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许韶立(1962-)男,山西芮城县人,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旅游规划和资源开发研究。
目前,河南省旅游业正在从“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省已有多个县(市)将旅游业确定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2008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增加值已占当年GDP的7.5%,跨入了全国旅游大省行列,但从全省来看,整个旅游经济规模偏小,产业化水平较低,和国民经济的互动性还不够强,离旅游强省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如何进一步提升河南省旅游产业化水平,旅游产业化进程中存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应该采取的什么样的对策措施。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一、五大问题困绕河南旅游产业化
(一)地域发展不平衡
河南省旅游产业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平衡,沿黄郑、汴、洛及其城郊旅游开发最好,太行山以及伏牛山区的旅游开发比较好,而桐柏大别山和豫东平原地区旅游业发展明显滞后,豫东平原区漯河、周口几乎是空白。而且,各大区中景区开发建设也相对集中在少数热点地区。行业上,各地均比较重视景区建设,而对旅游服务业重视不够,旅游服务企业管理水平较低,软件环境建设明显不足。
(二)“偏食症”专吃“门票”
目前,河南省旅游景区大产业观念尚未真正确立,以为搞旅游就是设法售门票,靠提高门票增加收入,旅游业六大要素的效益结构中,主要收入仍然是门票、餐饮、住宿,特别是对景区的门票收入依赖性很大。据有关人士分析,河南省游客花费中,一般情况下,门票花费约占40%,食、宿占约40%,交通占约15%,而购物和娱乐两项仅点5%左右。特别是对于一些区域性的客源,一日游的景区,没有住宿,门票所占的比例更大,几乎占到50%以上,今年五一,开封清明上河园门票占游客总消费的80%左右。这种消费结构与旅游发达地区截然相反,在旅游业较发达的地区,门票收入仅占整体旅游产业收入的极小部分,门票与其它收入比为1:4.2左右。现在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做法是取消门票,通过旅游要素流动所产生的旅游消费及其商品销售活动和景区内相关产业发展组织,促进大旅游特别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整个地区旅游及相关经济发展。
(三)“零消费”遗忘的购物与娱乐
现在,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消费所占比重的多少,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旅游业的起步阶段,旅游者的消费能力较低,对购物和娱乐的需求十分有限,有的游客实际上在旅游过程中基本上不发生购物和娱乐的消费行为。而目前河南省旅游业正从观光旅游转化为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这一发展趋势,必然要对游客消费结构和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能停留在过去的以门票、食、宿为主的消费结构,而要加大娱乐和购物消费比例。目前河南省旅游景区对购物与娱乐重视不够,游客到景区主要消费还是吃、住、游三项,具有河南特色,新颖、美观、实用的旅游商品少,加工水平低,重复模仿的多,旅游商品的科技、文化含量不高,地方土特产品价格低廉,包装简单,附加值低,整体商品生产销售产业化水平低。景区内外娱乐设施少,档次低。因此对于消费弹性较大的“没有上线”的购物和娱乐消费,有些景区几乎是“零消费”。
(四)一盘散沙各自为战,产品整合不够
河南省的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着“小、散、弱”的特点,由于旅游管理人才的缺乏和企业规模比较小,就难以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进而企业的成长也就受到制约,所以,至今,河南省还没有产生在国际国内市场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难以与外界的企业抗衡。中小企业虽有较强的活力,但是综合实力弱,也难以走出本域到外地竞争。
河南知名旅游产品较少,加之现有的一些比较知名的旅游产品,各自为政,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也无法形成合力。因而旅游业的整体优势就难以得到体现,也弱化了河南旅游形象。特别是在河南省的伏牛山旅游区和太行山旅游区,这种情况十分突出。由于其有限的知名景点孤立地分布,没有整合成知名的旅游线路,严重制约了它的辐射范围,缩小了旅游产品应有的影响。
(五)“紧箍咒”多旅游产业运行机制不活
河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机制还基本上是政府主导型的。由于政府职能转型的不彻底等原因,导致对旅游业管理过死过多,一个旅游企业往往要受到多个部门管理,另外,再加上对外开放程度不够,在这些情况下,外来资本及民间资本要想参与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壁垒,很不利于河南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另外,企业的管理体制和企业组织形式也比较落后,没有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和组织形式进行,严重的制约了河南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另外,市场机制的不活、市场体系的不健全,也使得河南旅游产业不能及时的得到其发展所急需的各种要素,比如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这也从不同的方面制约了河南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河南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一)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目前河南省旅游产业整体正在处于调整阶段,既处于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过渡,度假旅游开发和以生命体验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开发相结合的状态。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深度化与多元化结构调整:加速开发交叉产品、边沿化产品、深度化产品、满足多元需求的产品要求;
2.产业一体化调整:全力推广一体化整合,向整体开发、综合开发、规模开发、多产业融合方向发展;
3.目的地产业化调整:强化旅游目的地整合理念,向区域优化、特色化、城镇旅游化方向引导,形成产业目的地化及目的地产业化的双向趋势;
4.启动度假产业:启动度假制度、度假产品、度假资本品的法律制度建设与产品市场开发;
5.探索体验与生活方式新理念:遵循人本主义方法,推进生活方式变迁。
(二)旅游产业结构优化重点
1.建设区域综合性娱乐场所
目前,河南省娱乐项目功能单一,品位不高,缺乏多功能、综合性娱乐项目,游乐园的设施普遍科技含量较低,综合功能不强,设计不够新颖,设施比较陈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吸引多层面游客。因此建议建设区域性的综合性娱乐中心,特别是主要旅游城市要增加晚间娱乐项目,扩大旅游消费。
2.构建全省旅游商品交易购物中心
