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转出”农民增收新天地

2009-07-02 08:35
当代贵州 2009年5期
关键词:规模化现代农业效益

晏 青

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贵州是“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农民由于受种养成本高效益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因素的制约,长期处于增收难的境地。然而,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遵义市湄潭县却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和创建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从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上做文章,为新时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规模种植”催生现代农业

一个村有807户,其中10%的农户直接受益于土地流转;一个县有8万亩土地流转,占该县土地总量的10%以上,惠及上万农户。湄潭县由点到面土地流转的一组数据,在我省农村土地流转中显得颇为突出。

初春暖阳里,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周边山野一派生机,连片的茶叶基地绿意盎然,其规模生产景观,取代了昔日单家独户的生产场面。村支书陈廷明说,是土地流转促进了该村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生产。

近年来,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政府鼓励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茶叶规模化种植。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不仅村民积极响应,一些外地企业和能人也纷纷到该村投资发展茶叶种植。目前,加上非耕地,全村共有茶园6800亩,其中丰产茶园6300亩,全村人均茶收入4100元,占人均纯收入总量的80%,核桃坝村由此而一跃成为全省的“小康村”。

核桃坝村只是湄潭县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的一个缩影。

湄潭县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山区农业县,长期以来种植结构单一,而且地下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要实现经济的大发展可谓举步维艰。同时,由于一贯的家庭分散经营很难与商品市场有效对接,土地资源与生产要素未能得到充分合理配置,致使土地产出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在充分认识自身情况的基础上,湄潭县各级政府意识到,要发展湄潭经济,就必须念好“土地经”,从土地的更深层次“做文章”,加快以提升农业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的土地流转。湄潭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袁海生说:“一家一户的传统耕作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以农村土地流转为突破口,用多元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带动农民面向市场发展生产,才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有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为此,湄潭县提出“以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为突破口,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出台各种措施积极支持干部带头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按照“政府引导、产业化开发”的思路参与土地流转。与此同时,对土地流转大户提供政策扶持、融资协助、技术服务等,以此吸引社会各界人士投资农业生产和经营。

土地流转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活力与契机,加快了湄潭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茶叶、毛贡米、烤烟、蔬菜、水果、花卉、牲畜养殖等特色产业向规模化、市场化迈进。截至2008年底,全县共有种植茶叶10亩以上的大户865户,100亩以上的11户,种植规模最大的一户茶园面积达400多亩。全县有烤烟种植户7182户,其中10亩以上的4347户,50亩及以上的有9户,预计通过流转获得10亩以上土地搞其他经营的农户有200多户,全县农村土地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正不断加快,现代农业正逐步成型。

农地入股唤醒“沉睡资本”

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土地产出效益,关乎农民生产积极性与农业生产的发展。从目前我省农村生产情况看,以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和生产力水平较低,是制约土地产出效益的瓶颈。由于受资金、技术、管理、市场信息、抗风险能力等诸多因素制约,农民生产水平较低,难以和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对接,土地产出效益无法让大多数农民满意,这成为当前农民增收难和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地入股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突破了一家一户小生产格局,使农村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得到新的整合。让一部分农民获得股权后安心从事二、三产业,实现二次增收;另一部分农民则可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推动土地从实物形态变为价值形态,有效地激活了土地这一“沉睡资本”。

湄江镇核桃坝村农民徐汝明以入股的形式将6亩土地和10多亩茶园转让出去,自己则瞄准近年来该村消费不断攀升的势头,在村里开了一家销售日用品和农资具的小型超市,每年除股息收入外,还能有近10万元的纯收入。该村另一农民余坤强则利用信息、资金、管理技术等优势,种植近20亩茶叶,每年收入10余万元。“现在的收入比起几年前,着实翻了好几番!”余坤强的一句话,道出了土地流转给农民带来的实际效益。

像这样的农户该村还有很多,他们通过农地入股的流转方式,有的从生产第一线上升为大股东,当起了专门从事产业管理的“甩手掌柜”;有的干脆搬到城里居住、经商,从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还有几户将产业和资金进行整合,合伙办起了茶叶加工厂,让生产和加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村支书陈廷明说:“农地入股不仅促成了规模化经营,提高了产品的效益,更重要的是让土地从‘不动产变成了‘活资本。”

记者在该县采访中了解到,农地入股的方式让产出效益和各方收益都明显提高。数据显示,湄潭县流转的土地农业产值大幅提高。通过测算,数万亩规模经营的土地,1亩的农业产值已由原来的500元至1000元上升到2000元至6000元。

“农地入股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生产,形成规模化生产后,业主就会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从整地、播种到销售的整个流程都实行统一操作和规范管理,减少了单位土地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同时,他们会想方设法提高土地复种指数,种植效益高的优质产品,且多是面向市场生产农业商品,从而让有限的土地实现了产值的‘最大化,有效地拓宽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湄潭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袁海生说。

开辟就业、培训、增收新途径

一栋栋民居新颖别致,一条条街道干净整洁,街道上的行人们无论是衣着还是谈吐,都让人不敢相信他们是“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的农民。行走于湄潭县各乡镇的村落之间,记者切身感受到了当地农民的富裕,感受到了乡风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焕发的勃勃生机。

湄潭县以积极探索实践土地流转的思路和举措,使诸多农业生产要素与土地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不离乡、不离土,收入照样不比城里人少,生活照样不比城里人过得差”这可以称得上是湄潭县很多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据不完全统计,湄潭县通过土地流转后的规模种植已产生了数亿元的收入。

土地流转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部分农民在获得流转资金后,可安心“洗脚上岸”进入其他行业从事生产和经营,另一部分农民则可在业主那里务工,学到许多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不仅增加了收入,还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

湄潭县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不仅解决了本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等存在的问题,而且还通过辐射效应,使周边部分条件较差的地区的农民也得以脱贫致富。随着湄潭县茶产业的迅速发展,采茶和加工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于是便到务川、正安、德江、沿河等地大量招工,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涌入湄潭县的外来务工人员达到上万人次,仅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就能解决3000人的就业问题。很多外来人员利用在湄潭学到的技术和积累的资金回乡创业、发展规模经济,又推动了另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在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不断繁荣的同时,湄潭县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积极发展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倡导乡风文明,更加注重自然生态保护,着力打造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乡村旅游各类精神文化活动,一个个“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经济富足、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逐步以各自独特的风姿在黔北大地上脱颖而出。

猜你喜欢
规模化现代农业效益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发展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拟入选“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公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