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选荣
[摘 要]强劲的需求增长和趋减的粮食供给将推动我国粮食价格持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立足于增加国内供给,健全储备粮调控机制,以稳定未来中国粮价、确保粮食安全。
[关键词]粮食价格 走势分析 持续上升
粮食的供求关系对粮食价格的形成及走势起决定性的作用。在未来一段时间,由于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生物能源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粮食的需求呈加速态势,但粮食的供给却因耕地的减少、全球气候的变暖和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而呈减少趋向,供不应求必将推动我国的粮食价格持续上升。
一、我国粮食价格走高的原因分析
粮价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如何看待我国粮食价格的走势,下面做一点分析。
(一)强劲的需求增长
强劲的需求增长主要包括生物能源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相对提高将推动我国粮食价格一路走高。
1.生物能源的迅速发展使粮食需求增大,进而推动未来粮食价格上升。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较为宏大的中长期生物燃料发展规划:美国计划到2012 年使生物燃料乙醇的产量提高到3000万t,2017年达到1.2亿t; 巴西计划到2012年生产燃料乙醇3000 万t,并计划到2020年使其占到汽油总消费量的20%;欧盟计划在2010年将这一比例提高到5.8%,2020年提高到10%。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2006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维持现有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如果美国、巴西、欧盟和印度等国按预定目标生产生物燃料乙醇,到2015年,将导致世界农产品价格上升约30%。近年来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处于历史高位,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将粮食产品用于替代能源的生产,生物能源产业方兴未艾,这是玉米等粮食需求增加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是继巴西、美国之后全球第3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消费国。据悉,随着燃料乙醇的逐步推广,我国以陈化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产量从2003年的7万吨一路飙升至2006年的132万吨,如果按每3.3吨玉米产1吨燃料乙醇折算,仅2006年就消耗玉米436万吨。如果我国也按照美国、巴西等国的预定目标生产生物燃料乙醇,到2015年,也将会导致我国农产品价格上升约30%。
2.人口的增加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导致粮食需求量大增,进而推动未来粮食价格上升。
据有关专家预测,到本世纪中期,全球人口将达90亿。而我国总人口到本世纪30年代中期将达到峰值16亿左右。其间每年人口净增约1100万左右,按现在的标准计算,大约每年需增加500万吨的粮食供应量,到2030年大约需要6.4亿吨左右的粮食供应。有那么多嗷嗷待哺的人口,粮食需求量大增,进而推动未来粮食价格上升。另外,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将由低蛋白质的谷物、蔬菜为主转为营养更为丰富的畜类、蛋类、鱼类、奶类产品,而这些高营养的食物需要更多的初级粮食转化,这样,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提高,人均粮食的消耗量也会增加,这也增加了对粮食的总需求量。如畜牧业产1斤肉需消耗4~7斤粮食。
3.国际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国内粮食价格不断走高。
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中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的态势;口粮的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工业用粮这一新的需求方兴未艾。尽管自2004年起中国粮食生产连续增长,但国内供给仍然满足不了需求,只能通过进口贸易来弥补产需缺口。这使得中国粮食近年来呈净进口格局。这样,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必然通过贸易渠道拉升国内粮食价格。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报表显示:2008年1~5月中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分别为5.7%、6.0%、6.8%、7.4%和8.6%。粮食价格上涨,除了国内粮食供需失衡、物流不顺畅等因素外,国际粮食价格的飙涨则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二)趋减的粮食供给
1.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质量不断下降。
我国的耕地面积数量和质量正在呈逐渐下降趋势。据调查,1996到2006年10年间,总共减少了耕地1.24亿亩,相当于减少了一个内蒙古自治区的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已降到1.39亩;其中从2003到2006年,净减少耕地面积6009万亩,年均减少耕地1000万亩。从长远看,耕地减少的势头不可逆转,中央划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很快就可能被突破,到2020年,中国耕地缺口将达到1亿亩以上。从这些公开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目前耕地面积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对粮食安全的普遍关注。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加快发展,现在乃至今后,我国耕地将会因城市、工厂、公路、道路、商业住宅、城市绿化、各地开发区的建设占地而逐渐减少。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土地上进行高附加植的水果和蔬菜的种植,这些都会导致粮食用地的进一步减少。除了量上的减少外,耕地的质量下降更为突出,由于生态破坏,地下水和灌溉井的枯竭,大量土地被抛荒或变成旱地;长期的乱施化肥和农药,也造成全国范围内的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上述情况必然会影响到粮食的生产,进而减少粮食的供给。
2.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增加,严重威胁粮食生产,供给的趋减将支撑未来粮食价格持续走高。
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这个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同。全球气候变暖将对粮食生产造成灾难性的冲击。其一,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冰川加速融化、农业灌溉用的淡水大规模流失。现在,南北两极冰架先后断裂,冰层融速加快,导致地球上淡水大规模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严重。专家统计,世界上现有土地的20%出现程度不等的盐碱化,可耕地大幅减少, 其生产力严重退化或下降。其二,全球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随着地球气温上升,气候变化加剧,干旱、水涝、酷热、苦寒、飓风等极端气候现象的发生将更加频繁,粮食生产将因此受到影响。例如2008年世界重要产粮国之一的缅甸遭受到了强烈热带风暴袭击,粮食歉收和出口锐减已成定局。其三,气候变暖利于各种害虫繁育滋生,对粮食生产带来危害。如2007世界大米第二大出口国越南发生虫灾,水稻产量和大米出口下降,导致亚洲米价飙升。同时,随着全球气候的改变,旱涝、霜冻、冰雪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也在上升,进一步加剧了农田经营的自然风险。
