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灿
摘要研究性阅读教学是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养成自觉学习和研究的习惯。本文对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形式及其意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研究性阅读的特点研究性阅读的形式研究性阅读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下,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被动地“听”,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灌输,无法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结果“读”了十几年的书,却仍然不会读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二十一世纪人才提出四项基本要求,即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研究性阅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受到广泛关注。
1 研究性阅读的特点
研究性阅读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方式。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上句,按常规,教师说一说“不宁静”的原因就可以了,但我们多问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的呢?”多查阅一下资料,与学生一道研究,答案就不再是那么单一、简单: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家庭原因,也许还有信仰问题。这种研究就不是一般性的提问,而是一个研究小课题。所以,研究性阅读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有着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大为不同的特点:
1.1研究性阅读强调自求自得
近年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和固定场所传授知识,学生始终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一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们的教学严重轻视发现、探索、实践等活动。而语文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自主意识,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但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研究意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参加研究实践活动,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深切体会。
古代教育家就特别强调学习的“自求”“自得”。孟子说:“孟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自得之也。”这段话深刻阐明了“自得”之效。宋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张载也说过类似的话:“须是自求,已能寻见义理,则自有旨趣。自得之,则居之安矣。”他从学生求知心理这一角度,阐明了自求自得必致意趣横溢,成为永久不衰的学习动力。当今的青年学生,其自尊心、自信心已逐步形成,对于自己的认识能力亦渐趋自信。他们希望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凭借自身的力量来获取知识,因此,老师因势利导,让他们自主探究学习大有好处:巩固已得知识;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看到的学习成果中倍添兴趣,激发求知欲。
1.2研究性阅读强调寓知于趣
兴趣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极其活跃的催化剂。而做老师的常常过于强调学习的艰巨性和恒久性,喜欢用“铁杵磨针”“闻鸡起舞”等故事来告诫学生刻苦攻读。不大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甚至还会有意无意的泼点冷水。诚然,学习本身的确是一件苦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终无所成;嬉笑取闹,高枕以对,亦难进益。然而,倘若学生真的愁眉苦脸,忧心忡忡,恐怕也难学出个名堂。因为心灰意懒,人处厌倦状态,竞技力是很差的,思维力受到阻遏,注意力也很难集中,记忆力也会退减。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只有寓认知于趣味之中,学习的劲头才会经久不衰,学习的成果才会硕大事盛。笔者在教《荷塘月色》时,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研究“叠词的表达效果”。学生们从课内课外找到了大量的材料,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再别康桥》),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如“秀秀灵灵远远近近青青翠翠,山山水水层层叠叠莽莽苍苍”“莺莺燕燕翠翠绿绿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云南大理山水对联)等。通过交流、朗读、品析,学生们不仅体会到了叠词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富于音乐美等奇妙的表达效果,而且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与同学交流的快乐,品味美文的美感享受,付出劳动得到收获的满足等等。
1.3研究性阅读强调教学相长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基本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可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性课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宽广,有很多知识是老师本身并不知晓和熟悉的,这就向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一同探讨知识的奥妙。研究性课程的形式使教师不再高高在上,教师与学生一样是研究的同伴。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由过去的“听我说”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早已富含这种主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后生可畏,焉知者来之不如今也?”“当仁,不让于师。”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绝不可自以为是,固步自封。孔子敢于当学生的面承认自己的无知,认为自己与常人有所不同的只是好学与诲人的精神。《孟子?公孙丑上》有载:“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事实上,“教不倦”实以“学不厌”为前提。因此,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首先要以教人者教己,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要求师生通过教学相互启发,提高为学的兴趣,以期教学相长。
1.4研究性阅读强调多元开放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习语文。可惜的是,学习语文的最广阔的天地没有受到重视,甚至遭到人为的封闭。”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语文研究性学习却呈开放学习的态势。研究性学习中学习地点和内容将会得到改变,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也会得到改变。学生可以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可以到网上去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总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将会有重大的变化。
2 研究性阅读的形式
研究性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有本体性研究阅读和专题研究性阅读两种形式。
2.1本体性研究阅读
本体性研究阅读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有研究意义的深层次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学习。这类问题最好是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也可以是对课文的理解有较大价值的。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是鲁迅先生在五位革命作家遇难两周年时写的纪念文章。经过分析,此文只要解决三个问题就可以透彻的理解全文的主旨,即:(1)“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作者为什么要记叙和五位烈士交往的经过?(3)“惯于长夜过春时”一首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在预习时,先把作者的生平简历,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的参考资料介绍给学生,然后再把这三个问题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结合教材,独立研究,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研究结论未必正确,但只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言之成文,畅所欲言,就达到了目的。当然,最终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在大家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这种研究虽不等同于传统的课前预习阅读,因为除教材外,还应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但它更强化了课前的预习阅读。这种阅读可以让学生熟悉新课内容,消除听课的盲目性,从而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听课时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重点记忆、难点突破,这将大大提高课堂阅读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有效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课堂讨论让学生互相争辩、互相启发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传统语文教学中被动地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的快乐,尝到研究的甜头,这样就有效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2专题研究性阅读
专题研究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是一种以专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专题研究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可由教师提出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专题,为研究性阅读定向。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可设计“民歌中起兴手法的运用”这样的专题研究:“在我国民歌中,起兴手法的运用有很多,请你收集相关信息,谈谈你对起兴手法作用的看法。”在教学《鸿门宴》时,可由“范增举珏”这一情节中“举珏”暗示“下决心”,引出“汉语里的‘谐音”的专题研究。在教学《兰亭集序》时可研究中国的书法文化等。也可由学生在预习阅读及课外自由阅读中,发现可行性的研究专题,确立研究性阅读目标。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即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研究这个专题有什么意义,都必须事先明确。最好确立专题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好一份具体的专题研究计划,以确保专题研究性阅读有序、有效地进行。对中学生而言,专题的确立不宜过大,应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专题,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独立或合作完成。
专题研究性阅读可以用写小论文的形式检查其研究成果。由学生主体发言,其它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做出评价对于学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研究中有失偏颇或偏激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纠正。这种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求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培养出学生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优秀学习品质,有助于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及自我发展。
3 研究性阅读的意义
研究性阅读教学是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使教与学的重点从单纯的获取知识,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最终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统一的目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研究性阅读与教学性阅读结合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养成自觉学习和研究的习惯。专题研究性阅读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将为学生毕业以后所从事的专业研究性阅读和公务性阅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中学教学中,如果能切实抓好专题研究性阅读,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以后的发展结合起来,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做好方法和能力上的准备,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语文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靠短时间的突击教学是不能奏效的。我们提倡的专题研究性阅读,应着重培养学生在专题研究性阅读方面的自觉性,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亲自参加研究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研究习惯,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研究的个人观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