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娟 田 媛
[摘 要]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关键词]财政政策 社会保障 农民收入 国内需求 经济增长
一、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农民消费水平低,城乡市场发展不均衡;农民消费结构层次低,城乡消费结构差距偏大。这是由于:农民缺乏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消费需求陷入“资金瓶颈”;财政缺位使农村“输血”机制不足,有效需求呈现“信心困境”;农村金融缺位使“造血”机制受到约束,有效需求缺乏即期资金保障;农村消费环境不佳,传统消费观念抑制农民消费。应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农村金融体系;发挥城市和工业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就业;运用价格杠杆,为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深化农村改革,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一)“农民增收、内需扩大”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消费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虽然2007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长均超过GDP增速,但中国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却指出,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较低。透过数据不难发现,在我国现有的消费需求结构中,突出表现为农民消费需求增长过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在全社会消费市场份额中一直徘徊在38%左右。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人口和农村家庭占全国的2/3,从客观上来讲,拥有9亿人口的农村消费市场一旦打开,无论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而言,还是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皆意义重大,是国家扩大内需的重要突破口。
(二)财政对农村投入不足,农民对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加大。
我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从1978年的151亿元上升为2006年的30431. 3亿元,但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从13. 43%下降至6. 5%。国家财政对农村的“输血”不足,尤其体现在:一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目前,全国仍有10%以上的村不通自来水和公路, 50%以上的村不通电话, 95%的村虽通了电但电价普遍是城镇的2倍以上, 93%的村接收的电视信号相当微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大大限制了农民对耐用品的需求。二是对农村的教育投入过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不足,一方面影响教育“明瑟收益率”的发挥,另一方面加重了农民教育支出负担,减少了即期消费。三是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没有承担相应责任。目前我国政府在社会保障上的投入只相当于GDP的3%,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比例为22∶1,农村居民几乎承担了自身所有的保障负担,所以不得不压缩即时消费,预留储蓄和现金以防备各种风险。四是与城镇居民相比,由于农民住宅和生产工具需要依靠自身解决,生产经营性的投资较少获得金融部门的支持,只能依靠自身储蓄解决,这无疑也强化了农民的储蓄倾向。
(三)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
理论界普遍认为,推动农村消费和投资,积极的财政政策比积极的货币政策更有效;新农村运动的倡导者也主张通过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来扩大农村的有效消费需求。通过财政“输血”可以增强政府服务职能,能够释放农民的有效需求。首先,要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中央和各级财政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切实保证国家财政对农业资金投入的法定增长,新增支出要体现向农业农村倾斜。其次,要调整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向,突出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重点。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农村,让各种公共服务更多地惠及农民,尤其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力度、道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农业现代化发展及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再次,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支农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新格局。
二、建立社会保障扩大内需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战后各国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的经费稳步上升,逐渐成为政府支出中的最大开支项目。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每年通过税收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左右,欧盟国家则达到50%,其中一半以上用于社会福利开支。从欧洲各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可以看出,社会保障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担负着向市场、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充当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推动者和保护神。中国的实践也证明,如果没有以公共福利为目的的公共财政,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使多数人的基本利益得不到保障。我国银行的居民存款已经高达十几万亿之多。储蓄率如此之高,除了缺少投资渠道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生活前景预期的不确定性太高。所以,不妨换一个思路:加强社会保障的建设力度。试想,如果有了全民的社会救济制度,任何失业者或失去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权获得能保其温饱的社会救济,如果有了“全民医疗”,如果实行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那么,中国还会有这么高的储蓄率吗?所以,只有通过改善完善教育、卫生、养老等一些相互配套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才能有效地刺激消费。如果没有社会保障,中国多数民众的消费恐怕永远也“刺激”不起来。
三、利用消费税,刺激消费
一般来讲,消费税的征税对象主要是奢侈品,对一般消费者的影响不大,从表面上看,消费税的变动对刺激一般消费的作用不是很明显。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人们对奢侈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原来属于奢侈品的商品不再是消费者眼中的渴望不可及的产品。由于奢侈品的需求弹性相对较大,价格的轻微变动就会引起需求的大幅变动,此外,奢侈品对于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是不同的,有些商品对于高收入阶层可能是必需品,但对于低收入阶层仍然是消费不起的。所以政府应该针对这些现象,充分利用消费税的调节作用,在不增加现期国民收入的前提下,提高人们整体的效用水平。而人们整体效用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未来消费的增加。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吴顺达:《建立社会保障扩大内需消费》,税务与经济2007年第1期
[2]韩勇:《亚当·斯密的消费思想对扩大内需的启示》,理论学习2007第8期
[3]赵晓:《公共消费与扩大内需战略》,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6期
[4]谭泓,齐峰:《农民增收、内需扩大:新农村建设的持久深层动力》,理论学刊2008
年第6期
[5]李文遐:《新农村建设中的消费需求》,辽宁经济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