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与创新: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2009-07-09 08:24郭新茹
唯实 2009年6期
关键词:产业集聚路径选择文化产业

郭新茹 顾 江

摘 要: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其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十七大以来,江苏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应着力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健全各类文化市场,加大文化创新力度,增强文化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打造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集聚;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6-0080-06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很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制定实施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从国际看,2002年美国文化产业产值达到12500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12%,超过汽车、农业与航天业等产业,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是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从国内看,目前文化产业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05年产值就达到960多亿元,占当年GDP的14%以上。上海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早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经占到全市GDP的7.5%。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营业收入占全国1/3强。本文以江苏“十一五”以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为出发点,通过和浙江、广州等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和战略选择。

一、发展态势

党的十七大以来,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速度加快、质态优化、主体壮大、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文化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对GDP增长量的贡献率逐年上升

江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连续两年保持25%以上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59.35亿元(不含个体经营户),比2006年增长了30.53%,其增长速度2006年比2005年增长27.97%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2005年、2006年分别为331.98亿元、437.25亿元),文化产业增长速度(30.53%)比全省GDP的增长速度(14.8%)高15.73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15.9%)高14.63个百分点,比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17.1%)高10.87个百分点,占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5123亿元)的8.54%。

2007年江苏文化产业559.35亿元的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2.17%,比2006年的2.02%提升0.15个百分点,2005年的1.81%提升0.36个百分点,133.49亿元的增加值净增量对全省GDP增长量的贡献率为3.15%,比上年的3.15%提升0.93个百分点。2006年437.25亿元的增加值占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5123亿元的8.54%,比2005年提升0.73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升1.02个百分点。(见图1)

(二)居民文化娱乐消费稳步增长,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据城镇住户抽样调查资料,2006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628.59元,比2002年增长59.3%,年递增12.4%。居民消费支出有较大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2006年江苏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1467.36元,增长69.2%,年递增14.1%,比消费支出增长高1.7个百分点。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2年的14.4%上升到2006年的15.2%,提高了0.8个百分点。(见图2)

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图中,可以看出,在2003年到2007年之间,江苏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是不断增加的,并且增加的幅度比较稳定,基本上呈现出一条直线;旅游支出增长率的波动较大,起伏不定,2004年后却一直呈现出下降的态势,尤其是在2006年基本上停止增长了,但其增长幅度一直高于文化娱乐支出和教育支出的增长;文化娱乐支出的增长一直在消费支出附近徘徊,并从2004年下半后开始高于消费支出的增长;教育支出的增长率从2003年的下半年开始,一直低于文化消费支出的增长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增速快于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和所占比重的增大,表明江苏城镇居民在收入获得较快增长后,居民支出更多用于文化消费方面,文教娱乐消费已逐渐成为江苏城镇居民消费的新热点。可以看出,人们在物质消费获得初步满足后,加大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已成为必然,居民的消费观念已经由生存型逐步向享受型转变。

(三)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重点产业门类的引领作用日益彰显

随着江苏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江苏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产业优势明显,基本形成了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文艺演出等优势文化产业门类。部分文化产业门类发展步伐加快,发挥了较强的支撑作用。2007年,全省新闻出版行业实现销售收入730亿元,广播影视业总收入89.26亿元,均居全国第三位。旅游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位居全国之首。工艺美术行业产值为32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同时,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手机报、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台等新兴产业逐步兴起。2007年底,全省动漫企业258家,产量占全国的15%。值得关注的是,南京、常州、苏州、无锡4个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已经成为全省动漫产业的劲旅。全省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各行业实现增加值232.86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3.26%,比上年提升3.72个百分点。

(四)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资本市场日臻完善

江苏省委、省政府把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江苏的重要举措。每年投入1亿元文化产业专项引导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补助、投资参股、有偿使用等形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步伐,创新体制机制、以多种方式进行的改革探索逐步走向深入。南京市尝试文化品牌经营权、冠名权转让等;无锡市探索文化项目“拨改投”、“拨改股”、“拨改融”;苏州市实行文艺团体“一团一策”等,均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步伐,并已取得一定成效,为全省文化产业的稳定快速增长注入了新动力。多元化文化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大量社会资本的进入为江苏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强大的活力和后劲。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其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就业人数占2/3,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存在问题

