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父亲 教后人

2009-07-02 08:35罗凤清
档案天地 2009年4期

罗凤清

感谢贵刊开辟《人生骆站》一栏,使我能讲讲给父亲写书的故事。

建国初期,父亲罗发龙就是河北省的工业劳动模范。他生于1896年,祖籍安徽省肥东县城山乡下罗村。父亲早年丧父,8岁给地主家放牛,13岁外出在一家小木作坊学徒,18岁进上海面粉厂工作,父亲聪明能干,勤奋钻研,进厂工作后成了骨干,东家先后派他到南京、郑州、济南和保定等地建面粉厂,处处吃苦受累受剥削,受尽旧社会的穷苦。1923年“二·七”京汉铁路大罢工,他和工友上街游行,他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军阀开枪打伤了他的左下腿。

1930年,父亲和母亲结婚后第二年来到保定。当时,日本侵占,战乱不止,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又来了,父亲所在的乾义面粉公司,霸头横行,父亲受气受苛扣。但为保住饭碗,也只能低声下气。那段时间,父亲常常愁眉苦脸,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

1948年11月保定解放后,为了支援前线、供给后方和北京都需要面粉厂,朱德总司令亲自来厂视察,经党中央批准,公家花了大约一百两黄金买下了这个面粉厂,成为长江以北解放军的大面粉厂之一。由于父亲专业技术高超,人称“面神”,面厂归公后,他积极协助军代表重新建厂,期间还入了党,并吸收为工厂领导成员。从1949年到1966年连年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1961年评为保定市特等劳动模范。“文革”受冲击,平反后他年事已高,领导需要他的高超技术,该他休息他未休息,按特殊贡献又干了12年,直到76岁才离开工作岗位。1980年河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给他编号为1533的“劳动模范荣誉纪念证书”。

父亲非常珍惜党和人民给他的荣誉,把一张张奖状、一个个证书,看的比金钱财宝还重要,单独放在一个小箱子里,成为传家宝。那年他81岁了,市里约他参加一个财贸战线上的先进表彰会,家里人不让他去,他一定要去,母亲只好陪他去。他老人家于1988年1月28日在保定病逝,享年92岁。

我们兄弟姐妹七个,我是大女儿,现在我们也都老了,儿女们共同想念的就是父亲的一生。他品格高尚,又有一技之长,他不仅抚养我们长大成人,还教育引导我们走上了革命工作的道路。在我们下一辈的子女中,很多对幸福的概念没有清晰的认识,他(她)们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下长大,往往知福不知苦。每逢教育孩子,总给他们讲我父亲的故事,他们都对自己的上辈很敬佩,都愿意听自己上辈的指教,讲后很有效果。也是出于我对父亲的亲情,觉得他一生很不容易,值得永远纪念。他的坟墓又远在安徽,不便常去扫墓。见到别人走后留书留字作纪念,2005年我下决心也给父亲出一本书,留给后代子孙。自己每当想念我父亲的时候,就拿出书来看看。决心下了,那年我已74岁,本来不能写,怎么办?就让儿子、儿媳、女儿齐下手。由我回忆父亲的往事,回忆父亲的遗言,我来想、我来说、我草拟,他们打印、设计、制像,印出了一本薄书,绿色封面,书名《父亲罗发龙》,书中有照片,有“劳动一生光荣一生”、“在苦水中奋力挣扎”、“人必须有一技之长”等15个题目,在这些题目下面,有详细的事迹介绍,更有父亲的嘱托。小书印出后,分发给60多个子孙后代和亲朋好友。我把这本小书当作传家宝,好像给父亲扫了一次墓、立了一座碑。自己拿着这本小书,翻来覆去地看,好像安慰了父亲的灵魂。

想不到别人看了也受感动。我收到一些人的读后感,一位牛同志著文说:“罗老没有给后代留下多少物质财富,却留下了一笔极为重要的精神财富。他的浩然正气和传统美德,不是罗家一家的,属于全省和全国人民的。”七十多岁的金同志读后诗兴大发,写了藏头诗二首,以表达追念先贤景仰钦敬之意。另诗中还说我父亲是“头顶起千斤担,兵需民食一手擎。”原面粉厂的老工人张师傅来信说:“大姐,罗叔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可亲可敬的共产党人,一辈子做好事”。省总工会马同志说:“我认真读了一遍,真实感人。当今有一些年轻人缺乏老一辈艰苦奋斗的朴实作风”。

这本书带来的影响尤其体现在了青年人身上。邻居葛老太对我说:“凤清,你忆父亲的书,给我上大学的外甥看了,他思想受到震动,心不浮了,工作踏实了”。在街上遇到报社的老陈师傅,他早年也是先进工作者,亲切的拉着我的手说:“书我看了,全是真事儿。当年,我和你父亲同在北戴河一块疗养,罗师傅平易近人,大家都爱听他讲话。你这书多印一些,让年轻人看看有益”。

从家庭内部来说,这本书我的四个子女都认真读过,他们均表态不忘老人嘱托,认真对待和处理好各自的工作和事情。我的两个孙子、两个外甥女,他们是大学生、中学生,原以为电影上演的好人好事儿不一定是真事儿,这下知道自己的姥太爷就是劳动模范、大好人,要记住姥太爷说的话,一定要刻苦学知识,长才干,以姥太爷做榜样。现在他们个个学习优秀。

人们读后说好,不是我们写得好、印得好,原因是他们相信书中句句都是真人真事,其中的一些故事,不用写,光用嘴说也感人;我也想到,普通人的事最容易感人。父亲罗发龙不是大官大名人,虽当过劳动模范,也早被遗忘了。不知名的平凡人,一有不平凡的故事,更新颖更招人接受。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涌现出很多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即使不是劳动模范,只是普通百姓,辛勤为社会为家庭献身的人和事也很多,有的去世了,有的现在还活着,感人的故事都是活教材;最主要的是后代子孙有骨肉情、亲朋好友感情深,读起亲人的事迹来刻骨铭心。特别是父母的事、祖上的事,最能感染后代子孙。父母亲的一句话,常常记一辈子。

在内心充满对父亲思念的时刻,我衷心地感谢《人生驿站》栏目,感谢这个可供悼念父母、纪念先贤,宣泄亲友情感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又能有机会把我怀念老父亲罗发龙的感情尽情地倾诉一番,相信九泉之下的父亲也定能听到我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