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林 陈丽杰
摘要:文章研究了教学研究型高校办学理念急需重构的主要内容,认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析,必须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坚持特色的理念,应该做到办学具有多样化,特色建设具有长期性,表现出办学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走一条自力更生独特发展的道路,提出了特色的“五个特性”;坚持服务的理念,一定要服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服务面向国家科技创新,服务面向先进文化的传播,坚持以社会经济建设为主要的服务方向,根据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具体情况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确定发展重点,把服务的理念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高校;办学理念;研究
一、协调发展的理念
(一)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形势,要求高校尽快建立协调发展的理念
从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状况分析,各国科技快速发展与进步,主要依靠智力资源赢得竞争。各国把人才竞争放在发展的重要地位,把它看做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来对待,对高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给予了大力扶持。由于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趋紧密,高校与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所以,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适应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更要结合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要求,协调发展。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状况分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提出了开发大西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以消耗资源、环境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型经济转变,这对培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需要高校培养出新型的科技人才,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需要高校创造更多的原创性科技成果,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面对国内外的发展形势,高校不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要增强协调发展的理念,抓住机遇,积极创新,稳步推进教学研究型高校的建设步伐。
(二)协调发展的理念符合教学科研型高校建设发展的实际
从教学科研型高校办学环境分析,建立协调发展的理念。既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又要立足于高校的内部实际,协调各种主要条件之间的关系,采取科学的发展方针,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的转型发展主要涉及体制、专业与规模。这反映了高校教育发展水平与整体实力,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优化专业、学科、结构,消除影响质量效益的因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高校的招生数量与规模扩张都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不能以牺牲质量和效益为代价,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科研型高校发展的生命线,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要依据协调发展理念的要求,做相应的调整。有些学校由于没有及时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在高校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不协调发展的情况。例如:高校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时,容易倾向于追求高校发展规模的扩大,轻视提高质量。在决定学校发展规模上,提出硬性的指标,实际的投入和具体的政策保证不能及时到位。在教学质量等方面,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是高校发展理念陈旧所致。
(三)协调发展的理念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近阶段发展的历程,得出协调发展理念的形成地必然性。自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后,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国家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战略,提出高等教育要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要追求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坚持了这一指导方针,使中国高等教育开始走上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上。1999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做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中共中央决定的方式明确了素质教育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处于国民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了质量意识。这些措施对于高校快速发展,保持稳定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进入2l世纪后,高等教育的连续大幅度扩招,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问题备受关注,扩招,实现了数量、规模的高速发展,进一步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满足了人民大众的日益增长的渴望接受高等教育需要。但是,高等教育数量与规模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相对紧张,凸现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使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教育部启动了五年一轮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已取的显著效果。从上述发展过程看,每一步的发展和调整,都体现了协调发展的内涵。因此,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必然选择。
二、特色的理念
(一)特色的理念引导高校办学的多样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办学的期望越来越高,必然导致高校在宏观发展上走向多样化,微观发展上走向办学的特色化。高校特色建设是特色理念的延伸,是高等教育多样化和高校个性化发展的基石,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具体体现。办学特色是通过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反映出来,关系到高校的未来和发展。办学目标决定办学模式,而办学模式又制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实质是对办学目标进行科学定位,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实践的过程。换言之,办学特色的确立,必然要求解决好教学水平定位、专业结构定位、高校发展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的问题。这有利于结合校情、发挥优势、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多元化的需求。高校办学没有特色理念的引导很难找准特色,办学没有特色就缺少个性,很难形成高校的办学优势,缺乏竞争力。
(二)特色理念决定高校特色建设具备的特性
1特色形成的长期性。这个特性强调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的积累和升华而形成的结晶,经过几代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取得成果,而不是刚刚建立一所高校就具备特色,或者还有没有培养毕业生,就总结出特色,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高校的办学特色乃至知名度是通过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参加经济建设后产生的影响得到的,因此,至少需要两个本科教学培养周期的时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初步产出特色的雏形,产生社会影响力;高校的知名度还可通过高校的本科教学、科学研究与科技推广的显著成效得到印证。高校取得这一显著效果,绝非一年之功,需要若干科研周期的完成后,才能产生影响,所以,高校特色的形成具有长期性。
