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帅 等
凯里市面积1306平方公里,总人口近50万,辖8镇2乡5个街道办事处,201个行政村。长期以来,在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只重视抓村“两委”建设,然而多数村“两委”人手少、事务多,难以顾及村民组的事情,特别是我市大部分行政村地处偏远山区,村民多以自然寨聚居,居住比较分散,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村“两委”要抓好全村的工作,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向“组”级延伸显得尤为重要。2006年,凯里市将龙场镇平寨村石龙寨组作为工作试点,经过两年多来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石龙寨“组管委”——
新农村建设探索
石龙寨是龙场镇平寨村的一个村民组,位于凯施公路旁。全寨共有60户262人,全部是西家,有党员13人,耕地面积370亩。2006年“五一”节前,州、市主要领导到石龙寨调研后,决定建立组管委试点,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尝试。
2006年6月,石龙寨召开村民大会,选举产生了村民组管理委员会,设组长、副组长各一名,成员6名,石龙寨组管委正式成立,实现了从“村官治理”向“组民自治”的转变,全新的农村组级管理模式由此产生。同年7月18日,《石龙寨组管委管理办法》正式出台,《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村民组管理委员会是在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领导下的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组管委在党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组管委下设公共事业发展小组、综治维稳小组、计生与妇女小组、科技文化活动小组、环境卫生小组、农业生产发展小组、旅游发展小组和远程教育小组。组管委成员分别担任各小组的组长。组管委和下属的小组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组管委”模式:
让村民自己作主
一是通过“组管委”模式,石龙寨实现由“村官治理”向“组民自治”转变的全新农村组级管理。
“组管委”成立后,将原来1人担当的组长工作分别由现在的22个同志来分担,加强了组级工作力量,做到事事有人抓、有人管,解决了有人办事、按章理事的问题,改变了过去有事无人管、村民组长轮流坐庄或抓阄当组长的局面。例如,环境卫生小组每天安排村民轮流打扫村寨的公共卫生,再也见不到乱堆乱放、污水横流的现象,整个寨子干净整洁。
“组管委”每星期召开一次组民大会,反馈上周工作情况、商议全组下周处理事宜和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农业适用技术知识等,集体讨论组里重大事务。例如,2007年1月,根据农技专家的建议,石龙寨要栽种50亩优质核桃,但村民曾有栽种果树不挂果的教训,担心栽种的核桃见不到效益,许多村民都持反对意见。对此,“组管委”没有粗暴否定,而是再一次把此事交给全组村民讨论。讨论后,虽然有顾虑的村民少了,但仍达不到栽种面积要求,“组管委”成员商议后一致认为:事关村民切身利益,要让村民自己作主。于是,“组管委”又组织召开了第三次村民大会,通过再次讨论,大家的积极性高涨,村民踊跃报名,登记栽种面积达61亩。栽种完毕后,经专家验收成活率达95%以上。又如,“组管委”通过征求组民的意见后,成立了龙场镇第一个组级教育基金,“组管委”成员带头集资,每户每年集资20元以上,用于解决面临辍学学子的经济困难。
“组管委”的成员都代表着全体组民的利益,坚持“监督从我做起,吃亏从我做起”的原则,勇于接受群众的监督,及时调整和细化组务公开内容,及时公开农户最关注的农村社会热点问题,接受群众监督,得到群众的好评。
二是“组管委”模式激发了村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人翁精神,有利于村民自我管理、互相帮助、共同富裕。2007年7月,市委组织部帮助石龙寨建起了远程教育信息站,将石龙寨列为我市“一户一技能”学用转化示范村寨。“组管委”还根据群众所需和石龙寨的发展规划,对农户进行定期培训,开展党员“一户一技能”帮扶活动,要求党员在抓好自家致富的同时,还必须承担对其他贫困户的帮扶工作,帮助其他贫困户提高种养殖的技术,带动村民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在帮扶活动中,有8名党员与9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如党员罗有义帮扶罗瑞文、文应华两户贫困户,指导其开展辣椒种植等,使这两户2007年平均收入增加1100元。又如,党员罗瑞富帮扶罗有坤两兄弟,使其2007年收入增加2000元。通过开展党员“一户一技能”帮扶活动,有6户贫困户通过帮扶学到了种养殖技术,摘掉了贫困帽子。通过党员的带动,激发了其他农户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有34户种养殖能手成为了“一户一技能”示范户。如今,全组60户均掌握了一门以上种养殖技术。2008年,仅林下养鸡项目,出栏20000余只,纯收入达18万元,15户养鸡户每户净收入10000元以上。
