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洁
【摘要】在分析研究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和教学实际的基础上,从学习环境、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对话协作方式和学习评价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具体策略,经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课程两年的教学实践,既保证了在有限课时内开展协作交流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可能,又有效地解决了学习程序设计入门难、大班教学中有效教学监管和遏止作业抄袭等问题,使学习者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大班教学;教学过程控制模式;学习评价;程序设计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8—0120—05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了一个以知识、智力和创新求效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只有通过终身学习,具备快速获取并内化知识的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然而当前教学却存在严重的危机:
1将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拥有者,可绝大部分教师的知识更新与时代脱节,教材的内容是静止的,学生毕业甚至在学的时候教学内容就已经过时。
2 以灌输为主的知识传授方式,学生被动接受,不管是否理解,先记住再说,一切以应付考试为目标。
3 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无乐趣可言,厌学情绪普遍存在,掉队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学习权无法得到保障。
4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学规模庞大,教学过程管理失控严重,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成了普遍现象。
5 学习上多以独学、自学和个体竞争为主,人与人之间要么是消极地、对抗性地相互作用,要么根本就没有相互作用,师生互动偏少,学生如果出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帮助和正确的引导。
因此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课堂更是变革核心所在。如何变革,使学习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学习?如何让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同时,其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最大的发展?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方式,以特定的学习目标为共同愿景,推崇知识共享,强调学习是从知识边缘向中心过渡的实践过程,同时获得个人的身份建构,它以身份建构为学习观,以建构主义为教育学基础,具有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有利于创新学习[1]。本文将从研究“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出发,分析其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难点,从而提出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有效策略。
一 “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学习共同体”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焦点,一方面源于多学科聚焦“学习”的研究,人类认知的本质得到揭示;另一方面,“学习型组织”理论受到世界各国政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对“学习”研究中发现:知识具有社会性、分布性、默会性和情景性等多种维度。知识是内含在共同体中的,是通过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中介、转化等的张力而建构的,学习就本质而言就是一个社会对话过程;认知不是个人思维的专有属性,认知分布于与不同的参与者、工具和人工制品之间;显性知识是必要的,然而隐性知识则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它支配着人的整个认知活动,是显性知识的“向导”和“主人”;意义和身份都是在互动中建构的,而这种建构受到更广泛的情景脉络的影响,实习场和共同体的创设让学习者通过合法的边缘参与建构意义和身份[2]。
学习型组织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著名学者彼得•圣吉在他的著作《第五项修炼》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要具备这样“五项修炼”:(1)自我超越;(2)改善心智模式;(3)建立共同愿景;(4)团体学习;(5)系统思考。其中以系统思考为基石,引导组织成员对各个独立事件建立联系,从而发现其内在的互动关系。目前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中40%按“学习型组织”模式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并不断延伸和拓展,如: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政党……
那么什么是“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目前比较公认的定义是:指一个由学习者(群体)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学习团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在一定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通过协作交流,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共同活动中也逐步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学习者全面成长[3]。
将“学习共同体”引入课堂教学,真的能解决教学危机吗?具体实施中会遇到哪些难题呢?
二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实施难点
1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1)学习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系统。
明确了教师不是知识的拥有者,而是助学者,学习者。教师除了要管理学生,科学地组织安排好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自身要持续进行学习研究、更新知识,努力成为领域专家,研究学科的认知规律,让学习者以更快捷的认知途径去学习;研究如何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整个知识体系相融合,如何反映最新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实际应用水平。在每一轮的教学循环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将需要不断地更新、完善和发展。
(2)学习是在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实现共同的愿景
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实现个体生命的成长与心智模式的完善。为了共同的关注点,学习者自愿组成学习团队,在团队里,成员互相鼓励,互相信赖,互相尊重,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以平和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学习和实践之中,平等交流,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实现共同的愿景。
(3)学习是个体学习与团队学习的有机结合
“学习共同体”支持知识的分布性,个体独立学习必须与社会协商相结合,才能使个体的认知是全面的、正确的。首先,学习者联系自己先前知识和教材完成对知识的个体性建构;接着,团队交流,学习者将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学习同伴、助学者对话,在沟通中修正和完善知识建构;然后,协作实践,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默会性知识得到共享和交流;最后,反思和创新。
(4)充分保障学习者的学习权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权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在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多样性,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生命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通过知识的共享,让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也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自我发展,不成为掉队者。
因此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是让学习者在一个和谐、民主、平等、充满关爱的氛围中,通过充分沟通、团队协作,不断扩充知识、全面发展,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生存环境,积极地实现人生目标,享受生命的意义,它既符合人类成长的规律,又符合认知规律,用知识发展自己,这正是知识社会要求的,追求完美,不断地自我超越,使创新成了必然。
2课堂学习共同体实施的难点
通过对传统教学的分析和反思,笔者认为在课堂中要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有效的协作学习,必须解决下列问题:
(1)如何构建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
(2)如何实现知识共享,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3)如何保证协作学习中教学评价的公正性和及时性?
