学生学科竞赛中,中国人摘金夺银,而大陆至今没有诺贝尔奖得主。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一项社会制度的形成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创造最大的社会利益。考试制度的形成是为了减少人才选拔的盲目性,少耗费人力、财力、物力即降低交易成本,以最优秀的人才创造最大的价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现行的考试制度已经偏离了原始的航向,表面上减少了人财物的耗费,而实际上没有选出最优秀的人才。真才实学者被埋没了,庸碌之辈却坐在了高位上,社会价值何以大增?交易成本不是降低了而是大大提高了。旧制度无法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社会价值,就需要新制度代替之,实现制度变迁。中国现在推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有利于迅速、强力的实施,但是无法使每个主体从思想到行为发生深刻转变。这是素质教育成效不大,应试教育依然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2)市场经济因素、民主政治因素。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思考方式。首先,它塑造了理性的经济人。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存在互动关系,同样市场经济打破了传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观,“市场经济精神”反过来支撑市场经济的发展。国人树立“市场经济精神”为经济腾飞奠定了根基,学生、家庭甚至政府都在为利益奋斗,教师在其熏陶下追逐经济利益是必然的。其次,市场经济培育了公平竞争的自由市场,主体的人身是自由的,可以进行公平自由的交易。市场经济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了自由交易的市场和规则,教师追逐经济利益是可能的。最后,经济不发达是造成“有偿家教”市场存在的根本原因。人们请家教的目的是通过补习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或获得其他技能,以便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胜,攫取经济利益、政治权力、名誉等。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差异,而经济差异是其他一切差别的根本制约因素。经济不发达不仅造成各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均等,而且造成个人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均等,从而决定了教育的不平等。经济不发达还意味着无法提供完全公平自由的市场,从而人们无法通过公平自由的竞争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因此造成“挤过独木桥”的高考现象。
人们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获取权利和其他政治利益,所以政治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改革的方向。然而,我国的政治制度还不完善,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首先,官本位主义遗毒于人民民主政治。官僚主义依然是政治改革最大的障碍,不仅不利于政治权力的合理高效运作,而且毒害了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在内的国人身心。其次,缺乏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人民尚无参与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人民不缺乏参与民主政治的热情,关键是没有合适的途径和方式。总之,人民有参与民主政治的热情,却无法监督和参与权力运作,又由于官本位主义,势必会造成人们对权力的畸形追求。教育成为人们爬上去做官的有效途径。
3对“有偿家教”市场实施宏观调控的应对策略
“有偿家教”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论,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发文禁止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然而禁令仿佛没有效果,“有偿家教”依然火爆。学术界也对“有偿家教”进行了批判与反思,然而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应当采取何种有效、合理的策略应对“有偿家教”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1理性看待“有偿家教”存在的客观性
首先,必须承认“有偿家教”是客观存在的。在我国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国家教育资源总量和结构性稀缺问题会长期存在。而人们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愿望在不断膨胀,教育选拔和过滤淘汰不可避免,因此“有偿家教”的直接动因——高考会长期存在。知识经济的浪潮是不可避免的,家庭通过教育投资提升人力资本的前途无量,“有偿家教”的用武之地(除“应试教育”外还有发展性、精神性、前瞻性、非智力性教育)会更为广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较政府计划配置更为合理、有效。因此家长、教师、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成本-收益分析,自发形成“有偿家教”市场。市场调节家教资源是比较合理、有效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偿家教”还有自身的优点,能够弥补一部分学校教育的不足,例如个别化教学可以更好的实施因材施教,面对面的情感和精神交流,实现灵魂的碰撞,按需施教的教学内容等等,这是学校教育远远不能企及的。
3.2对“有偿家教”市场实施“宏观调控”管理
市场机制比计划机制能更好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配置也不例外。“有偿家教”市场是在市场调节下自发形成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它的存在是客观
的、合理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有偿家教”市场没有任何问题。“有偿家教”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家教信息的不对称,家长或教师选择的不理性,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公平都严重影响着“有偿家教”市场的有效运行。“市场机制的不完全性和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造成市场失灵,因而需要政府干预。”因此,国家不能任其“自由竞争”,必须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
第一,运用法律手段实施对“有偿家教”的宏观调控。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法律法规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若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都没有制定关于“有偿家教”条文,教育部也没有规范“有偿家教”的法规。因此,首先应当建立“有偿家教”市场的相关制度,如其职业的准入制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有偿家教”市场。其次,对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有偿家教”实施法律限制和引导,而提倡发展性、精神性、前瞻性、非智力性“有偿家教”。
第二,运用货币和税收手段实施对“有偿家教”的宏观调控。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收入较低,甚至有些地区长期拖欠教师工资,部分教师挣扎在贫困线上。教师自身长期大量的教育投资却带来较低的收益,当然不满意。因此,国家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的待遇。至今“有偿家教”市场仍然是税收的空白点。国家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家教采取差额税率征税,对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有偿家教”实施高税率,对发展性、精神性、前瞻性、非智力性“有偿家教”制定低税率或免税的优惠政策。
第三,采取行政手段实施对“有偿家教”的宏观调控。首先,切实增加教育经费,以解决优质师资不足和教育设施落后的现状,以缓解教育资源总量和结构性稀缺的矛盾。2006年,我国教育经费占国民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3.1%,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1%,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4.1%,更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其次,改革高考的考试内容和方式。从考察知识转变到考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上来,变单一的笔试为笔试为主、多种考试方式相结合。“当然,考试制度必须改革,但不是取消高考、中考。在这一点上,需要的是变革而不是革命,包括学校评价改革。”最后,最重要的是实施教育改革,祛除“应试教育”的流毒,建立健康的“现代教育”。
第四,采取文化教育手段实施对“有偿家教”的宏观调控。发扬中华民族重视教育的传统,继续宣传人力资本理论,提高人民对科教兴国战略意义的认识,鼓励教育投资,鼓励健康的“有偿家教”。通过宣传教育促进人民传统的考试观念的转变,注重以发展性、精神性、前瞻性、非智力性教育,引导合理、健康的“有偿家教”。
总之,“有偿家教”问题的治本之法是发展经济、完善民主政治,治标之法是改革教育制度、高考制度、人事制度、更新教育观念、增加教育经费。古代“应试教育”的历史证明,此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须坚持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