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黎
他是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北京市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他创办了中国社会语言学会并担任会长,创办了《中国社会语言学》杂志并任主编……
在学术研究上,他坚持完美主义;在人才培养上,他坚持循循善诱;在田野调查中,他坚持寻找“快乐”……他就是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曹志耘教授,他主编的《汉语方言地图集》是世界上第一部在统一实地调查基础上编写的全面反映20世纪汉语方言基本面貌的原创性语言特征的书。
汉语方言:抢救与保存迫在眉睫
“在当今现代化、全球化浪潮的凶猛席卷下,绝大多数弱势语言和方言正处于急速衰亡之中,与此相关,众多弱势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灭绝的危险。如果有更多的人意识到语言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如果有更多的人来参与建设‘和而不同的语言文化生态,我相信,我们会有所作为!”曹志耘教授激动地说。保持我国语言文化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其意义是重大的,为此他不懈地努力着。
30年来,曹志耘风雨兼程,全身心地奉献给他至爱的学术事业——汉语方言学研究。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海峡两岸、青藏高原,实地调查的方言点不下百个,撰写了大量调查报告和论著。他还开设“走过田野方言文化网”,希望通过网络能让大家有所触动、有所行动。他编撰《汉语方言地图集》,抢救和保存了汉语方言。他介绍说,汉语方言历史悠久,丰富复杂,其差异性远远超出欧洲许多语言之间的差异,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方言资料和语言文化资源,是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但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汉语方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小方言和特殊的方言现象正在急剧萎缩和消亡。全面科学地描写展示我国汉语方言的传统面貌,及时抢救记录和保存汉语方言资料,保护民族语言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正是怀着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曹志耘教授带领他的团队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汉语方言地图集》的编撰工作中,尽管这一课题在调查、编写上都具有相当大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他的心中,语言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去抢救和保存汉语方言,这也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所在。
田野调查:在辛苦与枯燥中发现快乐
“田野调查是方言研究的基本功,也是最重要的方法。田野调查工作是辛苦的,也是枯燥的,但也有其特有的乐趣。当你爱上这项工作以后,你爱的就不仅仅是它的乐趣,也包括它的辛苦和枯燥。”曹志耘教授说,“我会带每一届研究生出去进行田野调查,让他们深入当地,接触当地人,体验当地文化,学习如何开展实地调查,如何与老百姓沟通,如何获得第一手资料,这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通过这种方法,他的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中国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进行田野调查需要克服种种艰苦的生活条件。2008年,曹教授带领他的学生到湖南通道调查侗语和四里话。车一进入湖南境内,他们马上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整条公路彻底被扒掉,而新的路基还没来得及铺,路面本来就坑洼起伏,如今已完全成了泥浆,载着他们的汽车就在这泥浆里蠕动。“感觉像在坐轿,也像在坐船,有时车轮陷入泥坑,干脆就在原地打转。到县城还有40多公里,我们几乎绝望了。经过7个小时,我们终于到了。”曹教授回忆起那些令他难忘的经历。
还有一次,曹教授和他的学生前往湖南怀化溆浦县北部与沅陵县交界的山区大渭溪开展田野调查。他们住在当地唯一一家旅馆“山乡旅店”里。房间在三楼,木地板一踩上去便吱嘎作响,整个房间都晃动起来。房间里除了两张木板床和一张桌子外,再没别的东西。一只昏黄的灯泡大概只有15瓦,几乎什么都看不清。“我自己买来一只100瓦的灯泡换上,但也因此看到了床上大小不一、各种各样的虫子。真的很难想象我的学生是怎么度过这个山乡之夜的。后来结账时才知道这家旅馆的住宿费是每人5元,可见连15瓦的灯泡也已经是奢侈的了。”谈起这些故事,曹教授忍不住笑起来。
事实上,对于田野调查来说,生活条件的恶劣并不是最大的困难,找不到合适的发音人以及当地人的不理解、不配合才让人头疼。“在大渭溪调查乡话时,因为当地讲乡话的人太少,我们无法找到一位有一定文化的老年人,所以只好调查一位年轻人,而调查的资料就无法用于地图集了。”同时,由于有些当地人并不了解曹教授所从事的方言研究工作,往往带着怀疑的眼光看他们,他们也会被拒绝,甚至吃闭门羹。“有一次,我们的一位教师找到了合适的发音人,但这名发音人怀疑他有不正当的动机,拒绝配合。这位教师就坐在他家门口一直等,后来这个发音人的儿子以报警的方式逼走了这位教师。”这些看似趣闻的经历,对曹教授来说却是抹不去的记忆。
虽然田野调查辛苦、枯燥,有时还要面对他人的误解,但曹志耘教授无怨无悔地走在田野上,他在田野中找寻文明的足迹,在枯燥中发现无穷的快乐。“我和我的学生都对田野调查很‘上瘾,一段时间不出去做研究就觉得浑身不舒服,因为每一次田野调查都能感受到原生态的本真魅力。”
《汉语方言地图集》:七年风雨铸就经典巨著
作为《汉语方言地图集》的主编,曹志耘教授介绍,“汉语方言地图集”课题于2001年启动,参加人员来自国内外34所高校和研究单位共有57人,调查地点共有930个,遍及全国(包括港澳台)各地。除了省会级城市和方言区代表点城市以外,其余地点均调查乡下方言,东南部地区达到1县1点。发音人基本上是1931年~1945年之间出生的男性。调查条目使用课题组专门编写的《汉语方言地图集调查手册》,该手册包括单字425个,词汇14类470条,语法65类110条,共计1,005个条目。设立调查条目的主要原则是:一要反映重要的地域差异,二要反映重要的历史演变。
