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莉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理念就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推动教学相长。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理念,采用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做研究型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切实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 正确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理念的内涵
目前,“研究型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出现频率很高,有用以教改立项的、有申报成果的,也有用来作装饰、美化的。人们对研究型教学的理解和实施千差万别。笔者认为,清华大学刘美询等教授在2005年取得的教学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理念与实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他们的观点来分析,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理念就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推动教学相长。这一理念主要表现为问题意识、双主体意识、开放意识、探讨意识、能力培养意识等五种意识。其核心及实质表现为学生能动性的发挥上。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要实现以下五个转变:第一,由既定的结论灌输向师生共同研究得出科学结论转变。第二,由教师授业解惑向师生共同探讨解惑转变。第三,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课堂讲授与多样化教学方式相结合转变。第四,由单一的学校课堂教学向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转变。第五,由传统的“千人一卷、千人一面”的考核方式向以理论思维的提升、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考核方式转变。这种研究型的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研究型教学理念的实施
2.1 五种意识的实施
2.1.1 问题意识
突出问题意识,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问题有所认识。“纲要”虽然不是一门单纯的历史课,而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但还是要通过讲历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实质上,三个“选择”本身就是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可以说都是在关键的历史时刻需要中国人回答路在何方。在教学中笔者在上、中、下三编中共设了30个具有启发性问题把全书的内容连接起来,使学生在迫切的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习,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辛亥革命可提问: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都失败了,为什么武昌起义时群龙无首,孙中山先生在国外,起义为何能胜利?这一问题把整个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非常感兴趣。在学生的兴趣面前,老师也受到鼓励,会认真的向学生分析当时湖北防备空虚和革命时机成熟以及新军的革命热情等情况,教学效果非常好。总之,笔者认为,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学生了解了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在高中学生学习了一些历史概念“是什么”,在大学应该上升到“为什么”。只有坚持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处处设问,才能使得师生真正的双向交流,互动才成为可能。
2.1.2 双主体意识
只有当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两者之间是平等的时候,教师和学生相互主体性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的过程才可能是互动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答疑解惑,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启发他们深入思考,组织他们相互辩论,联合他们一起进行历史考察和历史研究。
2.1.3 开放意识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问题,有的在今天获得了新的发展,有的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历久弥新,因此教师应广泛阅读国内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其中的任何一个知识、原理、道理,都要尽可能注意到新的进展,并对其进行分析取舍,紧密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恰到好处的介绍给学生,即不能孤陋寡闻,置学术进展与不顾,也不可哗众取宠,脱离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目的作过分的渲染。比如讲抗日战争这一章,除了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战历史外,可以拓展的讲一下抗战的遗留问题以及现在的中日关系,这样既讲活了历史又贯通了现实,而且也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纲要”课不是一味究历史而脱离现实的“死课”,而是一门既能对历史进行反思,又能对现实进行指导的课程。这样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2.1.4 探讨意识
重大的理论问题、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何去回答,必须要以探讨的态度去对待,不能将“结论”强加于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布置一些取材于教材,可帮助学生领会教材的探究性课题,如浅析中国近代化曲折的进程、浅谈闭关锁国对中国的负面影响、义和团失败原因研究—浅谈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再认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如何看待五四精神、论新文化运动等。只要我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中国近现代史探究课题的选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1.5 能力培养意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应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学生思维相互碰撞的条件,鼓励学生探究学习、自我发现,从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在教学中,笔者总是采取具体行动鼓励学生创新,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达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见解,肯定其思想中所蕴涵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比如有学生提出,香港如果不割给英国人就不会有今天的香港,上海没有租界就不会有今天的上海,东北如不被日本人占领也不会有后来的重工业基础,而且用一系列数据作为论据。这就涉及怎么看待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个问题。这些问题激起了同学的思考讨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教师这时可以及时地、有的放矢地解释学生的疑点、难点,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得到了锻炼,也提高了“纲要”教学的实效。
