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艳
摘要: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很难像数学、物理那样,常常给学生带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困惑后的欣喜。立足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机;课堂氛围;创新思维
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不像英语学科那样,能够不断地带给学生对异国语言文化的新奇探索。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与语文学科的特点有关——基础性较强,能力提高周期性较长。我感觉我们语文教师更像一位春种秋收的农民,一个甚至是两个季节的劳动后,才能够看到收获的希望。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重复着这样一种教学的模式:讲台上教师侃侃而谈,讲台下学生规规矩矩地正襟危坐,接受、同化、记忆和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无形中成了知识的“复制品”,学生的思维缺乏开拓性、创造性。教学没了活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不会高。因此,立足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谊,还可以让人如沐春风,提高教学效果,突出教师的个人魅力,增强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使语文的课堂教学不呆板,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课堂上和谐氛围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能否尊重、信任、爱护学生,能否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让鼓励性的话语成为口头禅。“不错,要是能再完整一些就更好了”“老师知道这个问题对于你很难,但是我还是希望你试一试”,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二、激活创新思维,让课堂焕发生机
语文的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的,更应该是艺术的。一堂课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堂课就是苍白枯燥的,没有生机和活力的。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1)放开标准,激活思维。教学的目的不是将学生的思维定位于教师预定的标准上,而应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去创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并不把一堂课讲没讲完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如何讲得透彻才是关键。在讲《石壕吏》一课时,我提问道:文章的第三段是老妇人的诉说,老妇人是不是“竹筒倒豆子”主动地说那么多呢?学生齐声说“不是,是官吏逼问的”“那么是怎么逼问的呢?谁能模仿一下?”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将官吏的丑恶嘴脸模仿得惟妙惟肖,同时也把课文的潜台词挖掘得淋漓尽致。
(2)求同存异,引发争论。“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经过推理获得答案后,教师要予以肯定,同时,要激发学生对一个问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思考,发掘新思路,把学生提出的有争议的问题以辩论的形式展开讨论,从你争我议的唇枪舌剑中各抒己见,发散思维。在一次以《友谊》为话题的作文指导课中,一位学生说到自己自从升入这个班后,因为成绩不是很突出,感到学习吃力,感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压力,感受不到友谊的存在,说到动情处,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说:“我现在不想和爸爸妈妈谈话,他们每句话离不开学习,离不开成绩;而同学们又不喜欢和我这样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做朋友。”此时,我面对这样一个课堂上横生出来的枝节,颇有一些意外。我一方面鼓励她主动地去和同学们谈心,另一方面让同学们就压力和友谊究竟是什么关系展开讨论。同时让大家把这种真实的内心活动和想法写出来。在讨论结束的时候,我总结道:压力之下你才能看到真正的友谊,只不过友谊的体现方式变了,也许只是一句问候,也许只是一点帮助,关键是我们是否有一颗友爱的心。
三、立足课堂,延伸学习空间
美文积累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特色。首先,每天的语文课前活动,我们带领学生背诵比较常见的著名诗句。其次,我们每天都要组织学生进行100字以上的美文积累,同时还有10分钟的交流。交流的过程是十分精彩的,为了让自己的积累获得大家的认同,学生们不遗余力地挖掘着自己文章中的亮点。渐渐地,这个活动已经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了,临近期末考试,我们计划将积累活动暂停,竟引来学生的一片抗议之声。我惊讶学生对原本让他们头疼的积累与写作活动的态度的转变。毫无疑问,这项活动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其实,只要我们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上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立足课堂,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永远焕发光彩,永远生机勃勃、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张晓梅主编.张英宏编著.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