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险救灾中的精神文化刍议

2009-07-05 10:02张永安
科教导刊 2009年35期
关键词:我军官兵灾区

熊 勇 张永安

摘要近年来,文化作为软实力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在十七大报告中,胡总书记首次使用这一概念并进行阐述。我国在2008年的自然灾害中更好地彰显了文化软实力。鉴于文化内涵广博多样的特性,在抢险救灾中应着重发挥精神文化力量。

关键词文化抢险救灾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1 抢险救灾中应重视发挥精神文化的力量

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文化的内核和精髓,对文化的发展起着主导、支配和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精神文化有良莠之分,因此我们对精神文化应本着“去粗取精”的原则,按照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在类似抢险救灾这样灾区群众和参战官兵都卷入其中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要充分发挥灾区群众和参战官兵的精神文化力量,即民族精神和战斗精神的合力。其原因如下:

1.1 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多灾多难、战争频繁。人民在与灾难、战争和命运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她的精神方向集中地表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即民族精神。抗震救灾的胜利,这完全归功于深深植根于广大民众心中的民族精神。

1.2 强化战斗精神的重要性

我军在腥风血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和如火如荼的质量建军时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作为准备、扼制战争应运而生的军队,我军文化的精神层面着重表现为战斗精神。

2 发挥精神文化力量的方法和渠道

在抢险救灾中,特别是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中,我们通过各种媒体报道、募捐活动、赈灾义演等形式更好彰显了文化的力量。为了能在这样的非军事行动中,更好地发挥民族精神和战斗精神的力量,我认为应遵循“平时培养、灾时释放”的原则。作为军队一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突破:

2.1 增强民族意识和国防意识

民族意识即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是人们对本民族特有的语言、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的热爱和对本民族的前途和发展的关注,也可称为民族感情。显赫一时的四大文明中的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中华民族文明流传至今,我们应该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增强全民的民族意识和国防意识是当务之急剧

2.2 着眼任务需求,培育战斗精神

战斗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战斗力,是军队“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笼统地讲,战斗精神是军人应有的精神风貌、特殊品格和优良作风,是军人的信念、情感、意志行为等融合并升华的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另外,战斗精神应与时代发展相同步,应与作战要求相一致,应与打赢使命相符合,应与军事斗争准备的各项工作相衔接。

2.3 释放精神文化的力量

在平时加大精神文化培育的前提下,当发生灾情后,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把它释放出来。在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中,精神文化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其方法也多种多样。

2.3.1 孤军奋战与军地携手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民群众是战争伟力这最深厚的根源。”在抢险救灾时参战官兵不能一味地孤军奋战,要做到军地携手。其原因为:灾区人发对当地民情社情比较了解;对受困人员的数目和身体状况、建筑物的构造和坚硬程度比较清楚;对道路、交通、河流、电力等情况也心中有数;灾区人民数量较多,可以参加搜救工作;当供给物资不足时,也可以得到灾区群众补给。参战官兵能充分利用以上灾区人民的优势,必定会给抢险救灾带来很大便利和转机。

2.3.2 授之以“鱼”与授之与“鱼”

出现灾情以后,参战官兵和志愿者奔赴灾区奋力搜救,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对灾区人民来说非常必要。然而,对于灾区人民来说,更重要的是他们怎么能够从受灾的阴影中走出来,借助外力投入到灾后重建当中去。对于部队来说,一方面要加大对灾区的帮扶,尤其要加大对灾区重建人力、物力的投入和技术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在重建中做好教育宣传工作,使灾区人民振作起来,不为困难所折服,重建家园。

3 寓意与引申

我军来源于人民,所以战斗精神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精神,它是民族精神的升华,又是我军优良传统的承继。民族精神和战斗精神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具体任务中能产生巨大威力,产生新的内涵。

在抢险救灾中参战官兵更好地发挥了战斗精神的力量,其他部队可以借鉴,这对全军来说可以增强我军的软战斗力,也就是我国的军事实力;灾区人民充分地彰显了民族精神,同样对全民族来说就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个民族当其国家存在,精神不在的时候,它难逃灭亡的厄运;一个民族当其国家不在,而精神存在的时候,它迟早会有光复的一天。这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和战斗精神。

猜你喜欢
我军官兵灾区
《突破口》,道出我军制胜密码
花溪区委离退局积极为云南鲁甸灾区捐款献爱心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
灾区笑脸
一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