2.2 实践教育的实施
我校自2006年开设“纲要”课以来,笔者一直在苦苦探索到底如何做才能使社会实践更好地发挥作用呢?通过近三年来对实践教学的总结,笔者认为:
第一,重视走出校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它是社会实践能够很好完成的保证。每一次的社会实践前,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如,具体分析课程的哪一部分内容适合到何地实践?通过这次实践,到底让学生收获什么?以及该次社会实践的具体安排怎样?走出校门的实践,由教师统一带学生出去的难度很大。因为班级很多,学生人数多,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要求,而且经费不足,因此,笔者一般都是有针对性的给学生提供一些线索,给出一些调查题目,由学生五六人左右自由组合成小组,利用周末或“十一”长假自己参访历史名胜考察社会。例如讲长征,要求学生到桂林湘江战役纪念碑参观,它是“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讲抗日战争,要求学生参观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参观七星公园的八百壮士墓、李宗仁故居等,增强学生对抗战的了解;讲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要求学生去敬老院、桂林周边农村、企业等地从多种角度了解改革开放30年以来桂林发生的重大变化。实践的结果要求每组学生提交PPT格式的调查报告。学生对这项活动很感兴趣,都认为收获很大。有的调查报告做的非常好,不但内容丰富,而且体现了很高的多媒体制作技术和艺术水平,好的作品在课堂上点评时,老师和学生都受到感染和启发。每届学生的调查报告除了给出实践成绩外,还放在笔者负责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程的教学平台上供师生了解,这样做学生很高兴,也非常重视,使教学实践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开展读书比赛活动。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读人文素质方面书的兴趣很浓厚,积极性很高,但面对知识爆炸、汪洋大海般的各种图书和网络上丰富的信息,不知该读何种书,学生告诉我“有时在图书馆呆了一个上午,转来转去不知该读那一本,最后头脑昏昏的出来,很失落”,“有时在电脑上东看西瞧,最后感觉把时间浪费了!”因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读书,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一些书让学生读。在“纲要”教学中,笔者开展读书比赛活动,除了给学生布置一些书以外,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读与本课程有关的书,在课程结束前,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把好的内容摘抄下来,或写心得体会),看谁读的书多并且读的认真,并找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谈读书的体会,让同学们互相交流。这一活动效果非常好,学生觉得不但扩大了知识面,而且感觉时间过的很快,生活很充实。通过阅读近现代史上一些名人传记,学生认为对自己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播放电视专题片或组织看电影。纲要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可在校园教学平台上上传大量的媒体资料布置学生课后去看,而且现在的学生从小看动画片,对看电影等很敏感,乐于接受。这项实践活动很好地配合了教学。如《圆明园》《留美幼童》《百年中国》《走近毛泽东》《孙中山》《蒋介石》《东京审判》。这些录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每次看录像之后,同学们都有很多感想,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观后感。
2.3 考核的实施
自从2006年开设本课程以来,经教研室集体讨论,我们打破了长期形成的“千人一卷、千人一面”的考核方式,而是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例,采取了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40%,包括社会实践20%,课堂表现和考勤20%;考试成绩占60%,考试成绩不采用统一的闭卷考试,而是出一系列带有综合性、研究性的题目让学生自选其中2—3题撰写论文。学生一般都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写。通过两年多学生的试卷看,大多数学生都写的很认真,学生写出了大量的理论联系实际,关系国情、民情、社会变革和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好论文,达到了考核学生的目的。
3 做研究型教师,享受教育职业的快乐
要搞好教学,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自身的素质是最重要的,而且要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还必须做到:
第一,教师要搞教育研究。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随着眼界的不断开阔,我逐渐认识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只有研究型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教而不研则罔,研而不教则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其困,研然后知其美。研究,是教师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研究,能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知识创造与贡献者;研究,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研究,将使教师步入一种新的职业生活境界,会让教师焕发出生活活力。
第二,必须做一个终生学习者,不断进行知识的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第三,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要不断的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教师要做一个善于研究的人,善于反思的人把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可以通过教学日记与教学叙事的方式较好地记录下教育反思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