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蓉
摘要:英语中,大多数情态助动词是多义的,能够实现多种言语功能。历年来,很多语言学家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情态助动词的意义。以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的原型范畴理论为基础,并借助于意象图式中的作用力图式可以解释情态助动词的多义性。一个情态助动词的不同意义之间不是割裂的,它们形成一个原型范畴,同时,此原型范畴下的基本等级范畴和各子范畴也是符合原型范畴理论的意义范畴。
关键词:情态助动词;原型范畴理论;英语;动词多义性
中图分类号:F3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207-03
一、前言
在英语中,情态助动词被认为是情态意义的主要载体,在各种文体及口语中使用频率极高。情态助动词所表示的意义与人的情感和意念有着密切联系,所以,情态助动词意义具有模糊性和兼容性,很难把握清楚。人的情感的多样性决定了情态助动词意义的多样性,在语言学界,对于情态意义种类的划分从来就没有一致过,语言学家们从不同观点出发,用各自的方法来切分情态意义,同时冠以各种名称。
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并借助于意象图式中的作用力图式来分析英语中同一情态助动词的各种不同意义之间的关系。
二、原型范畴理论概述
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是一个用途很广的术语。狭义上讲,范畴是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人通过语言给事物、现象归类、命名,这种过程叫做范畴化。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是在批判“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亚里士多德2000多年前提出的经典范畴理论仅是基于先验的猜想,而不是经验研究的结果。经典范畴理论认为,同一个范畴内各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特征,范畴内所有成员地位相等,范畴的边界是清晰的。
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通过对游戏game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指出了经典范畴理论的缺陷。此后Berlin & Kay(1969)、Rosch & Mervis(1976)通过颜色感知、范畴归类等心理语言学实验提出和完善了原型范畴的概念。
认知语言学家目前对“原型”主要有三种解释:(1)范畴内典型代表;(2)范畴核心概念的概括性图式的表征;(3)原型是范畴中的典型事例,图式是一种抽象的特性。
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观点有:(1)范畴不能以一套充分而且必要的特征来界定,它是建立在“相似性网络”和“属性”(attribute)之上的。属性不同于经典范畴理论所说的特征(feature),它是事物特征在人们心理中的体现,是认知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属性具有主观性、多值性和差异性。(2)范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模糊的。(3)范畴内所有成员地位是不相等的,之间有隶属程度的差异,但是具有家族相似性。(4)范畴呈放射状结构,原型处于范畴的核心位置,它强调完整性和综合性。需要注意的是一个范畴内可能不止一个原型,但是这些原型通过家族相似性相互连接。
另外,正是因为范畴的成员有中心与边缘之分、范畴的特征有重要与非重要之别,于是,便有范畴的等级划分。基本等级范畴是典型的原型范畴,体现为具有最大的家属相似性,基本范畴具有明显的原型成员。基本等级范畴具有经验感觉上的完整性、心理认识上的易辨性、地位等级上的优先性、行为反应上的一致性、语言交际上的常用性、相关线索的有效性、知识和思维的组织性。可见,基本范畴层次是人们认识事物、理解世界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出发点,是进行范畴化最有力的工具。除了基本范畴外,范畴等级还有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
经过众多学者的发展和完善,原型范畴理论已经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被广泛运用于分析语言各层次的问题,并取得了成功。下面我们就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来证明情态助动词的意义范畴是符合原型范畴理论的。
三、英语情态助动词意义的认知范畴分析
1.什么是情态助动词意义
从语义的角度看,情态助动词往往专门用来表达某些言语行为,例如,提出劝告、建议等。英语中大多数情态助动词是多义的,也就是说,大多数情态助动词可以表达多种言语行为,如must既可以表示命令,还可以表示建议、推测等其他言语行为。传统的研究方法习惯于把同一情态助动词的不同意义割裂开来研究,这样就抹杀了各意义之间的深层联系,不利于情态助动词的研究和教学。
