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若干思考

2009-07-09 08:24
企业导报 2009年3期
关键词:政府责任科学发展观

王 艳 王 利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背后的能源与环境危机背景下提出的新的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观需要完善我国制度,强调政府责任和转变意识。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政府责任;转变意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目前,我国全国上下正在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只有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及实现的保障措施等相关理论,才能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在各项工作中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的发展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特别是,我们自己在发展问题上积累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也要求我们对发展问题有一个新认识,转变发展观念。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持续高速增长了20多年,但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是大量投资带动的,是大量能耗换来的,是付出了环境污染等巨大代价实现的。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表示:中国的经济奇迹将会很快结束,因为环境已经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此外,环境退化和污染已经并且仍在给中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世界银行曾计算,目前中国每年GDP的8%~13%都在支付环境成本。经济增长的目的是改善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然而生态危机的加剧使得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更多的是名义与政治价值,已没有多大实际经济意义。

现代经济学认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的所谓的发展,严格上只能称之为“增长”,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后者还含有社会进步、环境良好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要素。因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繁荣根本不是真正的繁荣。另外,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将面临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挑战,比如科技进步与就业的矛盾、沿海与内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改革与稳定的关系问题,推动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问题如搞好公共卫生、教育等各方面工作等,这使得我们既不能按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走下去,也不能循着我们过去20多年的发展路子走下去。正是在这样一个深刻的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现保障

(一)完善制度

一个好的制度对于可持续并且又公平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制度运行良好,它们就能使人们互相合作,为他们自己、为他们的家庭以及为他们更大的社区规划一个未来。而阻挠此种制度环境出现的障碍,其一是分散的利益。集中的利益往往会得到过多的关注,在分配土地和水的产权以及在政府的运作方面莫不如此。其二是难以做出可以依赖的承诺,借以保护并培育人力与资产。其三是不具包容性的制度。如果社会和程序不公正、不民主,则协调分散的利益并做出可以依赖的承诺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保障科学发展观的制度的设计也应围绕着对分散利益的组织、构建可信任的承诺、促进包容性三个方面作为自己的设计依据。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资源稀缺是人类社会共有现象。当人们试图占有各种稀缺资源时,就会发生冲突。为解决冲突,人类需要相互制约和作用。因此,常常制度的作用“是规定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的机会,缓和稀缺、分配机会于冲突各方,影响到谁能参与资源使用的决策从而谁拥有权利”,拥有权利就拥有稀缺资源使用的决策潜力,就是拥有将成本转嫁给他人的潜力。故保障科学发展观的制度的完善或设计还要考虑到个人、团体和物品的特性。因为不同的特性会带来不同的人类相互依赖关系。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判断对此加以规定的有关科学发展观的制度的结构是否有效率的标准即在于看它是否能为在它支配下的人们提供将负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

(二)加强政府责任

1.管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资产组合

要想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增加人类的财富,需要政府对社会各类资产加以统一管理。在改善人类福利的过程中,资产在整体上是相互补充的。社会资产能够改善对环境资产的管理,例如,参与态度和人力资本的综合效应可以使环境资产的管理水平得到显著地改善。这种普遍存在的资产之间的互补性也普遍适用于其他资产。例如,更清新的空气与更加清洁的水能够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以及人力资本的生产力。可是,社会与环境资产不是供应不足就是被过度利用。特别是在有些情况下,环境资产的一些功能可能是无法替换的,突破临界点往往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关于这一方面的例子是臭氧层:涂防晒霜也许能保护我们的皮肤,不会因紫外线的照射而患癌症,但臭氧层保护我们的食物链的功能尚不知有什么替代的办法。显然,对这些广泛意义上的资产组合进行管理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

2.抑制市场失灵

由于现行的市场经济机制下,市场主要代表商人的利益。企业或商人根本缺乏落实科学发展观如环境保护的动机和要求。其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经营活动要么是对市场要求的被动适应,要么是迫于政府管制或公众压力、事实说明。造成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等阻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是“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外部性的本质是权利的行使,也即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与作用。世界银行认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基本方法是:“第一,政府施加税收和补贴;第二,私人磋商和谈判;第三,使用指令性的救济和责任规则一类的法律规则和程序;第四,直接的政府调节。”显然,在存在外部性的时候,实现社会最优的关键是引导私人利润最大化的实现者限制产量,以达到社会最优,而非私人最优。当这种目的得以实现,则外部不经济性就被个人或者企业内部化了,也就是说私人企业将开始考虑到这个因素了。

(三)转变意识

1.重申自由与民主

实践证明,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是环境保护事业、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依靠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支持与参加。公众和社会团体特别是一些非政府组织对科学发展观的参与方式和参加程度,将决定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实现的进程。

现实中,公共选择的基础一是自由,一是民主。这就是说,每一社会成员必须拥有自由来表达自己的价值偏好,一个社会要通过公开讨论和公众参与包括民主选举来形成被采纳的社会价值及公共决策。另外,公共选择是一个过程,社会成员可以在此过程中学习,从而理解、体会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念,从而共同的社会价值标准在此过程中形成、改变、发展、提升。民主与自由特别是政治自由和公民权利所允许的公共辩论和讨论,可以在价值观的形成中提供重要的激励作用。于是在现实中我们每日每时都看到,人们的一些行动反映了那些明显具有社会成分的价值观,那些价值观使我们远远超出纯粹自私行为的狭隘局限。因此,从自由角度看,我们可以依靠不同于单纯经济利益的其他多种利益机制;从民主角度看,我们可以依靠社会舆论、公众意识和道德风气,这些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

2.提倡节制与创新

就市场而言,无论是完善的还是不完善的,总存在一些人们普遍享用的基本价值判断和公共选择规则,任何一种市场价格体系都体现了人们对某一伦理关系的起码认同,可以说任何类型的交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决于伦理选择,因此市场本身也是一种伦理的制度。提倡节制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求限制作为总体的人类欲望,实质是依后代人的需要来调整当代人的需要,形成了时代之间的制约。节制意识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资源有限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的意识。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第二部分的原则四至七表达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地球自然资源的思想,1992年联合国《里约宣言》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原则八则专门要求减少和消除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科学发展观落实的每一个过程都必须遵循节制的主导思想,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厂商在利用其以合法手段追求经济利益时,也应意识到其负有的社会责任,来合理、节制的行使其享有的对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污染权。

另外,也要注重创新。创新首先应该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促进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因为知识是一种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是增长的发动机。从全球发展趋势看,技术创新日益成为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治理技术为基础,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因此,我国也必须把技术创新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各种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政府还应该运用政策对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予以扶持。

三、结语

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我国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也是如此。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为此,我们不仅需要政府主导下的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还要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最终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江涌.经济增长的巨大环境代价[J].世界知识,2008(9)

[2]世界银行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可持续发展——改进制度、增长模式与生活质量[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37)

[3][美]A·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的思考[M].黄祖辉、蒋文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7)

[4][美]阿·C·费尔等.经济学原理(上)[M].郭建青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576)

[5][美]罗伯特·D·考特.法和经济学[M]施少华.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盛洪,陈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政府责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中政府角色转型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