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建军
摘要本文指出只要语文教师精心建构属于自已的作文评价艺术,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就会迸发出生命的火花。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评价语文教师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崭新的教学理念,逐渐渗入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关注成功体验的开放性评价体系。在作文教学中,对于刚刚学会拿起笔写作的孩子来说,能够书写自已对人生的感悟是件神奇的事情,因此,在评价中,教师千万不能因为一句无心的责备使孩子对写作的美好憧憬化为乌有。那么,怎样才能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呢?
1 提倡尊重关爱,保护作文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写作空间,减少对学生的写作束缚,鼓励自主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也就是我们要提倡个性化作文。其中的内涵包括题目个性化、语言个性化、取材个性化、组材个性化、构思个性化、想象个性化等。传统的作文评价,教师通常扮演着“终审法官”的角色,学生的心灵倾诉,仿佛是呈现给法官的“待审卷宗”,教师红笔一挥,便定下了本次写作成败基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的心灵。”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这个写作主体,蹲下来看待学生的作文,多肯定,努力让学生摘到成功的果实,让小学生个性化作文这棵娇嫩的幼苗在爱心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2 评价投入真情,呼唤师生沟通
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每一篇作文都浸透着每个人与众不同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一个没有真情的教师,一个没有真情的评价,怎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期待,充满热情地学习?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写作的乐趣?不要小看那三五百字的短文,它是学生心灵的独白,作为交往的一个渠道,作为对话的一种方式,评价呼唤着平等与沟通。师生双方都需要彼此倾听和讨论,在语言的交流评价中,敞开自已的精神世界,获得理解和沟通,从而让评价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这就是评价的最大效益。
3 力求语言生动,教师身体力行
语文是最具形象性、情感性的课程,作文体现的更是语言文字的魅力,因此,可以给评价穿上“美丽的外衣”,让评价生动起来,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摆脱枯燥单调的束缚,走向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学生在美的评价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获得思想启迪。
4 发挥激励原则,培养写作兴趣
在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被人承认、肯定的渴望。语文老师给学生写在作文后面富有鼓励性的评语,恰是满足学生这种渴望的最好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优的方法。的确,如果篇篇文章换回的都是老师挑剔的指责,一无是处的否定,那学生还会“要写”吗?
所谓鼓励,就是要尽可能的找出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真诚、恰当是肯定。其具体做法有:一是称赞式激励。面对学生的作文,老师要把热情的夸赞之语、品读后的欣赏之情,毫不吝啬的送给学生,让学生惊异于自己的能力,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学生就会把这不经意间闪现出的光亮变成以后寻找光明的方向。二是期望式激励。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老师要认识到,学生肯动笔写作文,有勇气把它交给老师,就说明他(她)有好学的愿望,而这点“士气”是可鼓不可泄的。老师在批阅这种作文时,要投入更多的耐心,要从中找出可圈可点之处,让学生从老师的评语中看到自己的能力,体会老师的真诚,产生“再创作”的欲望。对于文中存在的问题,老师要用慎重的措词,寄予期望的话语来点拨,学生从中感受到是老师的信任、尊重,受到的是鼓励,激发的是兴趣,收获的是进步,树立的是“我(能)行”的自信心。
一次对学生作文的积极评价,就像教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束关切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虽然细微,却需要教师崇高的责任感和对学生无私的爱。它如沁人心脾的春风,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更是催人奋进的号角,会唤醒学生的自信,会点燃学生热爱写作的火种,会催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10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语文教师精心建构属于自已的作文评价艺术,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就会迸发出生命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