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芬
语文考试与试卷讲析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教师来说可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作为总结经验改进教学的依据;对学生来说可了解自己的学业进展情况,发现自己的困难所在,明确努力方向。但是,很多教师往往只重视考试,考后特别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考后的试卷讲析。或者说,试卷有讲析也往往只是单纯的对一对答案,让学生知道标准答案是什么。因此一到试卷讲析课,考得突出的学生便觉得跟自己关系不大了,错误率较高的学生可能也就纠正一下答题的错误。更何况,假如试卷讲析一个平面讲到底,没有起伏,学生容易疲倦,可能会影响讲析效果。笔者认为,讲析试卷不应该是单纯的对一对答案,而是对试卷信息反馈的一个再处理的过程。要让试卷讲析真正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试卷讲析与语文读写教学一样要追求高效,一样要讲究艺术性。
一、呈现精彩回答,强调准确多样
展示学生的精彩回答,在让学生体会成就感的同时,更多地了解怎样的回答才是出色的。语文学科的特质决定了语文试题的回答不是单一的,它是丰富多彩的,语言的表达呈多样化。假如只呈现试题的标准答案显然不够合理,更多的精彩回答应来自学生。这样所呈现的多样化的答案更具有现场感、生成性,更富有生命力。
如一次测试中错误率普遍较高的现代文阅读王开岭的《古典之殇》中的第二题:
比较原句与改句,你认为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简要说明理由。
原句: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泽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瞳仁里被硬硬撕掉,被生生撤消?多少诗词风景成为了遥远的绝版?
改句:多少珍贵的动植物、鲜泽的生态活页以及诗词风景都逐渐消失了。
精彩回答展示:
1、原句效果更好,采用排比句式,三次连问,语气感情愈加强烈,引人深思产生共鸣,且原句语言形象优美,生动地写出对自然界中一切消失之物的惋惜以及对我们人类行为的控诉。
2、原句好,因为原句运用反问的语气,排比的修辞和质疑的语气更强烈地表现对古典场景流失惋惜痛心之情,更能引发读者共鸣与反思,而改句是平淡叙述。
3、原句表达效果好,原句运用了三个反问句形成排比,显得有气势,朗朗上口,加重语气,让上述种种自然场景的流失深入每个读者心中,激起人类的“罪恶感”,引起读者深思。
这样,能让学生明白语文试题的回答可以在准确的基础上呈现多样化,语言表达准确,答题要点完全具备,就是精彩回答。
二、分析典型错误,进行评价提升
针对学生在考试答题中随意性强、语言表达不规范、失分却不知道问题在哪、认为答案写得长就万无一失的情况,出示错误回答的个例,进行细致的分析,归纳典型错误的类型,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提升,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出示个例并进行分析,可以让其中的错误点更直观,更清晰,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样的回答错误在哪里,哪些需要修改,哪些需要补充,并让学生在以后的答题中引起注意。
1、出示错误个例,进行评价和修改
如现代文阅读《老房记事》中的一道题: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个例1:开头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告诉读者“我”思念的原因,把一种感伤渗透下来,引人入胜。
学生回答个例2:与作者在老房子中的生活有着鲜明的对比,生动形象地体现在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中的寂寞。以及对作者对在老房子中生活的向往与喜爱。
让学生明确此题的正确参考回答是:引出对老房子的回忆,同时将回忆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表达作者对美好回忆的无比怀念。
师:从正确回答的这句话中我们得知开头一段的作用有哪三方面的要点?
生:引出下文,对比,还有表达怀念之情。
师:表达作者对美好回忆的无比怀念属于作者的情感。概括起来就是:从全文结构来看——引出下文;从写作手法来看——形成鲜明对比;从作者情感来看——表达怀念。那么针对这三点,请你对例1和例2作出评价并修改。
生:例1在这三个要点中,有一点没有提到,那就是与下文形成对比,应补充。
生:例1中情感表达也不对,“感伤”与“怀念”还是有距离的。用词不准确,“把一种感伤渗透下来”,“渗透”显然不通。
师:请你结合刚才的分析,把例1修改一下,好吗?
生:开头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告诉读者“我”思念的原因,引人入胜。与下文的内容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回忆的无比怀念。
师:那么例2呢?有什么问题?
