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 构建和完善大学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2009-07-03 04:24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质量观办学科学

赵 毅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因此,怎样提升教育质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对怎样构建和完善大学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大学教育质量进行探索,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一、大学教育质量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范畴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大学教育质量观的根本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着改变。因此,大学的办学思想、学校定位、培养目的、培养模式、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念和措施,都应与时俱进。而目前,有些高校的教育质量和理念多年不变,问题在于,对其先入为主的预设条件本身是否科学、是否符合现在的社会发展需求,始终缺乏足够的调研和论证,其看问题的角度是孤立的、片面的。因此,笔者认为,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要转变这种思维方式。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一种发展哲学。大学要不断发展,其教育质量观必然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范畴。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我们对大学教育质量的研究,在宏观上应当以一种历时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演进过程;在微观上不仅要有一种共时的着眼点,而且还要做到历时与共时相结合。这样,得出的观念、理论和措施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适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教育质量观的构成要素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一所大学的教育发展规划,特别是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也应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教育质量的提升,要充分考虑学生和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全面发展,考虑大学教育对推进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马克思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除了有智慧之外,还有道德、信仰、价值、伦理、需求、欲望等方面的构成因素。如果我们的大学教育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那么这样的教育机制培养出来的人,就会是一个纯理性主义的人、机械的人。用这种唯理性主义教育观培养出来的人,或许具有较高的智商和专业的能力,但正如西方很多思想家所忧虑的那样,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操守。在体制的监督下,他们能够做到惟命是从、勤奋工作,但一旦脱离了道德伦理的束缚,其中有些人就有可能成为社会的罪人。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能够辨证地看待以人为本的具体问题。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培养。学生毕业之后不仅仅是社会上的劳动生产力,而且还是社会的人、生活的人。所以,让教育回归社会是现代大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点。这样,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层面,二者不能偏废。学生所接受的大学教育,内容不应当只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当包括科学思想和人文思想,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体现基础性、均衡性、多样性的原则,让学生形成跨学科的“大思维”,并增加思维方法、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培训。此外,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应考量学生的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以及毕业生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样,大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才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中,“人的全面发展”所指的人,不仅指学生,也包括教师和管理人员。怎样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是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总之,大学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应当充分重视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管理和考量,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大学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三、大学理念、办学目的决定着教育质量观的根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如果不对这4者的关系加以分析,就很容易造成思想上的误区,继而误导我们的办学定位和管理方法。

德国柏林大学(创建于1810年)创办人威廉·洪堡率先提出了“学术自由”、“教学与研究合一”的现代大学理念。继之,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建于1876年)仿效洪堡的教育思想,成为美国第一所具有重要历史影响的研究型大学。哈佛、耶鲁等传统大学也纷纷进行改革,成为美国最早的一批研究型大学。校园不再是中世纪的经院,不再是与世隔离的“象牙塔”。此后出现的德国科技进步和美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都与其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机制密切相关。现代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显而易见,不证自明。

无论是教学型大学,还是研究型大学,教学都是其最基本的职能、最核心的任务。教学与科研不应是一对相互对立的矛盾,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涉及到能否真正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摒弃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作为统领一切工作的思想指针。

大学理念和办学目的决定着能够培养出哪类人的问题,是教育方针的体现,而且始终从根本上决定着教育质量观的内涵。因此,大学定位和办学目的应当多样化,这样才能适应和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另外,每一所高校都有独特的办学历史、办学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各自应结合自身现有的条件来确定学校的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不能盲目跟风,急功近利。

笔者认为,多样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应当允许一些一流大学保留精英教育的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类院校则应针对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对于大多数教学型院校来说,本科教学不应片面地围绕“就业指挥棒”转,使大学降格为职业技能培训的场所。培养方案不能盲目地把基础学科和人文思想理论类课程砍掉。企业当下的用人标准不应成为学校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指南针。

总之,在进行学校定位时,既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又要具备广阔的、现代的、国际化的视野。要对教师的、学生的、社会的需求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正确定位,才能制定出一整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规划。

