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霞
羔羊冬季腹泻是一种季节性群发病,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羔羊的胃肠黏膜表层乃至深层的炎症,临床上以腹泻为主要特征。各个品种的羔羊均易发病,1月龄以内发病率较高,发病时间多在11月末至翌年3月,也有的在出生后没有吃到初乳就开始发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季最多见,并且发病快,发病率高达70%,呈地方性流行,如延误治疗或救治方法不合理往往导致死亡。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取得很好的效果。
1发病原因
病原微生物可引起腹泻。进入冬季,天气突变,圈舍潮湿寒冷,羔羊体质娇嫩,一些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侵入羔羊机体,引起腹泻。
消化不良也引起腹泻。乳食不洁,饥饱不均,或者人工喂养时常由于食物过量、喂养不当及饲喂难以消化的食物,增加胃肠负担,引起胃肠机能下降引发腹泻。
环境卫生条件差亦引发腹泻。包括圈舍阴冷潮湿,粪便污物不能及时清除,通风换气不通畅等因素。
羔羊的体质虚弱也导致腹泻。由于妊娠母羊分娩期的饲养管理差,没能给予全价的饲料,不能保证足够的营养需要等原因。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严重腹泻,病初羔羊精神沉郁,垂头弓背,不愿吮乳,腹痛,不久发生腹泻。起初泻粪呈粥样,渐则形成水样腹泻,恶臭、呈黄绿色;后期粪中混有血丝,间杂有黏膜,尾巴、会阴、后肢内侧多被泻粪污染。病羔肠音高朗减弱,体温升高到40-41℃,有的肠蠕动音减弱,耳鼻或四肢发凉。脉搏、呼吸次数增加。部分病羔因延误治疗而死亡,1周龄以内羔羊若发病治疗不及时,一般经1~5天死亡。
3剖检变化
腹泻而亡的病羔,尸体消瘦,严重脱水;第四胃和小肠黏膜充血发红,胃肠可见到溃疡,有的肠内容物恶臭,并混有凝血和气泡,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或出血;肝脏和肾脏苍白,被膜下有出血点;心包积液,心内膜有出血点。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对本病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经实验室检验。
4治疗方法
首先,将患病羔羊畜置于干燥、温暖、清洁的畜舍或畜栏内;加强哺乳母羊的饲养管理,给予全价日粮,保持乳房卫生。
4.1西药疗法
为缓解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可施行饥饿疗法。绝食(禁乳)8~10小时,此时可饮盐酸水溶液(氯化钠5克,33%盐酸1毫升,凉开水1000毫升)或饮温茶水(红茶),每日3次。为排除胃肠内容物,对腹泻不甚严重的羔羊,可应用油类泻剂或盐类泻剂进行缓泻。为防止肠道感染,特别是对中毒性消化不良的羔羊,可肌肉注射链霉素(10毫克/千克)或卡那霉素(10~15毫克/千克),头孢噻吩(10-20毫克/千克),庆大霉素(1500~3000单位/千克),痢菌净(2~5毫克/千克)。内服磺胺脒(0.12克/千克),磺胺-5-甲氧嘧啶(50毫克/千克)等。为制止肠内发酵、腐败过程,可选用乳酸、鱼石脂、萨罗、克辽林等防腐制酵药物。当腹泻不止时,可选用明矾、鞣酸蛋白、次硝酸铋、颠茄酊等药物。为防止机体脱水,保持水盐代谢平衡。病初,可给羔羊饮用生理盐水50~100毫升,每日5~8次。亦可应用10%葡萄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羔羊50-100毫升,静脉或腹腔注射。为提高机体抵抗力和促进代谢机能,可施行血液疗法。皮下注射10%枸橼酸钠贮存血或葡萄糖枸橼酸钠血(由血液100毫升、枸橼酸钠2.5克、葡萄糖5克、灭菌蒸馏水100毫升,混合制成),羔羊0.5~1毫升/千克,每次可增量20%,间隔1~2日注射1次,每4~5次为一疗程。
4.2中药疗法
中兽医理论认为,羔羊冬季腹泻多因气候聚变,感受外邪,病毒乘虚入侵,邪盛正衰,引起羔羊脾胃功能紊乱,运化失职,不能腐熟水谷而致久泻不止,脾胃虚损。治疗本病,应以调理脾胃为主。
对热盛烦燥,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为宜,可用以下方药:白头翁30克、黄连20克、黄芩20克、黄柏20克、秦皮20克、甘草15克、葛根15克、苦参15克水煎服,1日2次,连用2剂。
对寒象病羔,以温中散寒,益气健脾为主,可用下列方药:党参3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炙甘草20克、干姜15克、吴茱萸15克、苦参15克、水煎服,1日2次,连用2剂。
治疗羔羊冬季腹泻力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治疗时可采用西兽医疗法,也可用中兽医疗法,如果中西兽医结合治疗,能达到协同效应,收到的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