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索义”论刍释

2009-07-08 02:44刘作晶
法制与社会 2009年18期
关键词:表义小篆字义

刘作晶

摘要现实生活中,如果某一方面的规律分的太散,不成体系,就不能使其成为一门学问。相反,把它们归纳总结起来,加以阐释就成了理论。它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本文所要探释的“以形索义”论就属于这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以形索义据义绘形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311-01

训诂方法主要有八种,以形索义是其中之一。该理论的形成与文字学是分不开的。文字学要研究汉字的结构,而训诂学是要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的词义,人们在探求和诠释词义时,通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据此,研究者把文字研究的方法及其成果与训诂学结合起来,产生出以形索义,并定义为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的本义的训诂方法。原理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且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其核心内容是,某一规律、道理是其它理论产生的依据。据此,以形索义理所当然也应当有它产生的,以及存在所依靠的规律。

有时,人们依据字形也可以猜出八、九分字义来。简化字、繁体字、汉隶、小篆、以及小篆以前的汉字皆有此特点。且汉字的发展史上呈现出这样一个特点,年代越久远的汉字表义功能越突出。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每个汉字都是按照它所代表的语言中的含义来绘形的,即“据义绘形”。因此,今人在阅读古文献时,就不能随意猜想。其实,汉字在经历过几次大的字体变革之后,其表义功能已大为削弱。到了现代,简化字取代繁体字。虽其简单实用紧跟时代发展需要,但汉字的表义功能到此已经所剩无几。此时用以形索义的方法来探求字义,势必会闹出笑话。人们在探求和诠释字的本义时,往往会依据“据义绘形”,代表性的著作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书中提出“六书”说。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是人们经常用到和必须掌握的。以形索义的定义已经说得很清楚,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的本义。古汉语大多是单音节词,今人在探求古文字义时,显然是以单音节词为主。再者,古人在造字时,也是逐字造出来的,并不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造出来的。各个汉字之间是有独立性的。根据汉字最初造字的这个特性,以形索义的功能就只能用来探求单音节词的本义。

自由是与约束并存的,运用以形索义来探求词的本义还需注意两点:一是要以古汉字字形为依托。因为汉字从它形成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现今知道的较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其后又经历了金文、小篆、汉隶、草书、行书、楷书等多种字体的演变。每种字体之间联系与差别并存。形成的年代不久,字形的表义功能就差。因此,在探求字的本义时一般都是找一些年久远的、字形与字义结合密切的、表义功能强的字体。研究者大多都首推小篆。甲骨文和金文虽表义明显,但其字存数不多,难成体系。小篆在汉代发生了隶变,出现了隶书。其字形的表义功能自然没有小篆强。至于隶书以后现的字体就更不用说了。此外,甲骨文和金文虽不成体系,但它们其中的一部分对人们的研究还是有用的。综合起来,在用到以形索義时,我们可以以小篆为主,甲骨文和金文等文字为辅,集几种字体的优势来探求字的本义。二是须参照古代文献语言。今人在探求字义的过程中习惯“仁者见仁,智者见者”。这个习惯有它的两面性。个性和创新是其优点,造成字义的模糊和不确定又是其最大的弊端。这就要求我们舍弃个性而遵循文献语言。

下面笔者用具体的实例把探析字义的正确过程演示一遍。今人在读书学习时应当谨记“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古语。

如:

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班,别。班马,将要离别的马。”

按,这里的“班”解释为“别”,看似有理且说得通,然在古汉语里“班”并无“别”义。《尚书·舜典》:“班瑞于群后。”这里的“班”是“分玉”的意思。《说文解字》中“班,分瑞玉”,也是“分玉”之义。后来依据此义,又引申出其它意思如:分开、摊开、颁布、排列、返回等等。由此可知“班马”解释为“将要离别的马”是错误的。马应是群居的,且是动物。一匹马从马群中“分开”了,不能用人的活动“离别”来解释,而应用“离群”解释较为恰当一些。故,“班马”应为“离群的马”。用“离群的马”的哀鸣声作比形容友人离开自己后孤独的心境更贴切些。

又如: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注:“会,将要。”

按,“会”在这里解释为“将要”是错误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这里的“会”是“必然,一定”之义。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接云帆济沧海。”也是“必然,一定”的意思。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显然当作“一定,必然”讲。再看“会”字在古汉语中的发展,先有“合,会合,聚会”之义,后来经过引申相继出现了“相合、符合;时机、机会;领悟、理解;正好、恰巧;必然、一定;算帐”等多种字义,然而在“会”字的字义发展史上并未出现过“将要”之义。此外,从苏轼当时写这首词的心境来说,“一定,必然”比“将要”更能体现出作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斗志。

由上所述,运用正确的方法来探析中国古代典籍里面的字义,对于提高个人自身的文化素养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猜你喜欢
表义小篆字义
宋伯军小篆作品
汉语借形表义词论析
“啸”的历史与字义变迁
查字典如何选择字义
小篆的结构练习(一)
小篆的四个特点
网络新字构成的理据分析
小篆的笔顺特点
一把破扇引发的“憾”与“撼”
也谈文字的本质及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