所有调查点一律赴当地进行调查,在传统的书面记录之外,还采用数字录音方式录制全部调查项目的有声资料。调查材料经录入、校对后,建成集合930个调查点的“汉语方言地图集数据库”,利用NFGIS的全国地图数据和ArcView9.1,建立“汉语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在该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方言地图的绘制工作。根据调查的结果,从全部调查条目中归纳出最具价值的510个地图条目,绘制成510幅方言特征分布地图,分为语音、词汇、语法3卷。
2008年3月5日,曹志耘教授将《汉语方言地图集》所有内容的改定稿交给商务印书馆,至此,《汉语方言地图集》的整个编写、排印、校对的工作全部结束。
2009年1月12日,《汉语方言地图集》出版新闻发布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历时7年,《汉语方言地图集》终于正式完成,语言学界为之振奋。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沈家煊表示,《汉语方言地图集》的出版填补了汉语方言研究的空白,对中国语言资源的保存和梳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侯精一、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会长熊正辉、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黄行等专家学者也高度评价了《汉语方言地图集》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他们认为《汉语方言地图集》不仅较为全面、科学地描写和展示了汉语方言中重要语言现象的共时差异和地理分布状况,而且为汉语语言学、地理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国地域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份极为重要的基础资料,对于汉语语言教学、汉语方言信息处理以及语言侦破等方面也具有直接的作用,此外还可以有力地推动地理语言学这一学科在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尘埃落定,一切都过去了。但7年来2,500多个日日夜夜的拼搏、激动和煎熬,这不是可以轻易忘却的。对我而言,《汉语方言地图集》并非印在纸上,而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生命里。”曹志耘教授深情地说。
人才培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几十年来,曹志耘教授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汉语方言研究,并深深扎根于这一领域进行学术研究。
对于热爱语言学的学生,曹志耘关怀备至、百般提携。王莉宁是他的博士研究生,当年她报考曹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时给他写了一封信。作为一名地处边远地区的普通学生,王莉宁并没有期待方言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曹教授能给她回信。但令她没想到的是曹教授很快回信了,回答了她的问题,并鼓励她报考。后来,王莉宁克服了种种困难,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提及这段经历,王莉宁几度哽咽:“我很感激曹老师!”
曹志耘教授还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研究作风默默地感染着他的学生,让他们学会如何做学术研究。他的学生对记者说:“曹老师总是身先士卒,如果我们工作12个小时,他就会工作14个小时。他的这种精神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心服口服,这也是吸引我们加入到他的科研团队的原因。他总是为我们作出最好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感染我们。”
2006 年,曹志耘教授带领王莉宁、夏俐萍、郄远春3名学生到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的泸定县调查泸定话,这是王莉宁第一次正式跟随老师进行汉语方言的田野调查。虽然调查难度不算大,调查时间也不长,但在观察、思考并体会曹老师的调查方法与工作态度的过程中,王莉宁亲眼见识了曹教授的治学严谨:“刚开始记音时,我们没有刻意地去厘清规律,听到什么记什么,但还没完成一半,便感觉特别混乱,往往一个字前后几次的发音都不相同。曹老师决定停下核对,一边追问,一边拿笔、涂改液不停地记录、修改,并且给我们解释、分析……终于我们逐渐摸着了门道,我也初次体会到语言调查研究带来的兴奋和快乐。在研究的过程中,曹老师还一再嘱咐我们‘离开的时候决不能有任何疑问。”
对于学术研究,曹志耘教授十分注重细节,任何瑕疵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曹老师做学问非常严谨,要求更是严格苛刻。”黄晓东如是说。王莉宁更是深有感触:“回答曹老师的问题决不能用‘可能、‘也许,必须是肯定的回答。我刚来学校的时候,对方言研究还没有正确的认识,总觉得应该做些大学问或者深刻的理论。但曹老师让我做《汉语方言地图集调查手册》的整理和校对工作,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就有些浮躁,不愿意做下去。曹老师的一席话令我明白了应该怎样进行学术研究,他说,‘做学问不是做什么如烟似雾的东西,而是应该把你眼前的事做好。”
曹志耘教授的同事、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黄晓东说:“曹老师做学问非常严谨,做人则严肃而不失幽默。”王莉宁说:“曹老师的语言和别的老师不一样,他的语言带有色彩,鲜活而生动。当曹老师遇到他感兴趣的语言文化现象时,他整个人就会神采飞扬,讲话滔滔不绝。他外表看起来是冰山,但内心有丰富的火山资源,随时可以喷发。”
无庸置疑,历经7年风雨铸就的《汉语方言地图集》在曹志耘教授的人生旅途上画上了亮丽的一笔。“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今曹志耘教授正带领他的团队在汉语方言的抢救与保存这一领域攻艰克难,并为壮大北京语言大学的语言学研究力量,促进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而不懈努力着。■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宣传部)
[责任编辑:常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