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章燕
[摘 要]文章以“‘概论——教材为主线,把“概论”课教学中的人文渗透归结为三个方面,即包含型、隐含型和嵌入型三种情况。
[关键词]人文 包含型 隐含型 嵌入型
在思政课教学中渗入人文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甚至被看成是“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的重要途径”[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政课,在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文渗透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以“‘概论教材为主线,把“概论”课教学中的人文渗透归结为三个方面,以求抛砖引玉。
一、包含型
包含型是指教材中所包含的人文内容。如和谐社会部分,提到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在讲解时就可以大量引入人文知识。如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人格的健全、人的自我实现以及人心灵的成熟,我向同学们介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易经》到毛泽东再到现时期的和谐世界理念,剪辑了于丹《论语心得》的相关视频;再结合一些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天堂与地狱》说明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再比如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荣八耻中的“以崇尚科学为荣”时,结合非典时期钟南山敢医敢言、不迷信权威,从西周时期姜子牙“枯骨死革,焉知吉凶”,到辛亥革命先驱破除了“君权神授”的迷信,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提出“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建立了新中国,到邓小平破除“两个凡是”的迷信,引发了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再从中国经历了1989年六四动乱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说明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最高境界。
二、隐含型
隐含型是指隐含在教材中,必须经过哲学提炼和升华才能显现的人文知识。比如中国共产党从产生那天起,就致力于寻找一条正确的救国救民的道路,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综观“概论”内容,会看到一则规律:即党的每一步都好象是在走平衡木,总是试图在“左”和“右”之间找到一条中道以维持平衡,偏左和偏右都会摔跟头而为此付出代价,甚至是刻骨铭心的灾难。从大革命失败到现在。经过一次次的成败得失,我们掌握平衡的技能越来越高,我们的国家越来越成熟,也注定越来越强大。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中国共产党的历程中总结出 “中庸”之德和“扬弃”的辩证法思想。这个道理从五千年前《易经》 “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的警示: 到2500多年前孔子 “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再到佛教《禅宗》追求 “花未全开月未圆”,……完全可以广延开来,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而且事实上它已成为古往今来众多的智慧者为人处事的最高原则,它成就着一个人,成就着一个政党,成就着一个国家,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是对黄金中道的辩证法思想的完美演绎。
再比如,我们若用哲学的眼光去审视 “概论”里面新民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等,会看到:新民主义革命理论带我们走进那个血雨腥风、战火连绵的年代,给我们讲述了中国人是怎么站起来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告诉我们初生的新中国如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她是怎么学会走自己想走的路——社会主义道路;走上了自己的路以后,发现这条路并不象当初我们设想的那样简单,路上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在这条路上的人很多改弦更张、另寻他途去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但是我们依然坚定地走了自己所选择的路,我们之所以有这个定力,是因为我们找到了足以支撑我们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该理论向我们展示了每一个中国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坐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概论”中的这些理论犹如一个人文电子地图,可以放大和缩小,透过它可以看到其中的主角是13亿微观的个人,这个世界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法则及生命轨迹尽收眼底,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此时再结合哲学知识进行提炼,如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指出,为了达到对自身的真正理解,一个人必须把自己与存在的整体联系起来,与宇宙联系起来。马克思更深入一层,他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概论这个“人文电子地图”可以引领着我们走出弗兰西斯·培根的洞穴假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峰体验也许会在我们的心中油然而生。
三、嵌入型
嵌入型是指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添加而得到的人文知识,这些知识附着在教材相关内容中,使之成为一个更完整的整体。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教材中只提到了客观条件——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而没有提到主观条件。从科学的角度讲,一个理论的形成固然客观条件很重要,但主观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应该是主客观条件合力所致。基于此,我在讲解这部分时,就添加了主观条件——毛泽东、邓小平二人的自身特质。毛泽东和邓小平是伟人,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又和普通人无异:毛泽东信念坚定、百折不挠、不怕邪、自信人生二百年、性不好束缚、敢于创新,爱书好学,注重调查研究,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深刻了解农民,了解中国,具有深厚的哲学素养,最终接受并坚定信仰马列主义,直至其去逝一直致力于建设一个没有剥削、没有苦难的幸福中国,他一生可能有很多敌人,但没有一个私敌。邓小平的个人素养可以用“上善若水”来描述,他爱国、爱民、爱家,无私无畏,尤其是他“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更更值得我们这些后来人回味。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人格品质散发出的精神气息或多或少、程度或大或小的感染着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都在设法追求自己生命的价值,为自己描绘一个成功的人生,现代哲学家柏格森称这种生命的本能为“生命流”,在这部分的讲解中,伟人的精神气息与学生的“生命流”在里面会合、撞击、搏弈,此时再用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来描述毛、邓二人的人格品质,则既贴切、形象,又不乏美感。
参考文献
[1]参见陈德祥, 袁云初。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的出路[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 .05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