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演唱者应具备四大文化艺术要素

2009-07-14 03:11梁素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歌唱者韵味声乐

优秀的歌唱者,绝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始终扎根于民族音乐的土壤中长期磨炼、升华、努力的结果,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有四:(完备的艺术素养、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勤奋扎实的艺术工作态度和科学的演唱方法)。

一.素质好

人类艺术的特点(包括声乐艺术)其实质都是具有极强美学的共性的,各类声乐体系,离开了美就失去了灵魂;歌唱者为了使自己的歌声具有美的质感,就必须终生地永远努力不停地学习民歌、曲艺及各种戏曲等的行腔风格及他们的发音、演唱方法……中国的音乐艺术不像一些“追西者”所述:“太原始,太土,无科学性……”这只能说明他们的无知愚昧……从全国近400余种戏曲和56个民族的七彩斑斓的音乐中他们会逐步领悟到它的伟大和风采;从过去不久的十二届CCTV青歌大赛“原生态唱法”所涌现出的一系列的演唱形式中,以他们其美妙的天籁之音便深深地吸引着全国广大听众。在全国数十所音乐院校的教学中,声乐方面最难解决的便是“气息运用问题”;在十二届CCTV青歌大赛中,云南代表队李怀秀、李怀福姐弟俩运用“喉头换气法”进行演唱,使一气行腔延长数十秒钟,使歌声美学韵味更加美妙无穷、神迷诱人,仅以此便可以证明。中国的音乐工作者,只有扎根本土,扎根民族、不断丰富自身的乐汇语言和技巧,扎扎实实全面提升歌唱修养,才会获得声音表现所需要的高超艺术素质。

二.具备丰富的“形象思维”特质

歌唱既是文学与音乐巧妙吻合的艺术,又是一门特殊的舞台表演艺术;假如歌唱者一旦缺乏“丰富的想象空间”便失去了“深情”、“厚意”。“套进”了呆板、公式的“模拟”中,尽管歌唱者形象美好、声音条件优质、歌唱技巧很高……其结果都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形成:“一碗白开水。”有些歌唱者形象良好、噪音条件优质、发音技巧不错,但他们的歌声就是达不到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的程度,很难引起广大听众的强烈共鸣。比如:彭丽媛、阎维文、宋祖英等等,各方面的条件那样优越,但近年来的歌声,就是很难唤起广大听众的强烈共鸣;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演艺界和广大的观众。在反复探索,反复研究、对照、比较中,最后的答案是:他们的各方面条件、环境太好了,反而造成他们的生活某些“狭隘化”,由于深入实际生活的不到位,生活的“真情”减少了,这不能不影响到歌声中的“浪涛激情”进而失去醉人心扉的“韵味共鸣”;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作品问题,他们所演唱的系列作品,大多局限在一个较小作者范围内。因为同一作者生活的局限,便不可能件件作品是精品,有些作品甚至是“一般化”、“公式化”的作品;新颖、独特,赋予强烈艺术感染力个性的作品少得可怜……试想,一个缺少独特个性、韵味的音乐作品和演唱,即使技巧再高,也难拔动观众的心弦。由于缺乏必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丰富的生活阅历构成的“音乐想象力和内在的丰富的联想感”、“实在生活的情感冲击”和“实际知识的联想吻合”而致使“激情、韵味”的不足,从而减弱歌唱的迷人魅力,这些我们应该总结和探索的。我们要到生活中去感受和培养我们艺术的灵性,那就是永远不失去艺术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勤奋

