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螟蛉的防治措施

2009-07-13 01:49
现代农业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稻叶淡黄色叶鞘

张 勇

又名双带夜蛾,俗名量步虫、青尺蠖。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除水稻外,尚可为害玉米,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也能取食稗草、野黍、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

稻螟蛉以幼虫为害水稻叶片,重者可将叶片吃光,严重影响产量,一般减产5%~10%,个别稻田可减产50%左右。

1症状

稻螟蛉以幼虫危害稻叶。1~2龄幼虫沿叶脉啃食叶肉,危害后形成许多白色长条纹,后变枯黄色;3龄后,从叶边缘咬食,造成缺刻。发生严重时,可把秧苗吃成“平头”,本田稻株吃成“扫帚把”形。

2形态

稻螟蛉(Naranga aenescens Moore),属鳞翅目,夜蛾科。

成虫:是小蛾子,雄蛾体长6~8毫米,翅展16--18毫米,前翅深黄色,有2条略呈平行的暗紫色宽斜纹,后翅暗褐色,缘毛淡黄色。雌蛾体长8~10毫米,翅展21~24毫米,前翅黄色,有2条断续的淡紫褐色斜纹,后翅淡黄色。

卵:扁球形,直径0.45~0.5毫米,表面有放射状纵隆线和横隆线相交成方格,初产时淡黄色,以后映出紫色环纹,孵化前变灰紫色,环纹呈暗紫色。产在叶鞘或稻叶上,常3~4粒排成1行,也有排成2行的。

幼虫:身体长约20毫米,头黄绿色,身体绿色,背线和亚背线白色,气门线淡黄色。第1、2对腹足退化,故爬行似尺螋。

蛹:长7~10毫米,略呈圆锥形,初化蛹时绿色,后变褐色,羽化前有金黄色光泽,臂棘有钩刺4对,中央的1对最长。

老熟幼虫:体长约20毫米,头部为黄绿色或淡褐色,胸、腹部为绿色。体背中央有3条白色细纵纹,两侧各有1条明显的淡黄色纵纹。胸足3对,正常,腹足4对,第一、二对腹足退化,仅留痕迹,第三、四对腹足正常,并有尾足1对,由于第一、二对腹足退化,不能正常爬行,而成为似尺蠖幼虫的拱桥形爬行。

3生活习性

稻螟蛉以蛹在稻秆、杂草以及散落在田间的叶苞和叶鞘间越冬。稻螟蛉1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江苏省3~4代,浙江省4~5代。在东北一年发生2--3代,在吉林越冬代蛹羽化为成虫,盛发期为6月上旬,第一代成虫为7月中旬,第二代成虫为8月中旬。黑龙江省一年2代,第一代幼虫在稻田发生较少,第二代幼虫多在水稻生育后期发生为害,因此对水稻影响不大,但发生早或发生多时,对水稻影响较大。2成虫白天潜伏于稻丛或草丛中,夜出活动,趋光性强,尤其雌蛾。卵多产在叶的中部,正、反面都有,少数产在叶鞘上。卵块一般有卵7~8粒,排成1~2行。每只雌蛾一生可产卵:42--534粒,平均256粒左右。初孵幼虫先在叶上活动,一经触动受惊即跳跃落下,再游水或爬到别的稻株上危害。老熟幼虫爬到叶端,把叶层折成粽子状小三角包,在包内化蛹。然后咬断苞下叶片,使虫苞落水面飘浮,在苞内结茧化蛹。最后l代幼虫老熟时,由于稻叶粗老,幼虫便迁移至田边附近禾本科杂草上结苞化蛹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夜里进行飞行活动、交配、产卵,并有趋光性。雌成虫产卵有选择性,一般多产在稻叶的中部,正反两面均有,少数产卵在叶鞘内,尤其青绿色稻叶上的卵量多。稻螟蛉的天敌很多。捕食性天敌有步甲类、青蛙、蜘蛛、蜻蜓、鸟类等。寄生性天敌,卵期有稻螟赤眼蜂、澳洲赤眼蜂,幼虫期有螟蛉绒茧蜂、螟蛉内茧蜂、螟蛉黄茧蜂、螟蛉悬茧姬蜂、螟蛉瘤姬蜂等。

4防治方法

4.1清除害虫越冬场所,减少虫源:秋收后及早春清除田边、沟边杂草,收集散落及成堆的稻草集中烧毁,消灭越冬场所。

4.2灯光诱杀:在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诱杀。但一定要采取联合行动,一个村、一个屯全部设灯方可。

4.3药剂防治:一般在幼虫2~3龄期进行。可选用的药剂有:

①50%杀螟硫磷乳油每公顷1125~1500毫升,加水喷雾;

②80%敌敌畏乳油每公顷1500~2250毫升,加水喷雾;

⑧90%晶体敌百虫每公顷1500~2250克,加水喷雾。

用药前将稻田水排出,喷药1天后再灌水。

4.4生物防治,利用赤眼蜂灭卵、螟蛉绒茧蜂灭幼虫等。

猜你喜欢
稻叶淡黄色叶鞘
基于玉米DH系分离群体叶鞘、花丝、花药与穗轴颜色性状的遗传分析
《新凉》
特早熟温州蜜柑稻叶的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
三氯异氰尿酸对香蕉叶鞘腐烂病的抑制效果
被日本“遗忘”的侵华战俘
凤栖梧·植保员
“鸟粪”—“青蛇”—“枯叶”
甘蔗叶鞘破坏与剥离方式试验与分析
轻盈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