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梅
新编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把语文活动列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内容,与“课文”“能力训练”“基础知识”一起,构成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四大块。这是新教材的一大突破。它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彻底破除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模式,要冲出教室“小课堂”,走上社会“大课堂”,使课内课外语文训练相互结合,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开展语文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行为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语文活动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
一方面,学生通过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参与活动,丰富了语言知识,拓展了学习的空间,积累了写作的素材,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这又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深化教材知识,从而促进其语言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形成;另一方面,语文活动又能从课外向课内辐射,促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寻求对课外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做到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二、语文活动有助于解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初中生活泼好动,求新求异心理较强,而语文活动的丰富多彩,能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必然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力,使整个教学过程积极化,使学生具有高昂的求知欲,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增强学习语言的内驱力,提高学习语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必定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语文真正学好了,应试还用担心吗?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就将在那些有益的语文活动中得到沟通而趋向统一。
三、语文活动具有深远的潜在教育价值
语文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能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能够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总之,语文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展学生个性品质,促进群体发展等方面都有较深远的潜在的教育价值,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然而,在我们农村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活动的开展几乎等于零,即使偶尔进行了一两次,其质量也是很差的。这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究其原因何在呢?
第一,教育思想没有真正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义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应试思想还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看重的是成绩,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不考就不教,因而不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完全脱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二,大语文教育观尚未形成。“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改革单一的语文活动课程体系,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但我们仍在遵循“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模式组织教学,重课内灌输,轻语文活动,教学气氛沉闷、冷清,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使课堂教学陷入“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
第三,课标意识淡薄,认识存在偏差。习惯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将主要精力用于应付课堂教学,而对语文活动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有条件就搞点,没条件就干脆不搞。有的甚至还认为开展活动分散教师精力,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教学质量,致使语文活动不能得到正常开展。 此外,如经费不足、场地限制、器材匮乏等也给我们开展语文活动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面对目前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轰轰烈烈的形势,我们怎样才能改变现存的困境,切实开展好语文活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呢?这还有待于我们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努力去探索。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泥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