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观

2009-07-07 05:50应梅芳
消费导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

应梅芳 邵 芳

[摘 要]“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的这句诗恰好体现了他的文化情怀和态度。林语堂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海外经历,使他能站在世界一体化的高度,不偏不倚地看待不同的文化。他认为,人性是相通的,文化也是一体的,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他们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可以互相弥补互相吸收的。在全球不断一体化的今天,林语堂看待中西文化客观,全面,人性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全球化

一、林语堂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

林语堂对待中国文化也不像有些人那样简单的取舍,而是兼收并蓄。他既肯定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某些优秀成分,又喜爱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的某些精华,即使对他不太喜欢的佛教文化,林语堂也不是完全否定的。林语堂认为,儒教文化是现实主义的,而道家文化是浪漫主义的,正是二者的互补才使中国文化既脚踏实地,又富奇思妙想。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等著作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赞赏有加,但他对中国文化也并不是盲目接受,对传统文化的局限性也做过多方面地批评。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一文中,林语堂认为中国民族性中存在优、劣、中三方面。

在优的方面,林语堂认为中国人知足,幽默,勤勉,爱好自然。林语堂在他的好几本著作中都赞扬了中国人知足常乐,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他认为“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 因为中国人能明知足常乐的道理,又有今朝有酒今朝醉,处处想偷闲行乐,不复追求似有似无疑实疑虚之功名事业”。中国人遇事不爱走极端,推崇中庸思想,凡事“差不多”就行啦,所以比较爱好和平,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西方人所推崇的革新精神,进取意识,中国人是缺乏的。但也因为知足,“这种特殊的品性,可使平庸的生活有愉快之感”。

在劣的方面,林语堂认为中国人缺乏法制观念,没有多少自由意识,同时,他把忍耐、无可无不可,老滑俏皮认为是中国人的三大恶劣德性。忍耐曾被认为是中国人民的一大美德,但林对此表示嘲讽:“中国人民曾忍受暴君、虐政、无政府种种惨痛,远过于西方人所能忍受者,且颇有视此等痛苦为自然法则之意,即中国人所谓天意也。”林同时也批判了老滑俏皮,“俏皮者是一个人经历了许多人生的况味,变为实利的、冰冷的、腐败的行为”。老滑俏皮虽给人和悦的感觉,但它遏制了思想和行动的活跃性,打碎了一切革新的愿望。

在中立的方面,林语堂认为是守旧,和平主义和实际主义。所以,林语堂总结说:“中国民族特征的性格大多属于阴的、静的、消极的,适宜一种和平坚忍的文化,而不适宜于进取外展的文化。”

二、如何看待西方文化

对待西方文化,林语堂也是既有肯定又有否定。一方面,林语堂赞叹西方文化的巨大成就,这既表现在西方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的生产力,又表现在西方发展了自由、民主、法制、科学等意识,还表现在西方对道德、人性的重视。另一方面,林语堂不认为西方文化代表着人类的发展方向,相反它存在着许多问题。他否定西方文化的理性、逻辑、分析的过分膨胀,认为它相对忽略感性、情感、综合等的价值意义,从而带来了人性的价值贬值以及人性的异化。

林语堂对美国最直观的感觉是它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他是赞赏这些物质文明成果的,因为一面它们可以让人们过上稳定、方便而无优的生活,另一面如果没有物质生活作保证,怎样去空谈什么精神文明呢?基于此,林语堂提出:“其实你也不能真的称我做浅陋的唯物论者;我只希望我能快活过日,同时看看美国人如何快活过日而已。我常说最能叫你享福的文化,便是最美好的文化。”同时,林语堂赞赏美国保护公民自由的制度和精神,只要你不违反国家法律,你就可以自由从事你所喜爱的一切事情。因此,林语堂说:“我对美国的民主政体和信仰自由感到尊敬。我对于美国报纸批评他们的官吏那种自由感到欣悦,同时对美国官吏以良好的幽默意识来对付舆论的批评又感到钦佩。”

但同时,林语堂对美国人紧张的生活节奏不能接受。他甚至提出:“讲求效率,讲求准时,及希望事业成功,似乎是美国的三大恶习。”他还将美国人人都守时刻说成是:“整个生活的模型是像消防队那样组织起来,每一个人都像铁路那样,按照时刻表而动作。”这种生活节奏的最大恶果是失了悠闲的生活方式,也难以静下心来体会生活和人生之美。于是生活过于匆忙,过于粗糙,过于紧张,有时连神经都受伤了。林语堂认为文化即是空闲的产物,因此文化的艺术也就是悠闲的艺术,毁掉了悠闲就是毁掉文化,最终也将毁掉人类本身。林语堂否定美国这种竞技式的速度文化能够代表人类美好幸福生活的未来,倒是中国的悠闲文化才是合理而可靠的,是人类美好前途的富祉之所在。

三、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观的特点

综而观之,中国现代作家在对待中西文化的选择上有两种主要倾向,一是欧化,一是中国化。前者如鲁迅、胡适、陈独秀等,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对劣质文化采取彻底的决绝的批判态度,而对西方文化较为向往。比如鲁迅深感中国传统文化祸害之深重,号召青年说:“我以为至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陈独秀干脆将中华民族列为“劣等民族”之行列,并对中国能否建成现代化国家“诚不能无所怀疑”。胡适更进一步说中国是“一分像人,九分像鬼的不长进民族”。后者如叶绍钧、冰心、沈从文、孙犁等,他们虽也从西方文化吸取过精华,但他们更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说以上两类作家还未摆脱“东西文化”优劣的视点,所以在文化选择上仍存在着“一元化”的倾向。

林语堂则不同,他是站在中西方文化“链条”的中间来审视这两种文化的。人们较少看到林语堂非常偏激地否定哪一种文化,也难看到,林语堂全力以赴赞美哪一种文化,他总是站在世界文化一体化的多元整合视角评判中西文化。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林语堂东西文化选择之评价总是矛盾,甚至结论迥异:有人说林语堂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人说林语堂简直就是一位英国绅士、美国阔佬。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大概与林语堂站在中西文化“链条”中间来审视、选择中西文化有关。当然,林语堂也并非对东西文化不偏不倚,他在情感上,审美上还是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这就是为什么林语堂对“生活的艺术”大写特写,而对西方的科学、民主则不是全力以赴倡导之。但不论怎么说,林语堂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是较为健全地对待中西文化的一位,即使在今天新儒学盛行时节,林语堂的中西文化多元整合也是很有意义的。文化是整体的,人类的,也是人性的,不论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他们都是部分,都是可以吸收的成分,简单地说那种文化先进或落后恐怕都失之简单。因之,林语堂的文化思想是:“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新的世界,而东方与西方必须合作来建造它。”

参考文献

[1]林语堂,中国文化之精神,林语堂全集[M]第十三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2]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M]外研社 2002年

[3]王兆胜,林语堂的文化情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

[4]林太乙。林语堂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5]林语堂,论幽默感生活的艺术[M]第一版:2001年

[6]袁济喜,论林语堂的审美人生观 [J]求是学刊2003年, 第六期

[7]林语堂,生命的享受生活的艺术[M]第一版:2001年

猜你喜欢
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思路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建筑设计内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融入西方文化元素,助力初中英语教学
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研究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