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应对套话作文负责

2009-07-13 07:21张凤卿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9期
关键词:套话读书作文

张凤卿

套话作文之所以愈演愈烈,原因很多,单是把套话作文之过完全加在应试教育的头上似乎过于简单,也于事无补。我以为,作为担任语文教学主角的语文教师应该勇敢的承担起套话作文的过失,多从自身反思,如此,对改革套话作文的弊端才会有本质性意义。

有鉴于此,我以为教师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上至少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其一,教师要有善写作的本事。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要指导学生写作,如果自己没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恐怕是不行的。如果没有,那就要“练”,人非生而知之,又何来生而能“写”之?既不能写,则须练。写作“下水文”就是一个好办法。只有写好下水文,才能亲尝其中的滋味,指导起学生作文来才容易切中肯綮,而不只是隔靴搔痒。叶圣陶先生早就对此有过深刻论述。然真能写者有几?敢与学生同台竞技,一比高下者又有几?不是有很多人都认为语文老师好当甚至是每个人都能干吗?这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悲哀。假如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善属文,谁还敢这样说?只是我们自己不争气罢了。自己不能写,而又希望学生考场写作得高分,则套作之风自不能免矣。

其二,课堂作文写作教学的指导,最关键的是帮助学生审好题,打开写作思路。(注意:我说的是“课堂作文写作教学的指导”,并非否定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对素材的积累,那其实是更重要的。)何以言之?因为课堂写作和天然的写作是不一样的,有着很大的区别。看不到这种区别就无法对学生写作进行有效的指导。人为什么要写作?总是因为他或有了抒发一己之情思的需要,“仿佛感受一种压迫”(叶圣陶语),不吐则不快;或为实际之需要。有了这两个原因,则非写不可。这两种情形都是先有了情思、需要,总之,是先有了内容、主题,才有了写作的动力,产生了构思为文的计划。而课堂作文写作则不如此。是先有了教师的一个题目,有了一个要求学生写作的要求,学生才去写作的。即是说,前者是有“米”才下锅,而后者则是有锅再去找“米”,这里面就有很大的被动性。这时候学生脑子里并没有现成的素材主旨以驱写作,而是要根据教师的题目去搜寻去挖掘去构思。即是说,学生此时并没有产生写作的兴趣,并没有一种急欲倾吐、不吐则不快的“压迫”感或实际的写作需要。如此则是否可以说学生不必写作,正如鲁迅先生所传授的“写不出来的时候不硬写”呢?显然也不行,要是那样可以的话,语文写作教学可以休矣!

《语文课程标准》可以不必费心费力的制定写作要求与建议了。看清楚这一点,则我们就知道课堂写作教学的指导主要应该做什么了,那就是要努力唤起学生一种类似于天然的写作兴趣和动力,让他有情可抒,有话要说。这,就是我们语文老师最应该做的事情。做好了这一点,学生写作就有了基本的保证。而要想唤起学生的这种类似于天然写作的兴趣和动力,产生有情可抒、有话要说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审好题。课堂或考场作文的全部“奥秘”都在题目中。所有的作文都要问三个问题: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审题其实就是解决这三个问题的一个过程。写什么,就是要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尽快在头脑的存储仓库中找到合适的写作素材。这一点,对于课堂命题写作来说最为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米”可下锅,学生写作的痛苦莫过于此。如指导学生写作以“我的珍藏”为题的作文。“珍藏”显然是文中之题眼。所谓“珍藏”者,乃因“珍”而“藏”也。所“珍”者,可以是一种实物,可以是一份感情,可以是一种信念,可以是一种理想,等等。何以“藏”之?或人去物留,藉以怀人;或人去情在,难以忘怀;或信念常在,藉以励志;或理想暂时不能实现,珍藏心底,留待来日,以增人生之动力。而所“珍藏”者,又多与经历有关,常常是因事而起,因事而作。事不在“大”,而在“真”;情不在“烈”,而在“切”。这样指导之后,再指导学生互相启发,开列素材,平中选优,则学生思路必将大开,“写什么”这一问题就解决了。至于“为什么写”,还在话下吗?惟抒“真情”,写“真意”而已。再说“怎么写”。“怎么写”的问题,看似技巧,其实不然。“怎么写”的问题,也就是情如何“抒”,话怎样“写”,主题才可突出的问题。而这些,也全看你对“珍藏”之“珍”的理解。即是说,对所“珍”者的体悟有多深,直接关系到“怎样写”的问题。体悟越深,“怎样写”就变得越简单。就不会只是简单的在技法上取巧,搞有“口”无“心”,有“文”无“质”的形式主义。诸如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等作文常识就变得不再神秘,而成为一种为“情”所驱,不为而为的正常写作行为。真的再碰到技法上的毛病,也不再是那么难以矫正。

