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大学生所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通过分析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对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进行改革,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把培养复合型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的专业呈现出特色,从而为他们拓宽职业选择面,增强其职场竞争力。
【关键词】就业形势;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从2001年中国入世至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频繁,英语在我国各个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也与年俱增,应该说学好英语的前景是乐观的。但由于近几年英语类专业招生过热,在客观上造成英语类专业过热的繁华景象,加之一味的忽视市场吸纳能力与实际需求,最终导致外语类人才消费的泡沫现象出现。对于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一职难求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调查,高校专业结构与劳动需求不一致,外语教学缺少职业特色,重知识、轻能力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窘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招聘门槛的不断提高和细化,从前那种针对性不强、定位不够清晰的通用英语已无法满足企业对语言专业化的需求。多年的英语教育固然可以培养出过硬的语言能力,但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差等缺陷却随之显露。市场对工具性人才的需求日益萎缩,单纯英语人才就业压力大。首先,全球化导致英语的强势地位下降,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工具,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运用自如。同时,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形成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强劲对手。其次,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字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步减少,而大量的外语水平过关又了解其它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端复合型英语人才备受市场青睐。再次,由于全球化的金融危机,英语类毕业生就业总体上已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这无疑给工具型语言人才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正日益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一方面,低层次人才就业需求趋于饱和;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严峻的就业现状表明,仅仅注重语言工具的实用性愈来愈不能适应市场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对合格的复合型高端英语人才需求相对旺盛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智力和人才竞争的时代。英语成为国际性通用语言,在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充当着重要的交流工具。与英语专业有关的行业如商贸、旅游、外交等涉外领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这使得我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素质要求也相应的越来越高。单纯掌握一门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单语种”人才已经不再是人才市场上的“宠儿”,具有专业背景知识的“复语型”人才正成为用人单位招贤纳士的重点目标。学科综合化,人才复合化,是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要多元化的集中体现。2、高校培养出的英语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相对欠缺复合型人才应该具备(1)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2)宽广的知识面;(3)一定的专业知识;(4)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然而,一直以来,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未能走出一个误区,即把英语教学等同于语言知识技能的传授、综合英语课程定位于纯语言技能课。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被灌输的英语词汇、句法、语法知识很多,却不能进行恰当的对话交流,不能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知识面窄,视野不宽,思维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英语成了一种技巧,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文化整体。再加上近年来高校盲目扩招,偏离了英语专业教育的目的和办学方向,英语专业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的设置,也没有满足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学生语言以外的职业技能的需求。
三、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步骤
1、转变教育观念为了适应英语专业从单一的“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首先就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要以人才“复合型”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同时,拓宽其知识面,开展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使学生的专业呈现出特色。语言基础理论课教学避免把英语基础课程视为单一的语言培训课,应从丰富本学科的内涵入手,增加本学科范围内的专业课程,增强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着重培养英语专业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应在语言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文化导入,促使学生文化习得,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专业知识的教学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锻炼其创新能力以及专业工作业务能力,强调教学与学习结合实践,使学生到了具体工作岗位上,能尽快适应所承担的工作。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念,要以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强弱和综合素质的高低,以及社会适应期的快慢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在共性教育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发展。2、建立科学合理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可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英语专业应当开设三类课程,即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业内人士认为,“工具型外语人才的软肋在于知识结构”。因此,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应从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在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合并、重组,加强课程与课程之间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当前严峻的就业现状表明,仅仅注重语言工具的实用性愈来愈不能适应市场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外语专业传统的单科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应该向复合性转变,而这种复合型又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即外语+某个专业的显性复合和具备政治、业务、人文和身心等素质的隐性复合。(1)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所注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而不是简单的拼凑,是对学科重新整合的产物,其效果是“1+1大于2”。(2)“英语为本”。不能因为强调复合型而忽略英语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英语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3、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打破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非听即记的教学模式,构建指导性教授与主动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基于兴趣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在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并应用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即“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研究是学习的方式,也是学习的途径。研究式学习的直接目标是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获取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并能够加以应用,这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其间接目标首先是通过研究式学习,亲身接触并体验研究过程、方法和规范,培养研究能力和科学精神。其次,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现英语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他们的总体素质。需要说明的是,研究式学习的思路并不是要取代现有的教学模式,其本身的局限性也决定它不可能取代现有的模式。我们应该把它看成一种有益的或者重要的补充。总之,英语专业人才的复合型培养是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多样化的体现,也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拓宽就业渠道,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从而使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参考文献】[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张文忠.英语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3]韦敏.谈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3).[4]梦笑芳.浅谈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3).
【作者简介】刘园园(1982-)女,汉族,本科,西安培华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