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
【摘要】中国在国际劳务合作上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中国的竞争劣势也非常明显。因此,我们应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劳务输出;要尽快出台《对外劳务输出法》;同时加强劳务人员培训,开拓广阔市场,使中国的国际劳务合作快速、稳健地发展。
【关键词】国际劳务合作;现状;问题;对策
所谓国际劳务合作就是指国家间提供各种活劳动并取得外汇收入的经济活动,是国家间经济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大国,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繁重的就业任务,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进一步拓展新的劳务合作领域、提升劳务合作水平,对于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国际劳务合作的新特点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国际间的往来日趋频繁,越来越多的打工淘金者跨出国门,奔赴世界各地打工。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空缺职位需求与本国可提供劳动力资源的矛盾及寻求更高劳动回报率的心理,也进一步刺激和加速了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当前国际劳务市场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是国际劳务市场需求呈现“两多一少”的特征。即对高技术劳务需求多,对脏、累、险人员需求多,其他普通劳务需求量减小。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引进的外籍劳务60%以上是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德国这一比例达到70%,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类似的倾向。普通劳务比重下降,技术劳务比重上升,这种趋势促使国际劳务市场结构发生变化,逐步形成以高层次劳务为重点的多层次、多行业的劳务市场结构。
二是“双向流动”正逐渐成为国际劳工市场的一大趋势。一些原本的劳务输出国,已转而成为劳务输入国,一些东亚、东南亚国家既向富裕的劳务输入国大量地输出劳工,同时也吸引其所需行业的其他国家的劳工进入本国市场。如马来西亚在向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过渡,在完成了由加工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转变的同时,本国劳动力也出现了不足。越南、老挝、柬埔寨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对制衣行业劳务的需求也是新的市场增长点。
三是发达国家对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限制逐渐宽松。西方发达国家和比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许多社会地位底、工资少、耗体力的工作常常无人问津,发达国家和东欧、独联体国家人口下降和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加剧了劳动力短缺同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尤其是专业技术性劳务的短缺更为突出。同时由于国内劳动成本的不断上升又影响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这种压力下,一些国家和地区不得不放宽移民管制,2004年初,美国总统宣布推动移民政策法案改革,意欲逐步开放劳工市场,为有意到美工作的外国劳工提供临时、短期的就业机会。日本要保持经济长期稳定,每年需补充60万劳力,因此也积极推动劳务市场对外开放。西班牙政府一直对劳工输入实行配额政策,但为吸收更多的外籍劳务人才,2004年配额已增至5.2万,预计在有效控制非法移民潮后,西班牙的劳工配额将大幅度增加,每年会超过25万。
二、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存在的问题
1、职能部门不健全,监管不到位
经过多年实践,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已基本形成“商务部”宏观管理,各部门协调合作,地方政府部门属地管理,行业组织协调自律,驻外经商机构一线监管,与有关劳务输入国共同管理的体系。但在这样一个体系中,独独没有与具有劳动保护职能的劳动部门的合作。
2、工人技术水平不高,受教育程度偏低
一般来说,境外需要的劳工大体可分为具有一定技能的专业工人和不具备技能的普通劳动力两类。在很多时候,劳务输入国在输入劳动力时,不仅要考虑经济利益,还要考虑政治利益。因为对于任何一个政府,引进境外劳动力都需要承担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不需要很高技能的普遍性工作在任何国家都很难获得签证。受教育程度高的专业人才,发达国家普遍持欢迎态度。欧洲、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等都制定了专门政策,吸引高级专业人士来本国就业,如给予“优先配额”,加快就业审批手续,提供长期居留权,为其配偶提供就业许可,等等。可是,中国目前的海外务工人员,恰恰主要以普通劳动力为主。素质和技能低成为中国劳工赴海外就业的一个瓶颈。美国相关机构曾提出要在中国招20万名护士,但我国却因为能通过考试的人很少而难以派出。
3、相关法律不健全,劳务输出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首先,目前中国并无关于劳务输出的专门法律法规,相关的部门规章和各地规范性文件,不仅数量少,不统一,而且存在诸多制度盲区。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劳务人员和劳务输出机构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主管部门管理和调整对外劳务合作关系的法律依据不足,法官审判对外劳务纠纷时,无法援引明确的法律依据,只能根据合同法的基本原则进行判断,经调解结案或经过调解后撤诉的案件超过80%。其次,劳务人员法律意识不强。劳务人员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下岗职工,信息渠道窄,辨别真伪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弱,容易受不良中介蛊惑,对劳务输出的政策、法律法规不甚了解,对输入国法律制度一无所知,权利受侵害后不知如何正确维权,甚至不知道如何向所在国执法部门求助,大多采取擅自回国方式消极自救。