2特色内容的独特性。这里提出了一个独创的问题,即本校要靠自己的师资力量独家创立的优质的工作或风貌,并且要优于其他高校,不仅自己要独有,还要优于其他同类高校。这一要素为高校的发展提出了
多样性。也就是说,高校的特色形成,要立足于有别于其他同类高校,使整个学校发展不同于现有的高校面貌。可见,这一多样性的要求是很高的,而我们现有高校的办学,专业设置类同的太多。这正是应当加以改变的。
3特色作用的显效性。它是指高校办学过程综合效果显著。在高校办学过程中为社会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最大的问题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水平,关键在于教学培养的过程管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体制,经过细致有利的监管取得显著的质量控制效果,也就达到了高效性的要求。这个特征主要强调的是现代的管理观,一种显著的教学管理效能观。高校正是在管理上不够科学,不适应协调的发展的理念要求,这需要我们更好地去探索、思考,加强管理。用科学发展观来要求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
4特色发展的稳定性。特色建设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一朝一夕的建设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建设特色过程中,不能今天改变一个特色,过一段又改为其他的特色建设。要避免特色建设中的主观性、随意性。要按教学规律办事,不要靠行政手段主观变更。特色建设的管理系统要保持稳定;特色建设的人才梯队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特色建设的各方面的内容之间要有协调性,特色建设的全过程都体现实践性。这样,才能保证特色建设的顺利进行,形成特色。
5特色产生的影响性,特色必须具备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得到社会各界公认。高校要有影响力,必然要在培养人才方面,或者学术研究,或者科学研究或者社会服务方面,产生一定影响,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特色在得到社会公认之前,必须得到全体教师和干部职工的认同,如果本校的职工都不认同,或者持有异议,那么,社会也就很难认同,说明特色建设的方向不对,对此,要认真分析问题,积极采取整改措施,把特色建设纳入正确的方向上来。以避免浪费人、财、物,浪费宝贵的时间,推动特色建设健康发展。
通过对特色的“五个特性”的分析,我们看到,特色建设需要全校树立特色的理念,共同形成特色意识,才能把特色建设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由于高校特色建设的长期性的存在,高校要从思想和工作上,做好准备,扎扎实实地工作,认认真真地建设,才能取得成效。
(三)高校特色理念的培养
由于高校所处地域不同,各高校发展的不平衡性,办学历史条件的不同,导致各类高校的办学目标、校园文化、教学条件、人才质量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各高校特色理念不能相同,应该各具个性、各显优势、各有侧重。充分体现现代高校的典雅而又和谐的风貌。教育部实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后,特色的理念已被各高校认同。对特色建设,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投入很多的人、财、物。为了避免盲目建设,使全校教师员工达成共识,高校一定要在“特色理念”指导下,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要把特色理念逐步提升为全体师生的集体意识,重点建设几十年来高校自身发展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特色,这对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要从全校的思想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教改工作;从教学管理上的科学性、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教育教学模式,及学风建设上,对全体教师进行全面的引导和培养,使教师分清办学特色与专业特色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要认识到特色不同于成绩,成绩不一定成为特色,办学的成绩与特色要区分开;要回顾学校的历史,总结特色,认同特色,坚持特色,建设特色。此外,特色理念的培养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指定专门的业务部门管理和监督有关特色理念相关的建设内容,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具体的建设活动,调动资金财力和技术设备条件,全力支持特色建设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把高校办成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人民满意的高校。
三、坚持服务的理念
(一)服务的理念是服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
高校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培养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急需的人才为主要任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当社会普遍认为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存在差距,高校应及时改革专业人才的培养类型、规格,重新制订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与培养途径,对整个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要强调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早日成才服务,使高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真正形成合力,共同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例如,在制定高校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及学科建设规划时,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规划内的区域、学科、任务、措施,要体现服务理念,育人意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二)服务的理念是服务面向国家科技创新
高校是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不论是科技队伍、科研设施,还是经费投入都是得天独厚的。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科学技术问题,通过科研活动,增强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依靠科学研究,促进高校学术水平和育人质量的不断提升。高校具有人才荟萃、信息量大、知识密集、科技创新能力强等优势,是我国科技创新中的主力军。在我国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高校的科技创新优势表现得更为突出,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现代工业化建设等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国家强盛、科教兴国对高校科技创新给予了很大的期待,要求高校有所作为。对此,高校必须不辱使命,加快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速科学研究与推广工作。做好这些工作的前提就是不断增强高校的服务理念,搭建教育、科研、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主动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作服务。高校还应在发展中,制定高校的科学研究规划,明确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责,切实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做处贡献。
(三)服务的理念就是服务面向先进文化的传播
在社会发展中,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使者,也是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应当通过自身的活动对社会的环境产生的影响。教师的课堂授课可以传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开展与社会各界的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又能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高校各种社会活动和校园文化的发展,对社区文化建设领域,以及整个教育系统,都将产生重要影响。高校的文化影响力取决于高校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贡献率,贡献率越大,高校其文化辐射能力越强。然而,无论高校的文化影响力有多大,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是责无旁贷的。高校还是区域信息交流中心,它可以为地方提供科技信息、人才信息、市场信息的服务,提供技术成果信息,为企业的科技进步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