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背景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有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已成为所有人的共识。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课堂活动,是很多一线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当今学生由于获得信息途径广,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资源库。
上海新教材高二年级下期第一单元主题是“感悟自然”。在单元学习活动中有一个训练题目:整理你远足的照片,与你的朋友或家人一起交流对大自然的感受。由于此时正值分科后新组成的班级,为了尽快加深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为了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我决定利用1—2节语文课进行这项活动。
二教学过程
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我首先向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两个基本目标:利用同学们的眼界开阔自己的视野;使每位学生都有一次登上讲台、公开面对同学讲话的机会,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为了达成这两个目标,要求学生在利用多媒体(主要是PPT)展示时,力争做到:
(1)你为什么选择这张照片,它独特的审美之处在哪里。谈谈你在现场时的真实感受。
(2)语言可以口语化,但不失典雅,能涉及这些风景名胜的文化背景最好。
在给予学生们充分的准备时间后活动开始了。可第一堂课实际的展示效果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是:
(1)由于上台演说这样的活动形式训练得相对较少,学生在括动中的种种缺憾暴露无遗。主要可以概括为两大类:
语焉不详型:以胆小害羞型学生居多。呈现大量的诸如“然后……然后”、“这个场景很有感觉”、“这是什么我忘了”、“景色很美,就像照片上展示的一样”这样似是而非,毫无内容和美感可言的语言形态。
哗众取宠型:以个性张扬者居多。如面对一个景色,或故意煽情,或夸大其辞,以造成哄堂大笑达到引人注目的预期效果。
(2)由于长期习惯于传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学生主动学习性不足,看到周围有同学不作准备,自己也采取观望态度。准备不充分导致无法按照原定顺序正常进行。
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中断展示,迅速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作出本节课的总结:
(1)这是一次人人都必须参加的展示活动,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如“我没有出过上海”、“我家没有数码相机”等)逃避此次展示活动,如确有困难,老师可帮助解决,以此打消一些人的侥幸心理。
(2)每个人都十分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本次活动正是展示个性才华的平台,很遗憾有些人未能很好地利用这次机会。其实,我们都应该懂得这个道理:人们可以接受你独具个性色彩的行为及处事方式,但在一些正规的场合应该将自己的深层次的才华、能力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魅力,否则你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会大打折扣——以此引起那些草率行事者的深思,同时对两位平时学习成绩不很突出但展示效果好的学生表示高度赞扬,树立正面形象。
(3)我们课堂时间十分宝贵,想想看,我们可以课前做些什么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这是体现我们班级组织管理能力的好机会。期待下次同学们有更精彩的表现。
我的这些话起到了一定作用。下课后一位男生告诉我他准备重新展示一次,我对他给予了赞扬;一位女生告诉我,她原本已经准备好了,但前边的同学展示的美国之行太精彩了,她不好意思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我与她作了深入的沟通,打消了其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第二天上课进展得比较顺利。
不过新的问题很快又出现了:有的学生变得滔滔不绝,事无巨细,和盘托出,原本令人期待的展示变得冗长——好在这样的人物不多。于是,下课前我问大家:“你们觉得今天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的吗?”有的学生立刻提出:“应把时间控制一下。”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听到了这句话。
这次活动总共用了三节课才真正完成了。在展示活动即将结束时,我又作了如下总结:
(1)本次活动设定的两个教学目标都基本达到了。
伴随着富有个性色彩的介绍,同学们走出了上海,领略了祖国以及欧洲、美洲、非洲的自然人文风光,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热爱自然的激情,了解世界的热望,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提升了同学们的精神境界。
(2)对于同学们在展示中表现出的深厚的人文精神我十分赞赏。
比如有个同学在讲到泰山时,对泰山挑夫的生活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对挑夫的乐观表现出由衷的敬佩;大批同学在介绍九寨淘风景时,表现出不能让自然再遭受破坏,还自然以安宁的明确态度;还有一些未离开过上海的同学则介绍了上海的弄堂、嘉定的历史、横沙岛的变迁等文化色彩浓郁的话题,饱含对家乡挚爱的赤子之情。
(3)需要调整的心理状态。
有几个同学在讲到登山观海时,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太险了,我不敢上。”“声音很大,我不敢靠近。”
由于特殊的国情,中国的家长普遍存在对子女的过度保护。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及自立能力相对较弱,才发生了上面这种令人忧虑的情况。其实,不是鼓励同学们去冒险,而是不要被畏惧束缚住手脚,在加强自我保护的情况下适当地“冒冒险”,对自己也是一种挑战和锻炼,能培养勇敢的品质,无论男生女生。
个别同学有一定的胆怯害羞的心理,希望以后能更大胆、更自信。
最后布置作业:请将你讲解的内容整理成一段文字。
三课后反思
这堂课从前期准备到最后完成,历时比较长,我的心情也随着潮涨潮落。虽然中间也有过一些不顺利,但最终的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学校教育发展为本,树人第一。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觉到要让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就必须让学生在体验中、问题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索中学习,而且,充分运用学生资源是本次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
首先,本次活动的主题全部来自学生个人的生活经历,学生需要梳理自己的生活体验,回顾当时的亲身感受,进而形成文字。很多学生在旅游的过程中可能无法更深层次了解其所到之处的文化背景,为了完成本次展示,他们又借助网络的优势大大充实了展示的内容,同时又将他们的旅游体验向更高层次延伸。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借助于学生的资源得以顺利实现。
其次,学生的生活学生自己来展示,其产生的良好效果绝非教师的作用所能够替代的。
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其个人的心理素质(如当众讲话的胆量、随机应变的机智)、口语表达能力等会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升。对于“听众”而言,学生的发言可能比教师更具有吸引力,学生们在“乐”讲和“乐”听中得到丰富的知识和情感体验。,而学生和教师不失时机的插入和引导使得课堂充满生机,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型”课堂。
另外,为了使展示内容能适时得以完成,学生也会采取一些措施,如提前拷贝、上下台节约时间来提高效率,锻炼了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还在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关于这一点,我在前面两节课的总结中已经作了一些归纳。需要补充的是,前面介绍的不敢展示的女生,她主要介绍家乡(嘉定)的风景名胜,内容翔实,娓娓道来,效果极佳;而前面同学的美国之行不过就是多了几张风景照而已,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她的“畏惧”除了“崇洋”的因素外,是不是还有些虚荣心、攀比心理在作怪呢?这其实反映出了学生之间一种真实的心理状态。而利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或委婉批评、或善意忠告、或殷切期望、或给予一些实质性帮助(我就努力帮助一位来自横沙岛上的性格极内向的学生顺利完成他的展示)……其效果远比通常的说教要好得多。
综观这次活动,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自主学习中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学习效果。
不足的是,有个别学生还是草草了事,而仍然有个别学生缺乏审时度势的眼光,耗时较多,使得另一个班级四节课才得以完成。
总之,学生只有在“经历”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步发展。切实运用好来自学生的资源,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不失为一个聪明而有效的办法。
薛晓伟,语文教师,现居上海。本文编校: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