(4)引入交流协作,教学任务如何顺利完成?
下面以程序设计类课程为例,谈谈课堂学习共同体有效建构的具体策略。
三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程序设计类课程一直被认为较难掌握的课程,其教学难点主要有:①对知识内化要求高。一般要求学生及时消化所教的知识点,设计算法,灵活组织相关知识,才能编出程序。②算法设计难度高。人的思维方式与机器的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别,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用计算机思维方式来表达,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体验式训练。③近年来教学规模激增,80-100人左右的教学班级比比皆是,师生关系淡漠,除了课堂教学外,答疑、作业及时批阅、学习方法个别化指导等基本的教学过程被简约化,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④长期应试教育造成很多学生厌学、恐学心理,习惯于记忆为主的学习,被动接受知识,不善于思考,学习拖沓,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薄弱。
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
1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
(1)建立共同的愿景
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掌握技术方法,更重要的是使自身能力得到提高,因此设定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目标:掌握正确的程序设计方法,用计算机思维去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程解决问题,理解计算机运行原理,为今后使用计算机做专业领域的研究打下基础;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
(2)以自愿方式创建学习团队
为了组建具有较高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团队,让学习者以自愿的方式,3-5人组成学习团队,并推荐组长,改变独立学习为小组学习,个体竞争为团队竞争,在友好、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团队成员齐心协力,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发挥最大的整体学习效能。
(3)帮助学习者实现自我管理
首先,引导学习者全身心投入,以平和的心态开展学习,及时理解掌握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使自身的学习进度与集体同步;其次,每次完成作业,要求写出心得体会,作为对自己学习方法和过程的反思,并与他人交流;及时评阅学生作业,反馈评价结果,实现个体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反思。由此,学习者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足迹,逐渐形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自我管理控制机制。
(4)增进团队协作的措施
学习团队成员充分参与协作交流,才能实现知识的社会性、分布性以及默会性知识的共享。在课内的协作学习中,如实验课,要求同组学生坐在一起开展讨论,教师经常检查各小组学习情况,有选择地参于讨论,对于协作学习情况较好的小组予以加分;及时分析每次作业成绩,对进步最快的前5名小组和同组成员连续2次均获得90分以上的小组实施加分;期末再由学生自行推选“对我帮助最大”的同学,并对这些同学予以加分,逐渐让学生认识到协作学习的重要性,并乐于协作。
2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需要教师不断去完善和发展的,是整个教学有效开展的基础。在同类或相近课程的教师间结成学习共同体,一方面交流探讨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一起开发研制教学辅助资源,使之更适合学习者学习;另一方面协作开展课题研究,把真实的场景引入教学,与最新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实际应用水平相结合,使教学内容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
3 精心设计编排教学内容
理清知识框架结构,帮助学习者明确知识的全貌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经典化基本概念的介绍,做到简明易于理解;根据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原理,沿着从边缘旁观者->边缘参与者->一般参与者->核心参与者->合格者[4]的成长路线安排教学内容:阶段一,建立基本概念,让学习者理解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专业语言;阶段二,为知识点、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设计练习题,重点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运用;阶段三,引入情景性问题,让学生利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试着创新。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难度,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为此,在实验教材中安排了知识准备、基础题、拓展题,在教学的后半阶段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编程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生活中、专业问题中选题,小组协作完成自选课题。
4 有序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执行规范有序,便于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使学习进度与教学同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设计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1)课前预习:教师事先公布与知识点和教学难点相关的课前预习题,促进学生有效的预习。