另外,我们通常区分情态动词的“义务的”用法(deontic use)和“认识的”用法(epistemic use),前者主要关于允许、义务和禁止,后者是关于知识和信仰,包括可能性和确定性的情态动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前者属于社会物质域意义,后者属于逻辑认知域意义,也就是说,情态助动词的这两方面的意义是属于不同的认知域的。
2.作用力图式
Talmy最早用“力量—动态意象图式(the Image Schema of Force Dynamics)”来解释情态助动词意义,后来Sweetster、Saeed也运用作用力图式分析了情态助动词意义,Langacker也提出用“力”的概念来分析情态助动词的意义,还有很多其他语言学家用别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情态助动词的意义。不过,他们较多地分析了用何种模式去理解情态助动词的情态意义,而未注重解释同一情态助动词不同意义之间的联系。大多数语言学家都主张用作用力图式来理解情态助动词意义。所以,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作用力图式的相关内容。
意象图式是人类在对事物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构建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的经验和对事物的理解中形成的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人类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意象图式通过转喻、换喻机制的擴展和转换,就可形成更多的范畴和概念。认知语言学家总结出多种意象图式,如部分—整体图式、中心—边缘图式,等等。本文中只涉及作用力图式,所以下面只简单介绍此图式。
作用力图式是Talmy根据力学原理提出的一种建构语言概念系统的基本意象图式。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由于相互的机械作用,即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如由静态到动态,或处于平衡状态。语言是客观世界的一面镜子,所以语言结构也应该包含一种力学结构,譬如,当静态结构与动态词汇相互作用时,静态结构蕴涵一种动态结构。概念结构在映射中也显示出相同的原理。作用力图式可以分为三种:
(1)推动力图式(Schema of Compulsion):外力作用在物体上时,物体会沿着外力的方向移动;
(2)阻碍物图式(Schema of Blockage):如果外力碰到障碍,外力会有不同的反应,或反弹变向,或推动障碍物继续前行或绕过障碍物;
(3)障碍移除图式(Schema of Removal of Restraint):障碍物被(另外因素)移除后,作用力得以继续沿原方向前行。
3.情态助动词must意义分析
本文以情态助动词must为例,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借助于意象图式中的作用力图式(Force schemas)理论来分析其不同意义之间的联系。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2004)中,对must作为情态助动词的意义解释有:(1)used to say that something is necessary or very important ( sometimes involving a rule or law ) (表示必要或很重要)必须。(2)used to say that something is likely or logical (表示很可能或符合逻辑)一定。(3)used to recommend that somebody does something because you think it is a good idea (提出建议)应该,得。结合言语行为理论分析,情态助动词must可实现以下几种主要言语行为:“命令(Order)”行为、“推测(Assumption)”行为、“较强硬的建议(Advice)”行为。需要指出的是,有时要依赖于语境才能对must的意义做出准确的判断,本文不涉及具体语境,只对其意义做出简单的规定。另外,对照情态意义的“义务的”和“认识的”定义,must的“命令”意义属于义务的用法,“推测”意义属于认识的用法,至于“较强硬的建议”意义介于两者之间,有语言学家称之为“动力情态中性类”。
根据认知语言学对“原型”的解释,情态助动词must的原型意义应该是上面的第一层意义“命令”。这一意义是人们首先认知的原型义项,处于整个意义范畴的中心位置。也就是说,如果让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用must造句的话,大多数人所造句中的must意义会是“命令”。
确定了原型意义,我们以此为出发点,借助于以上的作用力图式来分析下面的句子:
(1)You must do it right now. (The teacher said to a student.)
你必须立刻做。(老师对学生说)
(2)He must have been home last night.
他昨天晚上一定在家。
(3)You simply must read this book.
