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科蕾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家的重点研究项目,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表现,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通过对音乐教育方法的探讨,改变学生的音乐学习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习方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目前音乐教育在国际教育界正日益受到重视。它是一种国民的教育,为的是用音乐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发展。“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没有空气便没有呼吸,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无法生存。”音乐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所以当前音乐课程需要改革。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音乐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1 学习方式变革的必要性
1.1 改变音乐学习方式是学生的需要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是每堂音乐课都是先练打节奏,接着唱音符,然后读歌词,最后填歌词。学生们对这种传承式的音乐教学,尤其是机械、呆板的训练方式已经产生了深深的厌烦情绪。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学生越来越多。
1.2 改变音乐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音乐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歌曲教学学习方式的探究
学习歌曲不再以识谱为主要目标,教唱为主要方法,重视学生参与与自我检验。传统的音乐课偏重学生对艺术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教授歌曲以教唱歌曲、识谱为主要教学目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标志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知识和技能的垄断者和学生人格的控制者,转变为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服务者。学生则由被动的接受者和人格的失落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的建构者,因此,音乐教学要创设充满音乐美感、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从第一节音乐课开始,从自我介绍、互相熟悉开始,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动听的琴声,甚至每一次和学生目光的交流,让学生感受音乐课的美,进而喜欢音乐课,喜欢音乐老师,这也是通常所说的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轻松的音乐学习空间由老师开启了。有了良好的开端,在教学中,应处处体现这种学习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教师可以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激发每一个孩子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投入音乐学习活动,乐于与教师形成愉快的合作教学关系,开发出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所孕育着的巨大教育潜力。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1)编排音乐游戏法: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学生乐于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每个孩子都能在游戏中有所收获,有效地促进了个体的发展。(2)创设音乐情境法:创设音乐情境是促进学生爱学的有效手段。如:根据不同歌(乐)曲的内容创设情境,引人入胜;(乐器)实物演示,利于理解;音乐渲染,强化气氛;图画再现,形象直观;投影录音,吸引注意等。
传统音乐教学与现代音乐教学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使学习成为被动的依赖的学习,而后者则是促使学生主动开放地学习。学生是一个学习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内心世界和见解,都有一种独立表现学习过程的要求。音乐教师要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隐藏的独特性,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真正心灵的接触就能产生巨大的学习热情及渴望,学生主体的作用就显而易行了。结合新课程、新理念,笔者在遵循教学共同规律的同时,提倡让学生展现自己个性的做法。
(1)给学生选择音乐学习内容的权利:“教材无非是例子”,在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扩充了相关的知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积累,比如:低年级通过画报等方法体验音乐的美,中高年级通过写音乐日记,学习自己喜欢的影视歌曲,学习自己喜欢的乐器理解音乐等。这些都给了学生选择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2)给学生选择音乐学习方法的权利:如刚开始学习一首歌曲时有些学生喜欢唱歌词,有些学生喜欢唱曲谱,而有些学生则喜欢哼唱等,根据他们的喜好自选学习方法,这就从不同层次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
(3)给学生选择音乐学习伙伴的权利:实践证明,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可以有效地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在多声部歌曲合唱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演唱相同的声部,合唱效果比老师规定的要好得多。
(4)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权利:问题往往是学生独特的感受,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前,问学生预习时发现了什么问题;课中,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课后,问学生还有哪些问题未解决。笔者认为,这些都是音乐教学应大力提倡的。
3 音乐学习方式转变的主旋律——自主、合作、探究
音乐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活动,教学过程活动化的基本属性是主体参与、合作交往、发现探究。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自主、高效合作、精当探究必然成为音乐学习方式转变的主旋律。这三者之间有所不同,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1)充分自主学习。音乐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要提倡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即目标尽可能让学生明确,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问题尽可能让学生先提,得失尽可能让学生评价,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疑难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检查尽可能让学生自查。学生能描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演唱(奏)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
(2)高效合作学习。在音乐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要做到高效合作学习。即我们要提高认识: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种音乐教学目标;合作学习既是实现音乐课程目标的手段,也是音乐课程实施的新资源;合作学习既需要合作的物理环境,也需要合作的心理环境;合作学习既有小组活动,也有个人活动;合作学习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可以选用,也并非所有的学习活动都适合于合作情境;合作学习不仅主张合作,而且也不排斥竞争。
(3)精当探究学习。从探究过程看,探究学习大多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从探究结果看,一般也是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因此,探究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的学习和运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所以在音乐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笔者提倡精当探究学习,通过精当探究学习,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探究意识,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从而让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敢于怀疑等科学素养。
总之,音乐教育教学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基本理念:从学生出发,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学生的音乐学习方式,让音乐课真正成为培养孩子们音乐兴趣,热爱音乐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