4、部分劳务输出渠道非合法化,劳务中介市场混乱
我国真正取得对外劳务输出经营权的公司数量少,而登记注册为“某某对外劳务合作”或“某某对外经贸劳务合作”的有限公司却很多,众多仅享有劳务输出代理权的公司以自己的名义与劳务人员签订劳务输出合同,有的公司借“技能研修”之名,将劳务人员输出国门之外,因并非从合法渠道输出,这些劳务人员在外国只能被迫从事又苦又脏的工作,正常的生活、医疗甚至人身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另外,还有部分劳务中介公司为了获取不当利益,不惜发布虚假信息,或者隐瞒一些真实情况,致使部分劳工在这些信息误导下出国,结果工作岗位、劳动条件、工资报酬等与当初承诺出入较大。同时,也有外国雇主在合同期限内破产、倒闭或转产,形成劳务公司的事实违约,从而使劳务人员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由此引发纠纷。
三、促进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发展的对策
1、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劳务输出体系
目前中国劳务输出占全球劳务市场份额偏少与政府不够重视有一定关系,劳务输出大国普遍重视对外劳务输出,大多由政府的某一专门部门统一领导,这些部门名称各异,或为劳动部,或为移民部,或称人力资源部。而我国驻外大使馆中,连劳务参赞都没有设置。因此,应明确劳动保障部门为劳务输出的业务主管部门,在劳动保障部下设置类似“对外劳务输出管理处”的机构,对海外劳务业务进行专业管理,同时,鉴于对外劳务输出工作涉及多部门、多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故建议成立由工商、商务、公安等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对外劳务委员会”,综合协调和部署对外劳务输出工作。
2、加强劳务人员培训
只有政府加强劳务人员培训,才能提高我国劳务人员在国外的竞争力,为大量的劳务人员拓展更广泛的就业渠道。可以在劳动和就业部下设海外劳工就业署、海外劳工福利署和技术培训中心,各省、市、县也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培训中心和管理人员。每个出国人员,无论是第一次,还是再次出国,都要参加由招募机构或劳务人员所在实体单位举办的免费出国前定向学习班,学习方案均由海外就业署审查和批准;海外就业署也要经常举办出国前定向研讨会或学习班。
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尽快出台《对外劳务输出法》
劳务输出较多的发展中国家基本都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为劳务输出的发展保驾护航,我国目前还没有完整的保护和规范劳务输出的法律。规范劳务输出行为,维护外派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应该不是财政部、商务部等几个部委临时性、应急性的《通知》、《办法》所能解决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一部统一规范的《对外劳务输出法》已经迫在眉睫。有必要在《对外劳务输出法》中对劳务输出机构准入门槛,外派劳务人员的基本条件,劳务输出中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行政主管部门以及违法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充分予以明确,使对外劳务输出真正实现有法可依。
4、采取各种措施,巩固并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主动出击,不断采取新的优惠措施,鼓励劳务输出。如可规定海外劳工免交个人所得税,并为外派劳务人员提供专门的体检和医疗服务,设立专门的海关通道,免费提供市内交通工具,等等。要把巩固和发展海外劳务市场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重视通过政府间协议来推动我国劳务输出,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在国内可以通过报刊、杂志及其他各种媒体宣传外派劳务政策;在国外通过使馆加强对外宣传。国家领导人在接待外国来访官员和出访时,也要将扩大劳务输出作为对外工作的一个重点,积极宣传,可以直接向对方提出更多地接收我国劳务的要求。
5、加大对劳务市场的财政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对于劳务输出的财政支出还很少,对于劳务输出人员的支持和保护比较少,国外务工人员从政府得到的援助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劳务输出。我国也可设立类似的基金,以最大限度地为劳务输出人员提供财政支持。
【参考文献】
[1]崔日明.闫国庆.国际经济合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王殿华.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5.(8):21-25.
[3]王金水.扩大国际劳务输出.促进劳动力国外就业[J].集美大学学报,2004.(4):30-34.
[4]吴国存.劳务输出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3.
[5]张宏.张长江.我国劳务输出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03.
[6]彭红斌.当前国际劳务市场的特点及我国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贸研究,2001.
【作者简介】
王丽,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007级国际贸易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