某次让学生写作以“初冬的————”的半命题作文。见一男生老长时间了还未下笔,便问他为何还不写。他一脸无奈的说不知道写什么。我随即指着他临近的窗台上的一盆海棠花说:“就写它。”学生惊奇的问:“写它?”以为我在开玩笑,在他看来,一盆花能写成一篇六百字以上的作文?“为什么写它?”他随即又问。“难道你没有看到它和你以及你们的关系吗?”“和我的关系?它和我有什么关系?”“如果它不在教室,”(我作势要将它搬走)“那么你肯定和它没有什么关系。但是,现在它就在你的身边,它就一定和你有关系。”学生似懂非懂。“难道你没有觉得有这样一盆鲜艳的花盛开在初冬的季节里并且放在你们的教室里是一种让人感到愉快的事情吗?”学生若有所思。“美是到处都存在的,关键是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学生点头。“怎么写?”他依然心里没底。“先写它的花和叶,写一百五十字……”“一百五十字?”他吃惊的问。“当然,”我教给他,“你看它的花以及叶子的颜色完全一样吗?”“不一样。”“阳光照在花叶上,因角度不同,产生的色泽一样吗?”“不一样。”“你再看它的花……”一番细心的指导后,学生终于恍然大悟。“老师,我会写了。”于是眉头舒展,伏案写作,再也不肯抬头。三十多分钟后。洋洋洒洒八百字的作文完成了。

由此可见,课堂写作教学的审题指导该有多么重要。因为这一点,才显出语文教师的作用来。说到这里,不由得又想起另外的一个问题。因语文老师本身素质的高低不同,指导学生写作的能力也不同。能力高者自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提高指导学生写作的效果,而能力低者暂时就有些无奈。如果这时候能够有一套相对系统完善的课堂写作指导教材,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而课本上阅读教材一枝独秀,写作教学材料萎缩简陋几近于无的现实又让人倍感无奈。好多名家名师对此已有很多呼吁并有实际的行动,如程翔老师、李海林老师、郑桂华老师等,都进行了这方面的颇有成效的努力,期待这方面的教材尽快的

推广普及于中学写作教学,庶几可解作文教学之窘困,则套作之风或许可以减轻许多。

第三,要改变套话作文的现状,增强平时作文写作的目的性非常重要。张志公先生对这一点感慨颇深,他说:“(传统的命题作文)使写作神秘化,让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另一方面,又把写作庸俗化,形成学生一种无对象、无目的,为写作而写作,视写作为文字游戏的态度。”对此,李海林老师也有论及:“中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虚假的作文。”“根本不需要写作却偏要你写;根本没有一个具体的语境……”在这种无目的无对象化的写作情形下,学生怎么会有积极主动的写作态度,又怎么不会产生套用现成的作文以应付老师的想法呢?只要套得巧,套得好,还很有可能得高分呢!省时省力省心,何乐而不为?怎样改变这种现象呢?张志公先生认为:“第一,无对象,无目的的那种作文题目,可以出,但是不宜多;有对象、有目的的写作,应当作为训练的重点。……后者不仅仅写出几个字作题目,而是根据一种实际情况,明确一种具体目的,让学生去写文章。”李海林老师认为:“真实的言语任务;真实的言语环境;真实的言语成果。这是写好文章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前提。”其要义也是指向增强作文教学的目的性、对象性。有了这三个“真实”作为前提。则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必将大大提高,谁还愿意去套用别人的东西呢?毕竟,写作应该是件叫人愉快的事,因为,它是创造。而创造,应该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天性。

第四,要改变套话作文的现状,最根本的乃在让学生多读书。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之所以形成“套”作之不良习气,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自身思想的缺失,而思想的缺失很重要的原因是读书太少。现在电视、网络超级发达,内容丰富多彩,它们是时代的宠儿,学生心中的密友,他们把太多的时间和经历放在了这些上面。而纸质文化的读书却备受冷落。名著的阅读更是如此。虽然不少学校都申请了书香校园建设的课题,并做了一些工作,但从总体上看,在这上面认认真真、扎扎实实深入下去搞的毕竟还是少,多是“名”大于“实”,学生一学期下来,接触的主要还是薄薄的一册课本,能力上积累上又能提高和增加多少?

阅读之风日渐式微,与整个社会的浮躁紧密相关。功利性的教育观依然根深蒂固,学校、教师、家长要的依然是一个可见的分数。尤其是作为教育主角的语文教师,身在这种功利性的教育氛围之中,如何能掉以轻心?如何能不如履薄冰?读书是重要的,但是读书的效果却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但是分数的压力却使教师耐不得这么长时间的等待。于是,读书自然有其名无其实了。在如此功利化的形势下,学生的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书,当然就不是一件如何要紧的事,可以回避,可以应景,可以不当回事。所以,学生或是没有时间和精力读书,或是被明确要求不读课外书,于是乎,名著被冷落在图书橱里,少人问津,学生被固定在一张张试卷里,反复折腾。

学不到好的语言,又如何能进行高质量的写作呢?

学不到好的语言,学生又如何能不套作?

世界上如以色列日本美国等国家年人均读书量是相当可观的。有几十本之多,但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这一点上却远远的落后于先进国家。“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朱永新教授的这句话真可谓一针见血,这也是他发起“新教育实验”的思想基础吧。

要强健一个人的精神,就要靠多读书来帮助他吸收更多的营养。有了读书的滋养,思想的沉积,套话之风才可能从根本上得以扭转。

猜你喜欢
套话读书作文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套路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2014年浙江高考问题作文诊断(上)
我的“套话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