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的必要性和方法探讨

2009-07-06 03:54李明霞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组织形式

【摘要】本文通过对1000名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抽样调查,由浅入深地分析了应当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的原因,认为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应当注重系统性、通俗性和实践性,在组织形式上应以教学计划为主,其他形式为辅。

【关键词】急救知识;抽样调查;内容特点;组织形式

急救主要是指院前急救,即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由医务人员或在场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救护,以维持病人基本生命特征或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和行为[1]。因此,急救知识是大学生科学地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条件,也是应当掌握的必备知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急救知识却知之甚少。这就会导致两个可怕后果。首先,致被救人员死残率高。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1000名大学生,其中62%的大学生不知道使用心肺复苏术抢救猝死者;71%的大学生选择了对脊椎损伤者徒手搬运。如果在病人猝死后前4分钟进行心肺复苏抢救,那么抢救猝死者的成功率在80%以上。4分钟以后,每隔1分钟,抢救的成功率降低10%。对脊椎损伤者必须避免骨折处的丝毫移动,否则断裂的骨头就可能戳断脊髓神经造成终身残疾。其次,施救人员自身意外伤亡率也高。毫无疑问施救人员在实施施救行为时会与被救人员一起处于危险之中。只有施救人员自己保护住自己,才能达到营救伤病人员的目的。在对1000名大学生急救知识调查的问卷中,仅仅52%的大学生知道在高速公路上抢救负伤人员时,应当先在后方树立警告标志;仅仅37%的学生知道应当从后方救助溺水者。由此可见,能否在复杂危险的境况下保护住自己,关键取决于是不是掌握了在急救中保护自己的知识和技巧。施救人员成功地保护自己既需要成熟镇定的心态,又需要快速准确的判断;既需要丰富系统的知识,又需要运用娴熟的技能,只有通过刻苦学习和训练才能培养出来以上诸多素质,其他别无捷径。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教育是唯一改变现状的科学途径。

一、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的原因

普及急救知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应对各种各样挑战的条件。急救知识是在医学理论与救助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识系统。体系大、内容多和针对强的特点使其不易被学生掌握。急救也有极强的实践性、技术性和专业性。没有刻苦认真的学习,就不能在突发伤病面前快速准确地运用急救技术。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教育了广大大学生。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了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在被调查的1000名大学生中,渴望了解急救知识的学生占93.2%;认为有必要开设急救课程的学生占96.4%;表示愿意上急救课的学生占91.7%。

1、急救知识是补充专业知识的需要

专业知识与急救知识既截然不同,又相互联系。每一个专业列如航海、机械、冶炼、交通、建筑与公安等等,都有其职业的危险性。在现实中只有急救知识才能在职业危险出现时挽救和延续伤病人员的生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由此可见,急救知识具有对专业知识的保护功能,普及急救知识能够端正大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态度。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使大学生们认识到扎实学好基础理论和按规范标准审慎操作的重要性。急救知识更有对专业知识的警示功能,普及急救知识能够促进专业知识的完善。专业知识的研究都集中在了本学科理论的完善和创新上,对避免和应对职业危险却鲜有涉及。急救知识能够唤醒专家和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促使他们重视本学科职业风险研究。鉴于急救知识对专业知识的促进作用,急救知识应当成为一个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2、急救知识是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需要

社会的突发事件来源于三个方面。社会生活有潜在的风险。高科技在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温、高压和高速等有潜在风险的产业。一旦人的疏忽大意与某种潜在风险结合起来,就会对特定的人产生现实的危害。中国每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约10万,每年触电死亡约8000人,火灾年平均造成2300多民众伤亡。自然灾害存在风险。我国部分地区易发生洪涝、台风、风雹、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灾害。2007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1796人死亡。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和控制自然灾害,但是通过普及急救知识来降低伤亡率却是完全可行的。突发猝死也是常见的风险。现代人劳累过度,心理压力过大,平时又不注意合理安排饮食,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并且较少参加必需的运动。另外,抽烟、过量饮酒和肥胖这些都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诱因。大学生是素质高、年龄轻、学习快、操作强的特殊人群,应当成为迎战各种风险的主力军。

3、急救知识是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需要

大学是一个在特定时空内万人聚集地,也是一个各种风险的潜藏地。在学校食堂、走廊、会议厅、体育馆和电影院等地方,管理者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发生学生之间的互相踩踏。随着大学的扩招和校区不断的扩大,万名师生在下课和放学时与自行车、摩托车、汽车争抢有限的校内马路资源容易引发交通事故。万名师生身体素质各不相同。心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等潜在危险存在于人群之中。大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常进行较剧烈的体育活动,骨折、关节扭伤等运动伤害的发生率较高。学生们在第一时间内接触到伤病师生,有最便利的客观条件去帮助救治病伤人员。同时,对伤病者的急救也能培养出大学生对他人的责任感,并且强化助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精神。

