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才
摘要:近年来,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通常表现为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可表现为生理、心理多种症状,已影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影响到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本质上是由于个体对自身工作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之间不平衡的认知而导致的心理与行为上的消极反映,主要涉及个体、学校和社会等三个方面因素。消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应当从三方面着手。
关键词:职业倦怠;教师;消解
一、教师职业倦怠及其表现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个词语。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据有关研究,凡是需要长期与人密切接触、打交道的行业,如教师、医生、警察等最容易出现职业倦怠问题。
辽宁省1999年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有时失眠健忘、情绪不定、内心焦虑、行为偏执、对己对人要求比较苛刻等;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表现为经常有上述症状;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另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有86%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这两个调查不一定精确,但至少表明了一种令人忧虑的趋势。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通常表现为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可表现为生理、心理多种症状。
生理上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可能出现头疼、胸痛、腹胀、内分泌失调、睡眠障碍,工作效率降低,行动迟缓、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极易产生疲累感,甚至出现机能性工作障碍。
心理则表现情绪不稳定,易焦虑和抑郁。如果教师不及时疏导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则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有的教师开始失去自信和控制感,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产生了内疚感并开始自责。有些教师则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教学上的失败归于学生、家长或领导,变得易激怒、好发脾气,对外界持敌视、抱怨的态度。通常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都是交叠在一起的,而且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有些教师时而感到愧疚,时而感到愤怒。倦怠情况严重者,就是心理障碍了,有可能发展成忧郁症,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是灰蒙蒙的,都是没有生气的,都是悲凉、凄惨,没有意思的。抑郁症患者易染上酗酒等恶习,甚至自杀。
二、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一)个体及职业因素
1工作负担过重,工作时间过长。教师职业和其他职业不同的一点就是工作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其他职业在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一般都不再从事和工作有关的事情。但教师除了在上班时间要进行紧张忙碌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还有大量的工作只有在下班以后才有时间去做,如查阅参考资料、培优补差、家访、对学生的个别教育、科研,等等。而且,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以及持续不断的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还必须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学习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新发展。“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许多中小学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使不少教师在心理上和情绪上处于极度疲劳和衰竭的状态。而这种疲劳和衰竭状态正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典型症状。
2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当个体面对种种冲突情境而又被期望做出角色行为时,角色冲突就会出现。这时,如果个体不能妥善调和这种不和谐,压力就会随之产生。而角色模糊则是指个体由于对其职业的权力、义务、责任等缺乏清晰的、一致的认识而感到对工作无法胜任。这种角色定位模糊也易导致压力的产生。在工作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家长的代理人;既是班级的管理者,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等,他们扮演着多重角色,而且随着学校功能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重化,而这些角色行为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教师在工作中常常面对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的情境,这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
3教师职业的高重复性。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教师的工作是一个重复性更大的工作。虽然面对的学生会不同,但是教学的内容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对于压力较大的教师,很难安排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教学,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感受不到新意,很容易使教师感到枯燥乏味,没有成就感。今天是昨天的重复。明天是今天的翻版,这种体验很容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
4教师个体的人格特质、年龄特征、婚姻状况、家庭负担、性别、职称等也会对职业倦怠产生影响。
(二)学校因素
1人际关系紧张。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其中的组织氛围不仅影响到教师工作的效率,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情绪状态。如果成员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尊重、互相支持,教师就会获得安全感、自尊感和归属感,就会觉得工作轻松愉快,工作积极性就高。反之,如果领导实行家长作风,教师被排除在学校决策之外,或者教师之间明争暗斗,处处防范,教师就会感列紧张、压抑、烦躁、郁闷。这种体验迁移到工作中,就会导致教师压力增大,容易诱发倦怠。
2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但在实际工作中,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随处可见。这在教育教学的评价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分数、升学率依然是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并且评价的结果与奖金、荣誉、评职称、续聘等直接挂钩。分数如同紧箍咒一样,迫使教师围绕着它来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成为追逐分数的机器而失去了教育教学的自主和自由,原本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变碍呆板、单调、枯燥、乏味,这严重地削弱了教师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导致学校人际关系紧张的直接根源。
3学生品行和学习问题。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特的个性,而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尽管教师总是竭尽全力使得学生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但学生的思想、行为往往不是教师所能够控制的。学生中的矛盾、不良行为、厌学情绪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价值多元化和追求个性
化的今天,学生中出现的品行问题更是层出不穷。“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是许多教师的共同感慨。所有这些往往使教师感到厌倦和疲惫不堪。
(三)社会因素