四、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教育质量标准和教育评价体系的基本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学价值观的基础要素。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才的能力、素质和发展方向等根本特征。因此,它决定着教育质量标准和教育评价体系的基本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要素。从操作层面上看,教育质量标准和教育评价系统的基本构建主要应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各要素为研究对象。因此,笔者认为教育质量标准和教育评价系统应当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1.学科专业建设。这是一个前期子系统。学科专业是教学的基地、科研的土壤、创新的摇篮。高校应重点扶持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重点学科专业,以便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应当指出,现有的学科建设与评价思想、标准、措施基本上都是针对已有的学科专业,不利于交叉学科的产生,而社会进步离不开交叉学科的涌现,优秀科学成果也往往产生于交叉学科。因此,我们需要及时改进评价理念和措施。

2.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随着学分制的引入和试行,很多高校都进行了培养计划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调整。然而,对于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评价、认证工作,有些高校没有经过广泛的调研和评议。因此,这方面的工作,尤其是评价的力度和广度今后亟待加强。

3.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应当与教学监控相结合,注意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纠偏,对新教师和不合格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职业培训;考试制度、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要进行测评;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也要加强管理;不同学期、年度的结论性评价也应当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找出差距,总结经验。

4.学生工作。学生的政治思想、心理咨询,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工作,都是大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个子系统的建立,可以增强学生工作的计划性和有效性,其评价过程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5.学生发展。过程管理方面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风、考风,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方面的指标,旨在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重视过程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入学后的变化和进步;目标管理方面包括生源、学业成绩和就业状况等,是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就业水准的评价不能只看就业率,还要看就业层次和持续发展,以及自主创业方面的情况。学生发展与评价要与学籍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6.教师发展。及时了解教师在备课、知识更新、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进展情况,可采取教师档案袋信息化的做法,把教学管理、师资管理、科研管理结合起来,对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和支撑。再者,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也非常重要,因为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科建设、教学质量、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的水平。学科队伍不仅需要大师,更需要团队,因此要在动态发展过程中组建“大师加团队”的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

7.教学与科研管理。首先,目前很多高校都面临着实施“二级管理”的改革。其次,调整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考核办法并实施考核与评价,也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因此,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彼此的沟通与协作。

8.教学保障。我国目前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指标上对办学硬件设施进行了量化,这是保证教学质量工程实施的基本前提。但是,对于“软实力”的提升和评价,就很难进行指标性的量化。因此,教育质量管理要从大学校长做起,全体师生参与,带着“问题意识”充分进行调研、交流和讨论,形成一个动态的、全面的评价系统。

五、从教学质量评价到教育质量管理的范式转换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于保障和提升大学教育质量,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手段。然而,传统的教学监控与评价尽管能够提供一个“镜像式”的教学情况汇报,但它本身并不能构建一个明确的质量标准,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提升教育质量的问题。因此,只有监控与评价是远远不够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质量观应当超越过去的教学评估与评价的单一功能。笔者认为,大学教育质量标准的制订一定要回到源头,即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的、培养目标和发展规划为基点而进行构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从教学质量评价到教育质量管理的范式转换,并且两个范式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北京工商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就是以学校发展规划为依据的。有了这个教育质量标准,我们就能以此来构建和调整教育质量评价系统的各项指标,使之为实现学校的教育发展规划目标、切实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支撑和保障。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构建全方位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学校最高层级的领导部门牵头,形成一个“自顶向下”的组织架构。而且这种架构必须打破“行政化”的部门屏障,不能仅靠教学监控与评价部门来完成这项工作。特别是在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完善校院“二级管理”的管理体系时,必须协调所有部门的关系,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认证,真正做到统筹兼顾。

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发展哲学的创新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外先进思想的总结和超越。我们知道,环境学理论的发展阐明了多方因素对环境的综合影响;博弈论更说明了在一个综合的系统中,多方因素相互协调的意义;中国哲学和中医理论也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演进过程,特别是强调了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错影响。然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前人的每一种理论和思潮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其时代局限性。因此,我们不能固执地去向前人要“真理”,而应当认真、自觉地学习和领会科学发展观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思想指导意义。

创新与落实教育质量观的前提是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真谛。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有足够的投入、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和适合一流大学建设的制度措施,而且还要有与时俱进的大学教育质量观和能够切实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管理方法。因此,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构建一种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通过“统筹兼顾”的方法来进行实践,并以此来指导和落实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进一步深化。■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 雯]

猜你喜欢
质量观办学科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点击科学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基础教育质量观“三问”
科学大爆炸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机会公平问题的思考
科学拔牙
“以学习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及其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