生:作为开头,“引出下文的内容”这一点没说出。
生:最后一句的表达有问题,“以及对作者对在老房子中生活的向往与喜爱”,应改成“表达了作者对在老房子中生活的向往与喜爱。”
只要仔细分析,在看似完美的回答中,就有经不起推敲的地方。尤其是回答的全面性以及语言的准确表达等方面的问题甚是严重。只有清楚地看到答题的问题所在,才好有的放矢,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得更好。
2、归纳典型错误,给出启示进行提升
通过对学生错误答题情况的了解,整理出几类典型错误,然后进行错误原因的分析。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懂得更透彻。还可以针对错误原因从中得到启示,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
上文中提到的《古典之殇》中第二题属比较理解题,典型错误有:
①没有结合文本,笼统回答。如:“原句以疑问的语气表达惋惜之情,而改句没有。”
“原句显得更加生动形象,更有力度,更明白更清楚。”
②回答不全面。如:“原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对珍贵的动植物鲜泽的生态活页被撤消,诗词风景成了绝版的惋惜。”
③缺乏必要的语文知识,对于富有表现力的用词缺乏必要的敏感度。如写成运用了设问、拟人等手法。对于“硬硬撕掉、生生撤消”等富有情感分量的用词视而不见。
④判断错误,认为改句表达效果更好。导致完全错误。
启示提升:结合文本答题很关键,对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应更敏感。阐述时要结合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更重要,不能随意笼统地回答。
三、选点借题发挥,实现拓展迁移
评析试卷的目的是通过试题分析收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效果。所以在评析完一道试题后,应当针对某一要点借题发挥,引伸出其它相关的内容进行评练,使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拓宽,迁移能力进一步提高。
针对学生答题过程中的错误,归纳答题要点,提升为某一种答题方法。然后用类似的内容及时进行评练,及时巩固。使学生对这种方法掌握得更为扎实,内化为一种语文能力。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能应对自如。如:诗歌赏析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满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题目: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的错误回答中比较普遍的有两种:一种是寄托了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另一种是对闲适恬淡生活的向往。出现这种错误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对诗歌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缺乏必要的关注,是经验主义、惯性思维所致。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关键句是“征衣未寄莫飞霜”一句。前三句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征衣未寄”四个字使人恍然大悟,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表达的,不是思念家乡之情,而是思妇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与担忧,对丈夫的挂念与深情。由此看来理解诗歌的情感要善于抓住关键句尤其是关键词来理解。
发挥:诗歌情感的理解要锁定关键诗句关键词
诗歌赏析:
《春日》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题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稍不留神,此诗所表达的情感很容易被理解为:体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看到春天里百花盛开时的喜悦之情。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对关键诗句中的关键词“含春泪”“卧晓枝”“无力”视而不见。假如锁定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就不难理解诗人笔下的花具有娇弱的特点,而不是生机勃勃。从而表达了诗人的惜花之情。而不是满心喜悦。
另外。讲析试卷还可以落实盲点,弥补不足。评析试卷,不仅要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也要查漏补缺,注意教与学的一些盲点。就教而言,教材和试卷中出现的一些知识点看似不重要,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讲,但往往是学生不明实质的盲点,是失分的重要因素。每次测试之后。首先要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反馈自己在某一阶段的教学效率,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高效。先看看有哪些教学盲点需要特别提醒,提醒学生同时也提醒自己。有哪些疏漏,有哪些不曾留意但必须注意的地方。
要想做到高效,在学生记忆犹新时进行讲析试卷也很有必要。在考后,应尽快完成阅卷、评析工作。在学生记忆犹新时,通过对试卷的错误给予点拨和指导,能及时破除学生在答卷中的“思维定势”,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让试卷讲析更富有艺术性,让笑声点缀其中也是很好的方式。在讲析试卷时,学生最害怕老师摆起脸孔训人,那样势必让学生惶惶然,讲析效果可想而知。不妨让试卷讲析课多一点笑声,打破沉闷,让学生释怀。
高效而富有艺术性地进行考后的试卷讲析,是纠正错误、弥补疏漏、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做出应有的努力,让这不可或缺的一课和语文读写教学一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