1社会期望过高。教师不但承担着传递人类千百年来所积累的人类文明成果的重任,而且承担着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人才的重任,因此。其所承受的社会期望也就较高。在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进一步得到强化,家长对教师的期望也就相应的不断提升,要求近乎苛刻,迫使教师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从而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承担的职责和风险远远超过社会其他行业。当学校和教师没有能够实现社会的期望,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指责的目光投向教师,认为教师无能或失职时,教师的压力更是倍增。这时他们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工作的劳累,更有不被理解、有付出而无回报的辛酸,教师的成就感因此而降低或缺失。如果这种状况长期不得缓解,倦怠心理自然产生。
2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从客观上说。教师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决定了教师应当拥有较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近些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但从总体上来看,与劳动性质和强度相当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特别是实施绩效工资的方案迟迟没有落实,同时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高。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大大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产生职业倦怠自然是早晚的事。
三、消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如何消解教师的职业倦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就需要个体、学校、社会等各方面采取和谐一致的措施。
(一)教师个体是消解职业倦怠的主体
1确立合理的职业期待。教师应该认识到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职业具有高尚的社会意义,但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要一味强调专业的自主性和培养国家栋梁的社会责任感,不要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远而产生幻灭感。因为教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承认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不要把原本是学生自身、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都强加于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要适度。有些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如果学生达到了自己的要求就满面笑容、沾沾自喜;如果学生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或考试不理想。便认为是自己的过错而沮丧失望、丧失自信心。实际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缺点过失是正常的,而且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呈多元化趋势,学生身上的优缺点来自许多因素,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而同喜同悲,致使自己情绪枯竭。
2正确认识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而不至于目标脱离实际,以至于因为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经受挫折。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与他人的境遇差别不要盲目比较。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年代,成败得失、此起彼伏,是常有的事,这就需要我们有一颗平常心,有时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有时要退一步;有时也要学会放弃。保持心理的平衡与自在,在此基础上悦纳自己,增加自信,不断取得成功,就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
3掌握一定的缓解压力的措施。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压力长期未能得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应主动掌握一些有效释放压力的措施。教师应乐于与人交往,广交朋友,这样在郁闷沮丧时,就可向朋友倾诉并寻求支持,及时释压,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教师还应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各种业余活动,做到劳逸结合,放松自己,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压能力。此外,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等也能够有效缓解压力,必要时还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
(二)学校组织是消解职业倦怠的关键
1改善学校管理方式。学校各级领导要施行开放的民主的管理方式,尊重教师,给予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进行决策的权力和机会。应多关心教师,多和教师交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和工作困难,满足教师物质和精神上需求,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应多开展群众性的文娱活动,为教师间的情感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这不但有利于教师劳逸结合和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教师的情感宣泄,使各种消极情绪得以及时化解。
2改革教师及教学评价方式。不合理的评价方式既人为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而且也抑制了教师工作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应破除分数论英雄的陈旧体制,建立着眼于提升学生素质的教学评价机制;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以发展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既看到教师的过去和现在。更要面向教师的未来,为教师的不断成长创造条件和机会。切实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考核等,给教师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使教师拥有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为教师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3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满足教师自我价值提升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能够给老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通过教科研活动,引导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自主实践活动,让教师在经验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这不仅可以满足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而且不断接触新知识、新理论有助于增强教师工作的动力,预防倦怠感的产生。
(三)社会环境是消解职业倦怠的基础
1要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国家要切实采取措施,把“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在制定教育法律法规时,要切实维护教师权益,使教师真正感到自己被社会所尊重。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增强工作的吸引力。
2建立全社会的教师支持网络。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际关系变得愈加疏离。为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需建立一个全社会的支持网络。首要的是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在一种公共信任、大力支持的氛围中,教师与学校都会充满信心与干劲,这会使教师具有高度的自尊感,并把教学视为一种可献身的事业,从而对其抱有积极、肯定的看法。教师是一个民族事业的希望,将他们置身于不堪重负的心境中,职业倦怠会不可避免。所以社会各界应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帮助他们缓解压力,降低倦怠情绪。给予他们一个宽松自由的精神空间,追求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