在肯定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文化市场发育不够成熟,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从全国水平看,五年来江苏城市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增速比全国高35.8个百分点,2006年绝对数比全国高264.33元。与沪浙鲁粤比较看,江苏城市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增速最高,分别比沪、浙、粤、鲁高23.4、30.8、38.3、39.8个百分点,但绝对数比上海、浙江、广东分别低964.38元、478.79元、346.5元,差距依然存在。文化市场发育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1)文化产品的交易标准体系不成熟。如动漫影视片的制作成本每分钟0.8-1万元,而企业卖给电视台仅有60-1200元/分钟,产品生产成本与产品价格倒挂。(2)信用体系建设不成熟。信用体系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但当前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不够健全,市场主体信用缺失和市场混乱,文化市场缺乏一个稳定的发展空间。(3)文化市场的融资体系建设不成熟,文化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注册资本低,且大都没有固定资产可以抵押,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为文化企业提供贷款。(4)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成熟。电影、书刊、音像市场盗版现象猖獗,屡禁不止。(5)人才培养体系不成熟。湖南省电视台每年花300万元选送10名优秀人才赴欧美深造,相比之下江苏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力度不够大。(见图3)

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在文化产业增加值中,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影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层”产业,以及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等“外围层”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虽比上年有所提升,分别提升0.78和2.94个百分点,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江苏文化产业在人力和财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上还有待进一步调整。

(二)文化产业规模偏小,增长动力受阻

2006年,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0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5%)0.43个百分点;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2.19%,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比重超过4%的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例如上海市在200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已经达到5.50,与2010年达到5%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对于增长动力受阻这个问题的分析,主要基于文化产业目前的文化教育等国民生产总值来考察的,具体是指与基建投资、农村居民文娱教育支出、城镇居民文娱支出和城镇居民教育支出之间的数量关系。数据资料来源是《江苏省统计年鉴》(2002-2007)。

回归分析方程:

Cczz=C(1)*Tzzz+C(2)*Nczz+C(3)*Czzz+C(4)*Cjzz

变量说明:

Cczz: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项目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Tzzz:用于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率

Nczz:农村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的增长率

Czzz:城镇居民用于文化娱乐支出的增长率

Cjzz:城镇居民用于教育支出的增长率

C(1)、C(2)、C(3)、C(4)为上述因变量的系数

分析结果为:

C(1)=3.40(12.95);C(2)=1.28(10.7)

C(3)=0.51(3.85);C(4)=-3.61(-10.1)

拟合度(R-squared):0.959

Cczz=3.40*Tzzz+1.28*Nczz+0.51*Czzz-3.61*Cjzz

从上述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各个因变量的t统计量都显著大于2,说明每个变量都与自变量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而且从具体数值可以看出,基本建设投资对教育等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高达3.40个单位,这与我们的经验常识相符(基建投资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我们提出加大政府的基建投资的理论依据之一。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对教育等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比较强,达1.28个单位,这是我们开辟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相对来讲,城镇居民文娱支出的拉动作用较弱,仅有0.51,这说明我们今后通过文化市场的有效供给的增加,以及消费政策的配套措施,来启动城镇居民对文化的需求,将会有很大的潜力。

与上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镇居民的教育支出却对教育等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起着较强的抑制作用,这很可能是我国从1997年高校全面并轨之后,教育收费大幅度提高和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双重因素造成的结果。

(三)文化产业科技含量较低,结构升级缓慢

在国内外,传媒巨头都是通过其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的不断提升,来开发、转变和引导市场消费热点的,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而江苏的文化企业在高科技投入方面显得不足,导致了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从而降低了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使得大众的高层次文化消费的热情受到了抑制,没能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的需要。尤其是在图书和杂志的出版方面,可以看出这一点。(见图4,图5)

从图书出版增长图中可以看出,江苏的图书出版量增长比较缓慢,尤其是从2003年以来,开始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在2004年下降到最低点,仅有4.18亿册。之后,在2005年和2006年有所回升,但截至2007年年底也仅有5.03亿册,只比2002年的4.43亿册多出0.6亿册,平均年增长量不超过5%。从江苏杂志出版增长图可以看出,自2002年以来,杂志出版量基本上都是在减少的,2005年以来虽然有所回升,但在2007年也只回升到0.97亿册,比2002年的1.06亿册少了0.09亿册。杂志出版基本上呈下降的趋势。这显然与江苏GDP的持续增长超过10%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替代的阅读对象和娱乐对象增加,如越来越多的人把娱乐休闲转向网络媒体、数字音像等;二是居民教育费用支出的增加,使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转向用于教育,从而减少了用于购买图书的费用支出;三是图书价格的普遍上涨,据不完全统计,从大学教师到在校学生有80%以上的人认为图书的价格上涨过快,致使很多学生和老师不得不去购买影印和盗版书;四是图书的内容不能适应多样化的需求,导致图书不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要,大大降低了图书的有效供给数量,造成图书积压。

(四)规模文化企业不多,文化内容创新能力不足

根据最新的资料统计,2007年江苏出版系统销售收入为730亿元人民币,相对来说是发展比较快的产业;江苏广电集团2007年总收入为21亿元人民币,新华报业2006年实现了9.89亿元人民币的收入,而美国传媒业排名第一的时代华纳早在2000年时的营业额为246.22亿美元,排名第二的迪斯尼为224.73亿美元,即使排名第十的Cox Enterprises为49.37亿美元,基本上是江苏出版集团的8倍左右。由此可以看出,相对于国际传媒巨头来讲,我们的规模小、起点低,所以更应当加强业务上的整合和规模上的扩张,上、下游的一体化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适应国际环境的竞争。