(2)理论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在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启发式传授理论难点,师生一起搭建知识框架,使学生逐渐拥有专业思考的语言;通过经典案例和将要完成的基础实验题开展分析和讨论,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小组讨论:在课外做作业前,由组长组织,对课程教学内容和作业中的难点展开讨论,达到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
(4)自主练习: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并根据教师事先公布的作业评阅标准自评。
(5)组间互阅:根据评阅标准,小组间互相评阅作业,在发现被批阅作业的错误、与同组同学的交流中促进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反思。
(6)作业整理与点评:教师及时汇总组间评阅表(见图2),根据学生给出的评语,给出各组的评阅态度分,并抽阅部分学生作业;分析各知识点学生掌握情况,在理论教学中及时补充不足。
(7) 订正作业:对于作业不及格的学生给予订正的机会,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各栏目得分、评阅标准和评语,修正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订正并上交作业,再由教师批阅,对学习落后者予以个别指导。
(8)巩固和拓展:小组协作完成引入真实的场景、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拓展题和自选课题,对所获得的知识重新组织,解决实际的问题,实现知识创新。
5多样化交流方式
交流对话是基于“学习共同体”教学的核心,协作对话是促进知识内化重要环节,为了让学习者充分对话,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了四种交流方式:
(1) 课堂交流
在理论教学中,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以教师为主导,启发式对话和提问的方式完成知识框架的搭建,具体案例的分析、算法设计和编程实现的体验。
(2) 课外交流
课外,由组长发起,小组内成员对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基础题难点展开讨论,完成知识的协商,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
(3) 评价交流
实验课,组间作业互阅,从被阅者完美的解答得到启发,发现别人的错误又引起自我反思,组内交流使评阅得到协商,在此学习方法、学习感受得到交流,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
(4) 任务交流
完成拓展题和自选课题的协作任务,从找资料、选题、策划、分工、设计、实现到完成实验报告,充分体验自我超越,学有所用的乐趣,自然而然地掌握编程技术,学习者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6公正的学习评价机制
“学习共同体”通过集体知识的增长来增长个体的知识,最终达到学习者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将学习评价定位到个体能力,适当结合团队成绩,避免搭便车现象。设立评价机制如下:
(1)评阅标准
明确教师布置任务的目的和要求,为评价的公正性提供依据,同时又方便教师统计分析,准确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对每次实验内容制定评阅标准,并事先公布,示例如图3:
(2)评价方式
针对过程性评价,不同类型的任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基础题:先自评,然后小组间互评,随着教学的推进,逐渐提高评阅要求,增加评阅态度分,要求学生不但能检查出同学作业中的错误,而且能修正,给出详细的评语,提高程序调试能力,达到真正掌握编程语言的目的。
拓展题:小组协作完成,每次每组合交一份实验程序,由教师随机抽组内学生讲解。
自选课题:小组分工协作完成,上交实验程序,每人根据自己的任务撰写实验报告(见图4),由教师评阅。
针对终结性评价,采用传统考试方式,同类课程统一考试,以检查个体最终的学习效果。
(3)评价公正性保障措施
评阅标准的解读:让学生根据标准自我评价,针对标准中不明白之处予以解释,统一评价要求。
投诉机制:公布各栏目得分情况,学生自查,发现问题可向教师投诉。
课堂点名:课堂中偶尔针对最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当场完成一段小程序并上交,作为课堂点名,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分析。
四 结束语
“学习共同体”的引入,增进了师生、生生间学习交流的机会,结合有序的过程管理和公正的学习评价机制,解决了大班教学中作业无法及时批阅的问题,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减少掉队学生。学生依托群体的力量,互相鼓励,在交流讨论中加速知识的内化,提高学习自信心;在互相评阅中养成了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的好习惯;在协作完成任务中又实现了自我体验、自我超越,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据统计,在笔者所教的VB课程中(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入门课程),学生不知不觉中完成编程题数达60多题,在自选课题中,代码达到200多行,07级、08级VB期末考试情况如表1,表2。从表中可看到试点班的优良率(>=80)是排名第一,不及格率明显低于平均水平。
学生在课程留言中说:大家都说VB难,做到最后一直都是对手的VB,到现在竟然成了自己的好朋友。应该说“学习共同体”在教学的初步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功,能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证明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教学方式。随着web3.0的出现,“学习共同体”将成为今后教学模式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