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规划中的矛盾分析及出路

2009-07-08 02:57阳庭庭
科教导刊 2009年25期
关键词:教材课程能力

阳庭庭

摘要当下社会发展不断丰富和复杂,个人发展也变得丰富和复杂起来,课程规划的自觉程度越来越影响到个人发展的空间和权利,而课程规划与设计的效力主要体现在教材的编制和课堂教学上,如果教材编制不恰当,课堂教学方式也不合理的话,就极容易给学生的发展带来障碍,影响到教育目的的实现,甚至会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教材的编制和课堂教学正是解决矛盾的最佳切入点。本文就以此矛盾为基点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阐述改进的个人之见。

关键词课程教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教育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新生一代更好的融入群体或社会生活搭建一座桥梁,实现个人社会化。

早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社会生活方式简单,个人的社会化发展单靠有效的社会交往就能实现;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变得日益复杂,知识和技术层出不穷,单一的社会交往已经不能满足个体社会化的需要,这时正规的有组织的学校教育成为个体社会化过程的最佳选择,而课程就是“对具有教育性的社会交往过程的安排”。豍课程变成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或是桥梁,而教材的编制与教授也成为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关键因素。

而今,随着社会发展的日益丰富和复杂,个人发展也变得丰富和复杂起来,这就使得课程作为桥梁作用的有效性受到了挑战:“社会越是丰富和复杂,就越需要自觉地设计和规划课程以实现新生一代与现存社会的有效联系和过渡,而课程的设计越是自觉,又越有可能与个人空间和权利趋于夸大和丰富的个人利益发生矛盾”。豎而今社会变化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复杂使得课程对社会的反映变得越发困难起来,即便是课程规划中合理的选取了某些内容并组织成教材教授给学生,教材的内容毕竟是社会发展的冰山一角,相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学生个人的发展受到限制,且与社会的丰富复杂相矛盾,甚至会影响到个人的社会化。而课程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力度是在教材的编制和课堂教学上,如果教材编制不恰当,课堂教学方式也不合理的话,就极容易给学生的发展带来障碍,影响到教育的目的,甚至会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教材的编制和课堂教学正是解决矛盾的最佳切入点。本文就以此矛盾为基点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阐述改进的个人之见。

1 教材的滞后与脱节问题及解决途径

1.1 问题

(1)教材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情形。课程反映社会发展,它从社会发展历程中选取一些对后代发展有价值的材料和资源,并将这些材料和资源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起来,这便成了教材,教材体现的只是社会发展内容的一部分。教材容量的有限性,与当下社会发展无限的扩大性相比,教材的内容变得越来越狭窄,越来越难以反映社会发展的全貌,以致于教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材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情形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而教材的滞后性又让学生难以在课堂中触摸到社会发展的脉搏。

(2)教材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在学校中个人发展主要以学习教材为主,而由于教材取材的有限性,个人只能学到社会整体资源中的小部分,又加之学校对教材的过分强调,个人的学习来源只能局限于教材,相对于社会发展的丰富和复杂来说,个人的发展空间就缩小了,这与个人空间和权利趋于夸大和丰富的趋势又发生了冲突,个人空间得不到丰富和发展也容易造成个人与社会的脱节。

1.2 解决途径

(1)取材时应该注重材料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在从社会发展历程中选取素材时,应当注意材料的有效性,即有价值,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并对学生的发展起最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取材时应保证传统与现代因素的协调,既能保证社会传统得到继承,又能保证教材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让教材走在时代的前列,这样才有可能缓解教材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

(2)为解决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问题,可把教材分为教师教材和学生教材。杜威强调要注意教材对教师、学生意义的不同。对成人来说教材是理智上的成就的材料,而对学生来讲,教材应该是熟悉的经验的材料。而现实中,教材的大部分内容都超出了学生的经验范围,也就是说教材的编写几乎没有考虑到学生生活情景,缺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如何做到教材的科学性和情景性的统一呢?我认为可以将教材分为教师教材和学生教材分别来编制。教师教材由专家专门从社会资料库中选取出的、用于学生个人所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的资源。这份教材由专家编写,以帮助教师准确、有效、科学的把握社会的发展动向,了解学生的每个发展阶段应获取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要求。而学生的教材则是由教师来编订的,即教师根据教师教材的要求和趋向,再结合学校当地的社会环境、所教授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日常生活经验,编订一份适合于受教学生的课堂学习文本,相当于教师的课堂讲义性质。

但是这对教师要求很高,教师既要能把握住社会的发展,又能了解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特征,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做讲义时,能够把教师教材中所要求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同时又要保证讲义内容的即时性,与时代发展相一致,这样才不会出现教材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状况。

2 课堂教学的认识误区及解决途径

2.1 认识误区

误区一:教材是用来记忆的。在教材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与学生个人发展相冲突的情景下,教师的教学也局限于教材本身,过分强调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与背诵,教师把教材中的知识狭隘地看做是需要记忆的材料,而不是发展思维和展现自我的机遇,把课堂教学看做是灌输这些知识的公共集会,而不是看做引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场所。

教材存在于社会情境当中,它不是静态的知识集合,它本身具有一定的鲜活性,我们学习教材不是为了教材本身而去掌握它,而是考虑到它的社会价值;教材不是单纯片断的累加,也不是社会知识的复制品,它是按照一定逻辑机构组织起来的,是合科学、合逻辑的;教材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死记硬背许多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资源,通过教材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教材是实现这一目的的物质工具。

误区二:复述教材。而教学是教材付诸实施的过程,也是实现教育目的关键环节,如果教学方式不恰当,即使再好的教材也无用武之地。教学方式的科学性是受对教材性质认识的影响的,对教材的不合理的认识就导致了教学方式的不科学性。如果教师单纯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目的,在课堂中只是把教材的内容复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去记忆、背诵,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将会是一群现代意义上的“文盲”。教师的教学脱离授课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也没有让学生在一个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学生无法产生自己的观念,更不会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2.2 解决途径

首先,转变对教材的认识,把教材理解为一种学习资源,是学生借以培养个人能力的手段。教材不是社会知识的复制,它来源于社会情景,理应放到社会情境中去学习。对于教师来说,教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是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对于学生来说,教材是个人接触社会,积累知识,批判、改造知识的资源,是学生认识社会的一扇门。

其次,改变教学模式,树立一种正确的教学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习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关键环节。学习能力主要包括思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主学习与学会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有效的利用内容与学生生活情境的联系,让学生实际体验自己的接受能力高低、遗忘速度快慢、学习方法优劣、思维技能高低等,特别是要设法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不同效果。通过形式复杂多样、内容丰富、水平不同的情境体验来有力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应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杜威也曾提到,“一个进步的社会把个别差异视为珍宝,因为它在个别差异中找到它自己生长的手段”。

猜你喜欢
教材课程能力
教材精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