3.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推动粮食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进而推动未来粮食价格上升。
粮食生产的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生产成本又可细分为物质与服务费用以及人工成本。一是土地价格上涨。工业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迅速增长的用地需求及耕地面积的急剧减少将导致工业用地价格大幅上升,从而带动农村土地价格加速上涨。二是劳动力价格上涨。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导致种粮机会成本增加,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家庭用工折价和农业雇工费用上升,导致生产成本构成中的人工成本大幅上升。三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工业和城镇化发展拉动原油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并向下传导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引起投入粮食生产的物质,如农用工具、饲料、化肥、农药(器械)和农用机油,以及相关服务价格显著增长。 上述因素将会共同推高粮食生产总成本。由此会推动未来粮食价格上升。从粮食生产的成本变化来看,目前粮食生产的成本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2007年我国农资价格上涨7.7%,其中12月份上涨13%。2008年1-2月,农资价格上涨15.4%,呈现加速上涨态势。4月中旬,国内尿素零售价格平均在2100元/吨左右,同比上涨20%,60%的大颗粒钾肥3600-3700元/吨,涨幅在80%。在粮食生产成本增加幅度远远大于粮食价格上涨幅度的情况下,农民生产粮食的收益明显减小,粮食价格存在因生产成本增加而上涨的客观压力。
二、稳定中国粮价的政策建议
粮食价格的稳定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至关重要。在国际粮价持续上涨增加中国通货膨胀压力的趋势下,我们应立足于增加国内供给,同时构建供需双方“共赢价格”、健全储备粮调控机制,以稳定未来中国粮价、确保粮食安全。
(一)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国虽号称地大物博,但真正的宜农耕地并不多,加之多年来摊大饼式的城市化,粗放式的工业化,盲目的开发区建设都导致耕地锐减。因此,要保证耕地供应和粮食生产,就必须改变我们的城市化、工业化模式,对开发区进行综合治理,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遏制耕地锐减趋势。此外,土地的低效利用也是限制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必须通过进一步的土地产权改革,加大产权的保护力度,来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关键技术创新,增加粮食供给、投入是基础,技术是保证。
国内外实践证明,集中财力物力,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关键技术创新,是增加粮食供给的有效途径。当前,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对粮食增产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支撑作用相对弱化。针对中国目前农业基础设施的现状,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续建配套建设、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建设高产稳产的标准农田、加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
在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推进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包括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转基因粮食作物育种技术、生态环境清洁技术和粮食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能力技术等。
(三)构建供需双方“共赢价格”,保障粮价相对稳定。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价格可以说是“公共产品”,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作为“公共产品”,在价格过高或者过低时政府必须构建供需双方“共赢价格”进行调控,即在粮价过低时,不可“谷贱伤农”,必须实行支持价格;而在粮价过高时,不能“谷贵伤民”,必须运用限制价格政策。未来一段时间,国际粮价持续高位运行增大了中国国内市场价格上涨的压力。因此,需建立涨价申报制度,加大粮食市场的监测力度,严禁变相涨价,以及适时采取临时最高价格限制政策,避免粮食价格暴涨。
(四)健全储备粮调控机制,确保“储得进、调得出、用得上”历史经验证明:储备粮对于应对自然灾害、调控市场粮价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民众利益,更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面对国际粮价持续上涨,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优化粮食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确立合理的粮食储备规模,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储备粮调控机制。通过扩大规模、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完全做到“储得进、调得出、用得上”。
(五)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的人力资本投入。从当前和将来的农业发展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不可逆转,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业模式难以维持,只有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转变,提高单个农民的生产率,才能扭转粮食生产不断下滑的趋势。然而,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受到农民文化水平低下的严重制约,只有不断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快速提高农民素质,才能解决这个瓶颈问题,顺利实现转型。要提高农民素质,除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之外,还必须彻底改革原有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农村教育面向农村的现实需要,更好地为农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