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办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

2009-07-05 06:53唐丽莉
新媒体研究 2009年24期
关键词:教职工民办高校校园

唐丽莉

[摘要]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今新的时代背景,就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民办高校建设和谐校园进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以及建设和谐校园的对策提出建议,旨在推动民办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实践方面做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民办高校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校园建设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220165-02

一、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

统计近年来活跃在各大媒体上的词语之最,莫过于“和谐”二字。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和谐,已成为当今各项事业发展的主题词和关键词。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学校教育中各子系统及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转状态,是以校园为纽带、各种教育要素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良性整体效应。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学校作为汇聚着几亿人与资源的要地,理应担当起建设和谐平安校园的重要角色和责任。

近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工作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民办教育再次跃入人们的视野。民办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与公办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府办学的单一体制,促使教育结构更加合理,也使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保持了活力。

客观证明,中国的教育事业要靠政府和民办教育两个轮子的推动,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经历了恢复起步、快速发展和规范提高三个阶段,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作为新生事物的民办高等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尤其是如何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形成一定发展规模的同时着力做好学校内涵建设,提升规范管理水平,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从而使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现已成为我们民办教育管理者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学校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之道,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校的第一要务。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校园安定有序、师生员工团结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需要随着教学、科研和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过程,需要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全面参与,不懈努力。

二、民办高校建设和谐校园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教育总体上是和谐的,但还存在着一些影响校园和谐的问题。就民办高等教育而言,主要表现为:一是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之间政策和机会不平等。在招生录取、财政支持、学生待遇、教职工待遇方面存在政策差异。同时,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也带来民办高校之间的不平衡。二是学校本身机制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民办高校的投资者、管理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还存在着一些不规范、不完善、不健全甚至违法的现象。三是部分教职工素质偏低,诚信缺失,道德失范,队伍流动性大,师资来源遭遇“瓶颈”困扰;少数学校领导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四是民办高校生源质量良莠不齐,部分学生自制能力相对较弱,表现与大学生形象不和谐,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环节薄弱,同时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不合理、不和谐问题,也影响到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三、民办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对策与建议

校园和谐平安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表现。构建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是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看,政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政通才能人和;从校园治理的角度来看,学校管理机构、领导班子是关键,一定要把构建和谐校园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努力维护和实现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在推动校园内各项管理中,带头成为遵章守纪的表率、发扬民主的表率,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表率,把学校真正构建成为和谐、文明、安全、健康充满活力的校园。

(一)实施平等原则、理顺学校体制,注重教职工队伍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

和谐校园的“和谐”渊于协调、和睦、共济、默契,表现为博爱互助、和谐有序、协调发展自然状态。营造的是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是各方面利益,在校园尤其是师生水乳交融的自然状态。构建和谐校园就成了我们民办高校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实施平等原则,将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放在一个平台上公平竞争。让民办高校在政策层面上有一个和谐的政策大环境,如让民办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享有与公办高校同等的政策。同时,还要针对地区差异出台不同的政策给予扶持。

理顺学校体制,解决好董事会、校长、党委书记等之间的关系,注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一是学校领导层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学习意识、实干意识、团结意识和律己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注重道德修养,树立良好形象。二是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与师生员工同呼吸、共命运,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学校领导应为发挥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民办高校的领导还要努力摆脱投资人意识,加强服务意识。

注重教职工队伍,建设一个和谐的教职工团队,要努力创建宽松的工作环境,让基层院系主任把精力主要用在内部管理和服务上,多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教研、科研活动。对后勤职工进行教育培训,强化和谐社会的服务意识。建设和谐的学生管理环境,一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二是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要贯彻以“平等、尊重、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为学生成人、成才创设一个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让学生都能获得均等的发展机会。

(二)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与完善工作程序的规范性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保证

完善、规范的学校规章制度与程序是对教育质量的保证,是各方权益的平衡,是校内各方人员和睦相处、博爱互助的基础。按教育规律办学,强化职责管理就必须以刚性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工作程序来保证,这与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强调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是一致的。和谐社会就是通过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互相构建一个良好社会关系来共同达到彼此的合作和和谐。同样,建立和谐校园,本身也是一个校园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它是通过学校和教师对学生互动,合作管理,来构建一个良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师与教师之间,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博爱互助,和衷共济的和谐关系。

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应由全体教职工共同来制定。人人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要求教职工做到的,领导必须首先做到,决不允许特殊群体存在。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不论是领导和教职工或者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照章办事,按章处理,真正在学校内部盛行起“制度管人”的理念,而不是“人情缚人”的形式。