二、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的内容

急救技术是急救知识的核心和灵魂,其他生理概况、病情判断都是为急救技术服务的。

普及急救知识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否则普及就会偏转方向。急救知识要有针对性。普及的急救知识应当以大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生活能力为基础,不能太专业也不用太简单。急救知识也要体现实用性。普及的急救知识要包含多发常见的伤病,不能太过庞杂。除此以外,要尤其注意系统性、通俗性和实践性。

1、系统性

系统的理论知识是科学急救的前提,也是实践技巧的基础。系统理论是手段,急救技术是目的,理论为急救技术服务。技术操作流程要完整。首先,学生应当迅速搞清楚情况。具体情况包括搞清楚伤病来龙去脉、查看伤势病情和确定急救措施。其次,稳定伤病者情绪,给伤病者鼓励,树立必要信心。再次,依据恢复心跳、停止出血和防止休克原则救助。最后,拨打120求援。常见急救伤病理论要全面。学生应当独自学会对伤情病情的判断。常见的伤病包括骨折、溺水、触电、烧伤等;常见的病情包括心肌梗塞、脑溢血、急性阑尾炎、溃疡穿孔等。也要学会急救技术例如人工呼吸、人工胸外挤压术、外伤出血止血、包扎法等。

2、通俗性

普及急救知识的对象毕竟是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过于理论机械的说教容易扼杀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能不能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是一个成败的关键因素。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要结合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分析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并要重视教育的效果[2]。理论内容的讲解要口语化,力求入理更入情。老师要多多采用比喻、描写、拟人等修辞手法阐释急救理论。同时,理论要与现实中的实例结合起来,在实例中启发引导学生归纳理论。用实例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典型性代替理论的抽象性、深奥性和说教性。也要多用脍炙人口的形式讲解急救知识。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把胸部损伤的急救措施编成了一套顺口溜——肋骨断,不触摸,先包扎,限活动;有气胸,肺可缩,损伤处,密包扎。也可以把锐器插入体内的急救措施编成另外一套顺口溜——见锐器,不可拔,易出血,易感染;先固定,免摇晃,防脱落,尽快转。记住这些顺口溜,就能既不断章取义地删减急救内容,也不会画蛇添足地杜撰操作程序,使理论与操作水乳交融地合二为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践性

学习急救知识的实践代替不了急救知识的实践学习,归根结底学习急救知识的终极目的是熟练正确地操作急救技术。因此,课前准备、课上学习与课后考核都应体现动手的实践性而不是动脑的理论性。课前应该充分准备实操教具,如摸拟人、三角巾、绷带、止血带、夹板等。上课时,设定一个情节,学生们一个假装病伤人员,另外几个同学对其进行急救。同学和老师在完成操作后对其进行指导和总结。这样容易把在大学生学习急救知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暴露出来,也会使教学有了极强的针对性、效率性和操作性。

三、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的形式

普及急救知识的形式泛指普及急救知识的组织者、讲授者、时间、地点、方式等普及急救知识的外部平台和条件。这些要素的组合与安排能够影响普及急救知识的效果。没有好的普及形式就没有好的效果。过去急救知识都是通过宣传画报、知识竞赛和专家讲座形式进行的。这些形式有学生参与面小、知识体系碎、认识肤浅和缺乏实践的特点。因此,教学计划为主;其他形式为辅,应当是解决这个顽症的可行措施。

1、教学计划为主

学校应当把急救知识编入教学计划中,组织专业人员教授。这样能够依靠学校力量调动校内和校外,教学与实践,学生和老师多方面积极性,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场地既有理论课教室又有实践课操场。总课时要保证20个课时以上,理论与实践按照1∶4配置。教授者既可以是学校的校医,又可以是被聘请的校外专家。执行教学计划能够变学生的“可以学”为学生的“必须学”。最终达到人人懂,人人会的目的。

2、其他形式为辅

学校宣传画报、知识竞赛和专家讲座等形式也要保留。并且学校要在资金、场地和物资方面给与支持。这些方式能够使同学们在休闲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急救知识。

总而言之,普及急救知识的内容和形式应当建立在客观、规律、能动的基础之上,要准确、全面、深刻地了解与普及急救知识相关的各种因素。核心意图就是要调动学生、学校与专家三方的积极性,保证各种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被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革除现在应对各种突发病伤的各种弊病。象其他所有制度一样,这些内容和形式也不是教条、呆板、封闭的逻辑公式,而应当是一个开放、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参考文献】

[1]何梦乔,钟后德,毛仁忠.实用急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9.

[2]刘婷婕,吕旺盛大学生意外伤害的健康教育〔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8):734-736.

【作者简介】

李明霞(1963-)女,汉族,四川安岳人;单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后勤卫生服务中心;主治医师兼航海类专业《海上急救》任课教师;研究方向:卫生保健.

猜你喜欢
组织形式
论中国古代佛经翻译“译场”的概念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
外资银行在华分支机构组织形式研究
电类实验课程的有效组织形式和方法讨论
浅谈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浅析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
旅游科普活动与旅游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初探
浅议小学美术高效课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