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农业院校的职业指导的开展与推动

2009-07-02 08:36李广松石维杰
消费导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

李广松 石维杰

[摘 要]职业指导研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中是重中之重,如何开展和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等农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特点的分析,指出高等农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提出了开展与推动高等农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 职业指导 开展与推动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就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在就业问题中职业指导研究又是重中之重。如何开展和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由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已达到1800多所,这些高等学校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各自的发展方向和学生培养目标,因此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应该各有侧重。本文试图对高等农业院校开展与推动职业指导工作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高等农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特点

(一)适应高教发展,机构设立比较健全

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化步伐的加快,教育部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应将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大多数学生将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进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在此背景下,“就业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这样的机构便在农业高校中应运而生。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一些院校开始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工作重心逐渐向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辅导转变,就业机构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更名,有的学校直接引入职业发展的概念,取消了“就业指导中心”,代之以“学生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中心”、“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学生发展服务联合中心”。

(二)完善课程体系,积极进行职业指导课程探索

围绕大学生职业指导,多数农业高校积极进行了职业指导课程的探索,主要开设了两类职业指导课程,一类是学校开设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以选修课居多,课程名称多为“职业发展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等,由专业老师或就业中心的老师授课。另外一类课程是网络课程,2004年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和航天四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推出“全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卫星专网”项目。该项目主要邀请国内外的就业指导专家、著名学者教授、成功企业家、跨国公司高级经理人等各界知名人士,针对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困扰,系统剖析社会就业热点,讲授大学生就业知识,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所讲授内容划分为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素质培养、择业创业技巧、名人名家讲堂、认证考试剖析、知名企业舞台、高校联合行动七大模块,目前多数农业院校加入该网。

(三)结合专业特色,不断丰富职业指导形式和内容

农业院校的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专业特色是强调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鲜明的专业特色,要求农业院校不断丰富职业指导的形式和内容。在形式上,围绕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建立毕业论文、毕业答辩、职业指导 “三合一”的就业实习导师制,实现了毕业实习与求职择业的有机结合,专业课教师在指导毕业生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要积极开展职业指导,优先安排毕业生到已达成就业意向的单位实习,在保证完成实习任务的条件下,毕业实习要服务于毕业生的求职择业。在内容上,职业指导服务更加注重个性化,多数高校引入北森职业测评系统,组织毕业生参加网上职业生涯测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职业倾向,结合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让毕业生能得到符合自己需要的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服务更加注重专家化,如山东农业大学按照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的培养模式,在各学院都明确了一名分管毕业生工作的专职就业辅导员,并设立了就业工作研究团队,安排多人次外出学习培训,根据就业的新形势、新要求,设立课题进行专题研究,为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职业指导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如山东农业大学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的自我教育,成立了大学生就业导航中心,围绕就业教育开展职业生涯大赛、模拟招聘等一系列活动;职业指导更加突出时代性,抓住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围绕“一村一名大学生”和“三支一扶”计划,开展面向基层就业的职业指导。

二、高等农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

(一)职业指导内容空洞,流于说教

各高校虽然普遍设立了职业指导课,但从其效果来看,学生并不满意,比较普遍的反映是内容空洞,流于说教。现在许多就业指导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依然停留在向学生强调求职时要“讲诚信”、“不造假简历”这些简单、空洞的“道德说教”上,对于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的求职方法、技巧,却往往只能“环顾左右而言它”,至于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更是无从谈起”。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到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据北森职业咨询公司与劳动部开展的“第一次就业调查”结果显示: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26.4%的人完全没有考虑过职业规划问题,66.8%的人考虑过但不全面[1]。许多毕业生甚至根本就不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性向,只是盲目地在人才市场上找工作,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

(二)职业指导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的就业心理咨询和辅导

目前,多数学校职业指导所采取的还是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纯课堂授课形式,或举办各种专场讲座,邀请一些专家或企业老总传授面试技巧,形式比较单一。但毕业生就业时面临人生的多重选择,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不适,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别咨询辅导而非集体号脉会诊。

(三)职业指导训练少,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农业院校从事职业指导的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指导训练,职业指导人员的构成上,校内教师多,社会专业人士少。参与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主力军是高校老师,考虑到我国高等院校的人事结构特点,多数老师的个人经历都是“从一个校门进入另一个校门”。这些老师对职业、行业的发展情况多来自于文字资料、他人经验等间接渠道,而不是来自于个人体验的直接渠道,显而易见,主要通过这类老师为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是有所欠缺的。整合社会资源让更多的有工作阅历的人进入高校的职业指导系统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四)学生获取职业信息的渠道缺乏畅通性

据山东农业大学2008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对于困扰就业的事情,55%的毕业生认为是缺乏广泛的社会实践、需求信息不畅,21%的毕业生认为是缺乏求职技巧,14%的毕业生对就业政策不够了解。这说明,当前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学校教育在帮助学生获取职业信息、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方面的主渠道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由于得不到充分就业信息指导,学生在职业定位过程中,更多地是受到媒体对于某些行业的舆论引导,盲目地崇尚和向往一些“热门”的职业或专业,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或选择目标,不能恰当的处理个人理想、特长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五)职业指导时间滞后,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

