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要……”

2009-07-02 03:55
为了孩子(孕0~3岁) 2009年24期
关键词:蜡笔同伴成人

邓 祎

孩子渐渐长大,面对这个物质极其丰富的世界,他们的小欲望也开始膨胀。“爸爸,我也要买……”“妈妈,我也要吃……”“奶奶,我也要玩……”作为家长,你对这些“我也要”一定很头疼吧!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是不是总迫不及待地与你分享他在幼儿园的点点滴滴呢?逗得你心里乐呵呵的,哪怕再忙也愿意听。但曾几何时,“我也要……”逐渐出现在孩子的口中。今天哪个小朋友穿了件新衣服,我也要。哪个小朋友有件新玩具,我也要。这一定让你倍感烦恼,但又不知如何是好,怎么小小年纪就开始攀比了?

殊不知“我也要……”这3个字里面的学问可大了。以下这些案例你可能觉得很眼熟,因为都是一些常见的学龄前孩子的典型攀比行为。尽管都是攀比,但孩子的攀比行为并不完全等同于成人,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需细细分析并区别对待。

小朋友的新玩具

亮亮从幼儿园一回来,就缠着妈妈要买新玩具。妈妈不同意,说:“之前不是给你买玩具了吗?怎么又要呢?”亮亮小嘴一撇,说:“那些都不好玩。毛毛今天带了一个变形金刚来,特别好玩,我也要买一个。”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了,今天看见毛毛买一个变形金刚就要买,明天看见豆豆买一个遥控车难道也要买?这可如何是好啊!

点评:和你一样——强烈的模仿心理

这是最为常见的攀比。幼儿园的小朋友有了什么新鲜好玩的东西,孩子就向家长索要,而不管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必要买,家长是否有这个条件买。这是因为学龄前的孩子模仿心理特别强,他的攀比不同于成人,不是出于较强的虚荣心,仅仅是希望自己和别人一样。孩子的思想单纯,把每个人都看得绝对平等,因此他认为别人有的东西我也可以有。

莫须有的宠物

幼儿园里小朋友们正在画小猫,一个小朋友嘟囔了一句:“我们家就养了一只小猫,可漂亮啦!”引来同伴们羡慕的眼光。另一个小朋友说:“我们家养了一只鹦鹉。”“我家养了熊猫”“我家养了大象”……说着说着,小朋友家中的宠物已经步出中国,走向世界。在成人听来,家中怎么可能会养熊猫、大象之类的动物呢,可孩子却一本正经地说着,毫不怀疑。

点评:不是撒谎——低水平的思维能力

这是一种非典型性的攀比行为,在低龄幼儿身上最为常见。他们攀比的目的性并不强,更多像是在喃喃自语,且对自己信口所言的内容确信无疑。因为低年龄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能力丰富,但抽象思维很弱,这让他们常常分不清楚想象与现实,将一些想象中的事情认为是现实存在的。比如,一个孩子很想要一件玩具,经过长久的希望,他也许就会说出我也有这样的玩具之类的话。但他并不是在撒谎,只是他还分不清想象与现实,家长不要随意责罚他,要正确引导孩子。

科学角的闹剧

老师带孩子们在科学角做实验。老师将一支蜡笔放在成一定角度交叉的两面镜子中间,问:“镜子里总共有几支蜡笔啊?”一个小朋友说:“我看见3支蜡笔。”老师浅浅一笑,问:“其他小朋友呢?”“我看见了4支。”老师仍然未给出肯定的回应。“我看见了5支。”“老师,我看见了6支。”“我看见的还要多,有7支。”最后,小朋友已经不管镜子里到底有几支蜡笔,只盲目地比到底谁说的数量最大。这次客观的科学探索活动最后变成了一个“吹牛皮大赛”。

点评:我比你要强——渴望被关注的心理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因为他们很在意老师的肯定,渴望被老师关注。而且,在他们的判断标准里,“多”是一个正面的指标,于是就出现了一定要比别人说得多,这样老师才会注意到自己。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处于绝对中心和优越的地位,但在幼儿园里,却需要争取,才能得到同伴与老师的肯定与关注。对于好胜心强的孩子而言,这种意识会更强烈。

应对攀比3妙招

妙招1: 自己动手,做出个性

当孩子看到别人有好东西时,一点反应都没有是不正常的。比如,当孩子看到别人有一个新玩具,而家里负担不起或者不必要买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用现有的材料自己动手做,既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又能满足孩子“猎新”的心理需要。自制的玩具可能有点简陋,但它是独一无二的,这点就足以与其他玩具媲美了。你也可以找找孩子的特点,让孩子了解——和别人不一样没关系,我有自己的个性与特有的价值。

妙招2:耐心分析,不轻易责罚

从表面上看,孩子是因为攀比而撒谎,但细细分析,实际上却是孩子的思维水平所致。家长针对这种“攀比”,需要有点耐心,在孩子可理解的范围内,给他进行一定的讲解。等到孩子思维发展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对于攀比行为,家长随意责罚都不是上策,先弄清孩子攀比的原因是什么最为重要。攀比引发的失落感对于成人来说,因个性和心理已相对成熟,会自己适当调整。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安慰和引导是抚平孩子失落心理的原动力。

妙招3:攀比化动力

对带有竞争意味的攀比,有其积极的一面,家长可以因势利导,给孩子找准“攀比”的行为与对象。比如有些孩子挑食,不愿意吃胡萝卜,那吃胡萝卜就是孩子暂时还做不到但却在能力范围之内的行为。此时,可以找一个孩子的同伴进行“攀比”,他长这么高,这么聪明,你是不是也想和他一样呢?这样的“攀比”对孩子的行为就有积极作用。但家长切记,这类“攀比”行为一定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否则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心。给孩子选“攀比”对象时,最好选孩子向往的“像他一样”的同伴,就能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猜你喜欢
蜡笔同伴成人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成人不自在
快乐的小蜡笔
小蜡笔去上学
红蜡笔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