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改革形式下的文化史教学中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绘画一课的教学,应以文化作品、成就为依托,挖掘其背后的历史信息,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三维目标;和谐统一
历史新课程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九《碰撞与冲突》一课有三个子目“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民族乐派音乐”“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的绘画”,着重对19世纪中叶世界文学与艺术成就进行了叙述。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只是让学生勾画出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的作者、作品;有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艺术鉴赏教学,教导学生会欣赏艺术作品。我认为这是教学的误区,新课程教学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三维”目标应该和谐统一,不能单纯偏向某一方面。仅以“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的绘画”为例,应该将其教学目标定位为:知道19世纪中叶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并能在鉴赏典型作品的过程中能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品表达的深刻思想,感受作品所体现的历史情感,在本目中,既有知识目标——知道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也有能力目标——鉴赏和理解绘画作品,还有情感态度目标——感受绘画作品的历史情感。我认为有的教师只重视了能力目标,有的教师只重视知识目标,而没有很好的把“三维”目标和谐统一。
对于我们中学历史教学而言,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是我们教学的基础,但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而要以历史知识为依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情感的体验。同时文化史的教学也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把“三维”目标应该和谐统一,不能把历史课搞成艺术鉴赏课,使历史课缺少“历史味”。诚然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作品这个媒介,让学生体味到其背后的历史信息,才能很好的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做到“三维”目标和谐统一。
在“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的绘画”子目中,有很多世界名画。如:法国居斯塔夫•库尔贝的《石工》、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俄国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等。如居斯塔夫•库尔贝的《石工》来说,透过画面在烤人的太阳下,在道旁的沟边,开石工人的形体微微地突出在高耸的绿色山坡前,一个石工吃力的搬运着石头,一个石工弯曲着腿,举着沉重工具正开采石头,山坡几乎填满了整个画面,上面飞驰过一大层云影。仅仅在画面的右角,在山坡后面,可以看到一角蓝天。整个画面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的的特点:时代性——法国六月起义后;直接描写革命时代风貌和斗争——劳动人民(石工)生活。画家把自己的创作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现实性”,丝毫没有虚构的东西,它是现实生活中最底层社会劳苦人的真实写照,画家描绘这个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画家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了这一情节最能表达他的思想,于是抓住它,并使之再现于画面,体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这与纯粹的自然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库尔贝尖刻地嘲讽古典主义为“装腔作势”,又称浪漫主义为“无病呻吟”。其作品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是绘画艺术中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又如俄国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既要让学生了解现实主义绘画的特点,又要通过画面体会画家所表现的情感: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引导学生体会纤夫与当时残酷命运和黑暗社会进行抗争、搏斗的精神,以此理解画家创作背景: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国内的农奴制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平民知识分子参加的强大的民主解放运动,终于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2月宣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可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剥削势力丝毫没有让步,俄国农民所受的剥削依然很重,农民的悲惨境遇也没有得到改善。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反映了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生活贫困、社会矛盾激化的现实,也体现了画家列宾对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透过艺术形式,让学生领悟俄国废除农奴改革的深刻局限性,加深对农奴制改革的更深领悟和认识。
在我们进行文化史教学的时候,可以材料(包括史料、图片、文物等)为依托来重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把材料与课文联系起来,对材料进行分析,从中识记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真正做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作者简介】
林海成(1967-),毕业于陕西师大继续教育学院历史系,陕西汉中市汉台中学历史教师,中教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