这本书你可一定要看一看。
以上三句话中的must所实现的言语行为分别为:命令、推测和建议。对于第一句话我们可以用“推动力图式”来解释。推动力——老师对学生的权威,迫使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句(2)也可以用推动力图式来解释,不过此时的推动力是说话者所掌握的“他昨天晚上在家”的证据(evidence),这些证据迫使说话者做出这样的他认为是绝对正确的判断。句(3)中must的情态意义介于句(1)和句(2)之间,我们也可以运用推动力图式来理解,此时的推动力可能是来自于“这本书太好了”这一客观事实(相当于上面所说的evidence),也可能来自于说话者的权威(如老师给学生推荐要看的书),更有可能的是来自于以上两种推动力之和。不过,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推动力力量没有以上两句话所体现出来的推动力量大,还有,这里并不关心听话者是否去执行这种行为。
从以上分析可见,对must的不同情态意义都可以用同样的意象图式来理解。也就是说,我们本来用“作用力图式”来理解社会物质域,后来经过隐喻、转喻机制的作用来理解逻辑认知域。很显然,认识情态义和义务情态义之间必然有联系,认识情态义是在隐喻、转喻机制作用下由义务情态义映射而来的。处于中间状态的情态意义的存在更加说明了认识情态义和义务情态义之间不是割裂的,他们是属于同一个意义范畴的。也就是说,情态助动词must的各个不同意义之间存在家族相似性,它们形成一个符合原型范畴理论的范畴。
实际上,作为基本等级范畴的义项“命令”意义范畴和其他两个子范畴义项也是符合原型范畴理论的意义范畴。下面以义项“命令”范畴为例来进一步说明此问题。
请先看例句(4):
(4)You must do as you are told, or you get fired.
你必须按照吩咐去做,否则就要被解雇的。
很显然,这里must的意义是原型义项“命令”。结合此例,我们可以看出义项“命令”的主要典型意义成分包括:(1)说话者发出命令;(2)接受命令者是第二人称;(3)说话者命令做某事;(4)接受命令者是人,等等。如果某一语境中的must能够包括所有上述意义成分,那么,此时must的意义就是义项“命令”这一基本等级范畴的原型。如果某一语境中表示“命令”意义的must不能包括上述所有意义成分,那么,此义项就是在原型义项基础上产生的非原型义项,例如:
(5)We must not forget to buy the cups.
我们不能忘记买茶杯。
(6)Candidates must answer all questions.
候选人必须回答所有的问题。
(7)The meat must be reserved in the refrigerator.
肉必須储存在冰箱中。
此处假设以上各句中must的基本意义都是“命令”,不再提供具体的语境说明。句(5)中must显然没有完全符合以上所说的意义成分(2),句(6)的意义成分更加模糊,句(7)中所包含的意义成分更少。虽然以上4句话的must都是“命令”意义,但是所包含的意义成分不一样,从句(4)到句(7)命令的语气越来越弱。我们来看句(7),尽管提出来的事情必须完成,但是与其说是说话者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倒不如说是用比较强硬的口吻提出一个建议,即告诉听话者在特定的情况下该做什么。这实际上就是must的另一个义项“较强硬的advice建议”。这正好说明“命令”这一基本层次范畴与must意义范畴的子范畴义项“建议”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它们通过家族相似性相联系。刚好又一次印证了原型范畴理论的正确性,即范畴内成员地位的不平等性和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
我们还可以运用其他类型的作用力图式来理解其他情态助动词意义,例如,用“作用力图式”来理解may在句(8)中的情态意义。
(8)You may go.
你可以走了。
这里,听话者不受任何事情、任何人阻碍,不受任何权威限制,可以实施“走”这一行为,这正好可以用“障碍移除图式”来理解。
四、结语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将原型范畴理论引入英语情态动词多义性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优势。我们清楚地看到,同一个情态助动词不同情态义之间并不是割裂的,它们存在家族相似性,形成一个原型范畴。同时,其下属范畴的基本层次范畴和各子范畴也是原型范畴,各范畴之间通过家族相似性相连。这一发现必然会促进情态助动词的研究、学习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