建议将郑州市和南阳市建成两个全省旅游商品购物区,使这里成为旅游商品生产销售批发的核心。一是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尤其是中原厚重的文化的商品价值的开发,以此增加旅游商品的独特性、唯一性和附加值;二是要与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用旅游理念来包装工农产品,提高关联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应和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文化品牌,并开发相应的文化旅游品牌产品。重点开发汴绣、钧瓷、汝瓷、唐三彩、玉雕、天坛砚、黄河澄泥砚、麦秆画、梅花玉、浚县泥丸、木版年画、棠溪宝剑等旅游产品,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传统工艺品系列;积极开发新郑大枣、灵宝苹果、鄢陵花卉、淇河三珍、淮阳黄花菜、信阳毛尖、焦作四大怀药等地方特色产品。
(三)积极培育旅游龙头企业,组建河南旅游产业集群
从宏观上讲,河南省通过“十五”期间大力扶持,旅游经济在“一带四区”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嵩山旅游区、太行山旅游区及伏牛山等三大旅游产业密集区,桐柏--大别山两大旅游区景区建设也有长足的发展,东部平原地区旅游业发展在自身努力下,也出现了淮阳太昊陵、商丘古城、永城芒砀山、濮阳绿色旅游等开发亮点。根据河南省旅游资源分布和旅游业发展基础,建议重点支持具有产业集聚效应的林州红旗渠大峡谷、云台山景区群集群、白云山为中心的伏牛山集群(白云山、石人山、西泰山、木札岭)、济源景区集群、栾川景区集群、嵩山少林寺景区集群、西峡景区集群、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集群、新县鄂豫皖苏区红色旅游景区集群和鸡公山南湾湖景区集群等。
在重点发展集群的基础上,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产业组织体系。可采取国有民营、外资和民间资本参股、国有资产拍卖等方式,进而实行经营方式、人事体制、分配方式的根本改革,真正使旅游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
改变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的状况,形成旅游商品生产的企业集群。改进旅游商品的包装,力争在短期内扭转旅游商品外观设计大大落后于一般的工业品的情况。形成科研、生产、供应、销售一条龙的体制。通过政策引导资本和民营企业的大规模介入。在旅游发展统筹资金中专门设立旅游商品发展基金和经营风险基金,在一定的优惠条件下有偿使用,逐年回收、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提升河南旅游产业化水平的主要措施
(一)加快旅游产业管理体制改革,构造充满活力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强化管理职能,加强政府对旅游企业的宏观指导作用,强化政策导向,通过统一规划、行业管理来规范旅游企业的运作。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遵循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理顺责、权、利的关系,建立正当竞争机制。对现有国有旅游企业,要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加快政企脱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旅游企业改组、改造和改制的力度。 鼓励不同性质的旅游企业相互参股,积极推行股份制。积极引导、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投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在旅游景区的开发问题上,要在加强旅游资源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允许在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引入市场化开发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整合”旅游资源,“捆绑”旅游景区,提高旅游业产业化组织水平
遵循“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区域联动,开发多层次旅游产品;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区域合作,联合开发建设一批跨行政区域的旅游精品线路;抓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和科技旅游,加强旅游业与一、二产业的互动发展。捆绑旅游景区,把各旅游经营者连接在一起,并使之成为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为游客提供系列化和连续化的旅游服务,以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和稳定旅游收入。例如:开封市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宋都文化在全国具有知名度,应该大规模大手笔组合开发,捆绑景区,把清明上河园、开封府、龙亭、包公祠、天波杨府、御街等进行联合捆绑,形成合力,提高旅游产业化水平。
(三)深化政府主导、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优化旅游大环境
积极探索新时期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新途径,将旅游经济影响的乘数效应最大限度放大到国民经济和区域合作体系中,实现旅游综合带动效应的新模式和新典范。旅游交通的建设重在完善河南省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旅游信息化的建设要尽快建立覆盖全省的旅游产业信息化网络;旅游生态环境的建设是优化视觉景观、提高环境质量的长期工程;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是整体旅游形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城市知名度、改善城市总体形象、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十分有益。
(四)增加“创新”意识,“做宽”旅游产业链
旅游产业链能不能做大做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创新意识和思维,景观要有创新、体制要创新,旅游宣传主题也要创新和不时变幻花样,经常举办各种旅游促销活动。要使旅游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飞跃;在发掘游客的方式上,要从以风景观光为主向集风景观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文化欣赏、休闲娱乐、会展和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旅游模式转变。
加强旅游产业链与其它行业部门产业链的对接,比如旅游产业与工、农业的对接,近年来兴起的工业旅游、农业观光以及土特产旅游商品开发就是与工、农业对接的结果。对接也包括旅游产业链中,六大子产业链(吃、住、行、游、购、娱)的连接以及旅游产业链中企业之间的联合和重组,还包括同一类资源的对接,也包括省内各旅游景区线路间的对接,以及省内与省外旅游线路的对接、旅游资源的对接等。由于旅游产业的强产业关联性,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重视其他相关产业的组织和发展,如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交通运输产业、服务业等。
(五)加强中心城镇星级酒店及景区度假酒店建设
目前,河南省酒店主要布局在大都市,相反在客流量大的旅游胜地,特别是著名景区所依托的中心城镇,星级酒店明显不够,四星级、五星级酒店十分稀少。其实,对普通旅游者来说,从大城市外出旅游,希望住的不是商务酒店,而是度假酒店。目前河南上档次的酒店产品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城区商务酒店,自然难以留住游客。如果针对个性需求加快开发高品位、环境良好的度假产品,河南旅游也许就会避开旺季过旺、淡季过淡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