著名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说:“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音乐艺术更是离不开“勤奋”这个轨道。东方百灵、唐代歌唱家——永新(许合子),一生坎坷,但一生勤奋,终于练就一副特别的“靓嗓”,形成了 “喉啭一声,响传九陌”之说,并总结出整套影响世界的“声学理论”;欧洲音乐之父——巴赫,排除万难,为人类创作出17864部(首)作品,是世界上为后人奉献音乐作品最多的作曲家,然而,他一生贫困潦倒,未能过上一天好日子,所写的众多音乐作品,都打入“冷宫”,无人知晓,死后近半个世纪,才被后人所发掘;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一分勤奋,待两耳全聋失聪后,他仍然顽强地靠双手在钢琴键盘上翻动的指法,创作出《田园》、《光明》、《热情》交响曲和钢琴奏鸣曲《悲怆》以及第九《合唱》和歌剧《菲岱里奥》等等,从而,震惊世界。这样的实例,在人类的长河中,举不胜举。凡会说话的人,应该说都会唱歌的,然而“会唱容易唱好难”。居里夫人讲:“人要有毅力,否则一事不成”。世界上没有笔直的路;在歌唱实践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失败并不可怕,要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以利再战,那才是最重要的。有的歌者,原本唱得很好,优美诱人的歌声会飘香华夏;后来因种种原因,不想再坚持苦练下去了,声音、气息、情、韵……终于衰败,再想回到原来美妙无穷的声音境界是不可能的了。近期,全国推出《世纪歌声》专栏,近十位高龄、著名的老歌唱家放声高歌:郭兰英、郭颂、李光羲、黄婉秋等人的歌声仍那样优美诱人,穿透力极强,赋予神韵和美感,他们的诀窍是什么?就在于他们永不停歇,永远不断层、永远脚踏实地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总结人生。按他们的说法是:“艺无止境,学海无涯。”只有这样,才永远是人民的歌者。

四.科学的演唱方法

表现歌唱体系中方法大体分为:情、声、气、韵、字、表(表演)等多个方面;它是歌唱者实际功力所在。只有圆满地解决好这“六个统一”课题,歌声才能塑造出“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意境深邃”、“韵味浓郁”、“形象鲜明”、“赋予神韵和个性特征”等美学共鸣。其实,中国的声乐美学,自唐代起,就总结出了一整套较为完美的体腔体系,它直接影响着我国400余起戏曲,数千种曲艺等等的行腔美学原则;这些绝伦于世界的维妙腔体、韵味等,外国人是无法理解学到的,这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自豪和骄傲。然而,数百年来,由于中国封建王朝衰落等等,艺术同样受到严重的压抑,中国优秀的歌唱传统得不到发扬和流传,中国神秘的行腔美学就这样慢慢地被“淹没”,甚至被崇洋者贬斥为:“太原始,不科学”而惨遭排挤和抛弃。

中国行腔美学的精髓最最重要一环的是“歌唱中的呼吸和气息的控制、使用问题”。这是声乐艺术中永远学之不尽的科学。这当中主要包括:(一)吸气:(①叹气式吸气,②闻花式吸气,③哈欠式吸气等等);(二)呼气:(通畅、饱和地呼气);(三)呼与吸的对抗(科学地调气,控气等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喉气唤气法”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科学的、神秘的歌唱唤气方法,它完美、绝伦,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按照她学唱《山西梆子戏》的经验时说:“唱高音时必须把嗓子放开,胸部放松,小肚子使劲顶着。”这一切,都充分说明,只有把握好呼与吸的一整套协调、动用和对抗(这是气息使用、流放、控制的关键)才能达到醉人的理想妙境。这一整套中国式的“歌唱体系”怎么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不负责任地乱说:“不科学、太原始”呢!……在长期的歌唱训练中,中国式的声乐流放,始终贯穿着“三腔一体”的运气美学,(腹腔、胸腔、咽喉腔巧妙地配合、协调),将气息贯通作用,收、放自如;放时,既有韵味,又连绵不断,又不可一放而“空”;收时,咏味悠长,又不气憋……为此,可经常采用内蒙的“长调”、“短调”、“呼唛”等等形式,进行长期训练,必有效果,它不仅能使歌声优美、有味、迷人,还能达到:纵、横、长、短、高、低、大、小、明、暗、强、弱等等高招的锻炼、熏陶,日久天长,一定会跨入一个“美丽的、神秘的音乐天堂”!

梁素芳,教师,现居湖北黄石。

猜你喜欢
歌唱者韵味声乐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浅析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
走遍万水千山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声乐教学中歌唱者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情感体现与艺术处理
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