完善规范的程序,保证各项规章制度不走过场。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就要树立按规章执行,依程序办事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要改变重实体性制度,轻程序性制度的倾向。不仅要注重学校在管理教育、教学、学生、行政等各项活动的程序制度进行相应的规定,更要对其他大量教师、学生、员工对参与学校管理、民主政治活动的程序性和制度进行相应的规定。同时要建立这些制度、程序维护机制,通过对违反程序和行为的裁定、制裁,来强化程序体制的权威,维护各项制度的规范运行。

(三)建立平等互爱、融洽互助的人际环境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桥梁

和谐校园并非是校园人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也不是矛盾被掩盖,个性被压抑、问题被搁置的表面稳定局面。它是学校董事会、校领导班子、各部门负责干部、教师、教育行政管理干部、班主任(辅导员)、宿舍管理员等诸多要素共同构成教育主体。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注重教育主体诸多要素间的和谐发展。提倡谅解与宽容、相互补台、相互尊重、多沟通、多为他人着想、多担责任少推诿。在和谐的氛围中形成合力,获得整体效应,使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得到提升。

构建和谐校园,相对于校园内不同群体就需要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而要融洽和谐就必须有语言作为沟通不同群体间的桥梁。当然,这种桥梁应当平坦畅通,即语言必须和谐中听。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的语言优劣,往往从教师身上能潜移默化的传承。老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学习在同一校园,理应形成平等互爱、融洽互助的环境中。那种见到学生稍有差错,动不动就训斥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处在紧张和不知所措之中,还有什么和谐可言?相反,那种见到学生处处以鼓励、支持、帮助、言传身教的沟通,师生之间水乳交融的状态就会因时间推移而日趋融洽呈自然状态。

领导和教职工,虽然各自承担的职责不同,但同在一个校园,共同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领导在工作中首先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健康幽默的语言,在对待教职工和学生理应和颜悦色,平易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做事要循法理,出言要顺人心。“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半句六月寒”。民办高校的教职工之间,由于来自不同行业、高校(企业、教育等部门),彼此间在过去经历中积累了不少语言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过去经历的痕迹,今天进入校园,在同一环境中工作,这就需要摒弃和校园格格不入的语言,营造亲情语言。那种处处斤斤计较,唯利为重的语言,就应该被处处关心他人,互助互帮,以培养合格学生为己任的语言所替代。只有在这种融洽的语言环境里,交流沟通,才能创造和谐校园的氛围和环境。

在教育主体诸要素和谐互动的正向氛围中,完善学校的合作,互补机制,让全体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和谐发展、兴衰荣辱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都关系到渴求成才的莘莘学子。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各学科间的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

诸多民办高职院校在学科建设上,要坚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怎样的人才为目标来设置学科。正是在这种就业导向引导下,学校相应形成专业课、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实习环节等的概念。但在实践中,往往会片面强调主辅修课等。考试科目当然是必修课,其余的课就成为考查科目。由此,学科的地位、师资、学生重视程度都发生了偏斜。有的专业教师认为,我从事的专业教学是最重要的,是学生成才的支柱,而看不起其他辅助科目的教学。而当社会对这一门专业的毕业生需求下降,专业面临淘汰时,又表现出悲观情绪,无所事事,不求上进。从而导致教师之间团队合作意识的淡化,合作发展成了一句空话。更不要讲各学科之间的和谐发展了。

和谐校园的建立,就是要打破这种“重主轻辅”的状况,强调的是全面、全过程、全方位的培养人才,各学科之间不存在重轻之分。提倡的是各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教师之间要摒弃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陋习,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涉猎其他学科知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师要转变观念,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的主导作用,坚持课程改革,促进各学科之间和谐发展,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推动力。要向学生灌输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今天的大学生不仅仅是创造物质财富,更要注重如何为增加人类幸福作贡献;要注重人文科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更要注重优良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从而让学生在各学科间和谐发展中,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和谐平安校园建设的生力军。

(五)学生至上、教师主导、博爱互助、和衷共济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

和谐平安校园的构建最终还是反映在学生、教师身上,如何充分体现和谐校园、平安校园,教育者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学生的个性素质和公共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和公共素质协调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尊师重教、教学相长、携手共进,这才是和谐校园真正的体现。

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感受和实践体验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实习实训、合作过程中,获得知、德、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规格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人素质的提高。更要考虑每个学生特长、兴趣、爱好上的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示,做到个性和公共素质和谐的发展。

教师作为学生教育的主导力量,不但要有高尚的师德,而且要善于分析、了解学生的不同个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要更大程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和爱学生。师爱是师生间最高境界的友情。师爱的基础条件是平等的,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事实上,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作为教师,你就成功了。学生的成长,无时无刻不需要教师的关爱,面对失败的学生需要予以鼓励;面对有过失的学生,需要宽容、善待;面对困难的学生,要伸出双手,无私帮助;面对成功的学生,要鞭策激励。

猜你喜欢
教职工民办高校校园
南县:举办跳绳比赛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新时期高校教职工先进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探析
创新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