目前,各高校职业指导基本上处于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第四年指导”状态,离国家要求的“全程化指导”还有一定距离。据中国人民大学姚裕群所做的调查显示,52.9%的高校是大四才进行就业指导,只有17.6%的高校从大一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2]。由于就业指导教育时间安排明显滞后,大一、大二的学生有时间和精力,想听就业指导课却被告知没资格参加,到大四可以参加了,却又忙于考研、考证、找工作,没精力和心情认真听。这样的安排也影响到了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三、开展与推动高等农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全程指导,进行职业发展教育

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良好的职业品质。从大一学生入学之初就开设就业指导课,向学生介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概况以及大学生就业状况,形成学生大众化就业观念,就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必然选择。

开设大学生涯与职业发展课程,形成学生明确的职业性向。职业发展要求学生要尽早树立职业意识,以便进行职业知识、技能、技巧以及能力的积累。而我国大学生职业目标形成的时间普遍偏晚,据调查,有67.5%的被调查者是在大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才形成职业目标的,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由于职业准备不足,临近毕业时仓促就业,甚至盲目就业的现象。

组织学生到企业研修,深化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具体职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对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在求学期间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对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岗位专业知识、技能缺乏了解也是造成我国大学生不能实现和谐就业、人职匹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结合专业课的教学,加强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多方设立社会实践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研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学生通过参加工作实习,一方面探索个人对职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就业作铺垫,考虑是否到实习单位就业。

开设求职技巧课程,帮助学生学会推销自己,有了充足的内功还要会推销自己才能获得满意的职位。因此,在大学四年级开设求职技巧课,教给学生如何面谈,掌握社交、礼仪、服饰等求职技巧,学会撰写简历和求职信,掌握获取工作机会和信息的渠道,学会与用人单位就工资待遇问题进行谈判,学会恰当地接受或拒绝用人单位的招聘以及签约等,就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拓宽就业途径,为大学生提供多种职业选择

加强就业实践基地建设是保证学生拥有众多择业机会的重要条件,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学校可以尝试通过以学校专业优势为依托,开展就业基地建设;与政府人事部门和人才市场或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建立人才培养与就业基地;与企业和用人单位合作,多方设立社会实践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等多种途径来加强就业基地建设。

拓展就业市场,通过人才劳务市场,采取“自主择业”是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主流就业制度,因而就业市场的建设是否完善,成为大学生实现和谐就业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高校通过上门走访企业,广开就业渠道;依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中介机构等途径,努力拓展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

打造就业信息交流平台,通畅的就业信息流通。高校可以依托互联网,建立就业信息网;建立就业资料室,对学生开放;编辑发行就业信息刊物,散发给学生;召开就业信息发布会等途径通畅的就业信息流通。

(三)加强职业指导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强调:“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所谓专业化,就是指指导人员既要具备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的知识,又要是就业服务领域中的行家里手。致力于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者队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创造培养条件,促进职业指导队伍提高水平。对于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培养,学校应高度重视,认真规划,妥善安排,为职业指导人员的学习深造提供条件,可采取以会代训、经验交流、专业会议、专题讲座和理论探讨等形式,不断提高他们从事这项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二是立足岗位,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职业指导工作者要在大量的日常工作实践中,总结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讲授就业指导课、开展各种就业指导教育活动,不断扩大知识视野,丰富头脑,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通过编写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讲义,积极钻研职业教育理论和业务,逐步成为一名有较扎实学问,有较高的就业指导水平的就业指导工作者。

三是善于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在研究探索中不断成长。职业指导工作具有内在的规律性,要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过程、途径、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加强职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研究,建立各具特色的职业指导实践体系,不断提高职业指导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充分发挥学生在职业指导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职业指导过程中的主体。但目前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只占40%,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功率,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种种情况说明,在过去的职业指导工作中,学生的个性和主体作用被弱化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被人为地抑制了。

各学校职业指导机构虽然不尽相同、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但职业指导工作必须围绕学生的需求而进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不仅要实现人与职业在某一段时期暂时的匹配,而且考虑其长远的发展。职业指导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的统一公式,它必须是建立在对人的个性心理和职业特点进行了科学分析基础上,对学生整个人生的职业活动的规划和设计,针对学生的职业兴趣、择业意愿、能力差异,有的放矢,选择职业指导内容,才能为学生所认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及职业适应能力,达成职业指导课程目标。

注释

[1]职业规划,为就业找准方向[J/OL]中国劳动力市场网,2006-02-09.http://learning.sohu.com/20 051018/n240551405.shtml

[2]姚裕群。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调查与研究[S]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3)

参考文献

[1]周群。职业人生与就业指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1版

[2]关勇。试析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建议。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3]赵北平。论新时期职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与探索。教育与职业,2006,(9)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
教育部:中职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职业指导教师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试论职业指导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作用和重要性
浅谈职业指导推动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就业的作用
试论如何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
浅议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高职院校“人职匹配”职业指导模式的思考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