三是“组管委”模式有利于帮助村民增加收入和发展集体经济。在“组管委”的统一领导和带动下,利用远程教育信息站促进石龙寨广大村民学文化、学技术,围绕旅游业、特色农业做文章,种植经果林150余亩,其中核桃61亩、科技杨梅10亩、艳红桃20亩、杏子15亩、葡萄10亩、黑树莓5亩,烤烟88亩、生姜65亩、辣椒105亩和常年蔬菜50亩,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建立了林下养殖茶花土鸡基地,现有养鸡户12户,年出栏近20000只。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2008年,全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89元,比2007年2759元增长了47%,比2006年2190元增长78%,高于全市农民人均年增长水平。
四是“组管委”模式还有利于团结村民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组管委”的统一领导和带动下,全体村民投工投劳积极建设家园,使石龙寨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建成了独具浓郁西家民族风格的寨门,完成了进寨水泥公路改造、庭院的硬化绿化美化、“三小暨烟水”配套工程、旅游观光道路、荷花池、芦笙堂及其消防通道等工程的建设,全寨60户人家都建成了集改厕、改灶、改圈为一体的沼气工程,都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完成了广播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农户都可以收听收看有线广播电视。
石龙寨“组管委”模式探索试验引起了黔东南日报、贵州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还得到了州委、省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重视。2007年12月中旬,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树森亲临石龙寨进行调研,对“组管委”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8年1月12日,黔东南州委、州政府专门在石龙寨召开全州村民自治管理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凯里市石龙寨“组管委”试点经验。2008年4月29日,全省农村改革试验试点工作会议确定把凯里市石龙寨“组管委”模式作为全省11个农村改革试验试点课题之一。石龙寨还被命名为贵州省农村党员短期培训实践基地。2009年,凯里市加大投入,将石龙寨组与麻塘组进行连片开发,改善基础设施,打造西家风情和革家风情旅游景区。
石龙寨“组管委”
试验的几点启示
石龙寨实行“组管委”的试验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向组延伸,有效地解决了过去村民小组无人管事的问题。“组管委”自治模式,改变了过去村治方式,从“村官治理”向“组民自治”转变,促进村治职能从“行政事务管理”向“农村公共服务管理”转变,从“事后矛盾调解”向“事前自主化解”转变。实践证明,“组管委”自治模式符合我市的实际,有效地解决了村民小组这一最基层组织管理缺失或不到位的难题,使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同时,通过组级民主自治管理激发了普通村民作为建设新农村主人翁的热情,通过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改变了过去党委、政府习惯“大包大揽”,想做的事却做不好、做不到位的现象。“组管委”自治模式,是积极探索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其次,新农村建设通过从民主管理抓起,促进了生产发展和新农村其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首先从抓民主管理入手,以此来促进生产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石龙寨村务公开已形成制度,村民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社会治安良好。同时,村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也得到提高,遵纪守法户、遵守计划生育政策户、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均达100%。现在,石龙寨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治安良好,全组家庭邻里关系和睦,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石龙寨的巨大变化,吸引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创业,有4对在外打工的年轻夫妇返乡参与家乡建设。
再次,发展“组管委”试点必须选好活动载体,有产业支撑。石龙寨“组管委”试点就是结合当地实际,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其“自身造血”的能力。
第四,在发展“组管委”的同时,不能忽视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发展“组管委”,不是将“组变成村”或“村变成多”,而是加强村“两委”力量的补充。(作者单位:凯里市市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