此外,文化内容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湖南卫视的“超女”、“快男”现象风靡全国,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影视文化品牌,其品牌竞争力排名全国所有卫视第4名,品牌评估为30.65亿元。“超级女声”创直接经济效益7.66亿元、间接社会经济效益约20亿元。山西省的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在全国持续巡演,反响强烈,在南京市场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甘肃的出版物《读者》每期发行量突破1000万份。江苏每年出版新书5000种左右,但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多。因此江苏无论是影视剧生产,还是舞台剧目的市场化动作都有欠缺。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2007年度项目申报362项,但文化内容生产类的项目只有

42项,仅占16%。内容创新的乏力已经成为制约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发展路径选择

(一)着力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

一是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加强对文化事业单位剥离企业的监管,合理确定产权归属,明确出资人权利,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努力形成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文化企业与企业集团。二是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改造。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尽快推出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上市公司。三是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推动国有文化资本向市场前景好、综合实力强、社会效益高的领域集中,充分发挥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四是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充分调动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

(二)健全各类文化市场

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一是积极发展文化产品市场。运用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二是充分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鼓励文化企业通过发行公司股票、企业债券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完善文化企业间接融资制度,规范文化产权交易,重点发展版权和其他无形文化资产交易市场。三是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方式。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加快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努力建设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鼓励跨越区域、管理规范、技术先进、服务优质的现代文化产品物流企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品连锁经营,鼓励出版物发行、票务、互联网上网服务、电影发行放映等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形成一批文化产品连锁企业。

(三)加大文化创新力度

一是推动文化内容创新。坚持“三贴近”原则,以文艺生产为核心,不断改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全面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树立品牌意识,以内容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内容产业,努力推出体现时代精神和江苏特色、符合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

二是推动文化生产和传播手段创新。首先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游、休闲等产业联动发展,与工业设计、城市建设等经济活动紧密结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作品,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和创新型文化企业。支持和鼓励各类文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结成创新型组织。最后要注重科技创新和应用的前沿性。在当前,尤其要重视数字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三是推动文化服务创新。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市场服务的水平和层次,让消费者更加方便、舒适地接受文化产品。如建立物流配送体系、开展网上购物和电视购物、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创造舒适的文化休闲与消费环境等,有效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增强文化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文化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文化市场,提高江苏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一是大力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实施政府推动和企业市场化动作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成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体。二是鼓励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重点扶持大型文化企业的对外文化贸易,赋予有条件的各类文化企业外贸自营权,做强做大对外贸易的文化品牌,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份额。鼓励支持文化特色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扩大江苏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品在国际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份额。通过版权贸易、合作出版等形式,扩大江苏图书在海外的销售和影响。三是鼓励社会文化中介机构与文化企业进行合作和联营,共同开发国际文化市场。加强与跨国集团的合作,利用其市场体系和网络系统,开拓国际文化市场。

(五)打造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

根据不同城市和区域的特点,科学规划以高科技文化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和基地,把基地和园区建设作为促进和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新集聚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立足江苏文化资源优势,鼓励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优先发展影视和动漫制作、时尚设计、与旅游相结合的大型文艺表演等项目,徐州、扬州、南通、盐城、连云港等城市加快发展工艺美术、文化旅游、文化休闲类项目,泰州、宿迁市开辟农家乐、田园风光旅游等项目,把文化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开放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

(六)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一是大力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技术人才。重点培养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文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尊重文化人才成长规律,支持中青年文艺人才尽快脱颖而出,扩大名人效应。支持不同地区的城市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式,集聚各类文化创意人才。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把引进文化产业尖端人才纳入省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加快文化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步伐,积极吸引财经、金融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进入文化产业,支持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创业发展,造就大批文化企业家。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重奖贡献突出的文化人才,充分调动文化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洛忠.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J].重大问题的由来与现状,2005,(02);11-12.

[2]徐中伟.略论农村义务教育公平[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02):61.

[3]张雳.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08):81.

[4]梁德智.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及实现路径[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64.

[5]胡宪君,何跃,程艳霞.对和谐社会构建中义务教育公平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01):15.

[6]杨颖秀,张红.义务教育实施二十年的反思与前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124-125.

[7]王善迈,杜育红,刘远新.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1998,(06):21.

[8]张雳.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08):82.

[9]宋月萍,谭琳.论我国基础教育的性别公平[J].妇女研究论丛,2004,(02):25.

[10]廖茂忠.义务教育补偿的价值基础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5):1.

责任编辑:黄 杰

猜你喜欢
产业集聚路径选择文化产业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宿迁模式”探析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FDI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的发展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FDI、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