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长元
摘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应当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尤其是文化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更应该加强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教育,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科学性,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分析了它的必要性,从实践上强调了它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为人民服务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应该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大学生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身体力行为人民服务的事情,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对大学生加强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使他们能够肩负起祖国强盛、民族复兴的重任。
1 为人民服务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为人民服务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优良品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①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提出,党的出版事业“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②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出席中央警备团为张思德举行的追悼会,毛泽东题写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并做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毛泽东在讲演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③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列宁提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再到毛泽东精辟地概括为“为人民服务”,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尚的人格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为人民服务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具有科学性。毛泽东对“为人民服务”中的“人民”作了唯物史观的解释,他指出“人民”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并科学分析了我国不同时期人民的范围。现阶段的人民范围更加广泛,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资料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社会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道德的源泉;在社会革命和改革中,人民群众是运动的主体和决定力量。正是因为为人民服务奠定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因而具有科学性,所以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
2 为人民服务符合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人民服务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民主制,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就使为人民服务具有了客观前提,因而为人民服务也体现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符合我国的国家性质。
为人民服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的历史命运也同全体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紧密关联的,中国共产党从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就肩负着消灭阶级压迫和实现民族独立的双重使命,并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胜利。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就在于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就是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什么时候党就生机勃勃,充满朝气和活力。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如一地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 为人民服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致性
为人民服务符合市场经济的特点。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社会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生产者要实现商品的价值,给自己带来利润,必须使商品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生产的商品必须被社会承认,被消费者所接受,因而要求生产的商品能够满足他人的需要,具有“利他性”,也就是为他人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采取宏观调控政策,使市场经济的“为他性”更好的凸现出来。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消灭剥削消灭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反映在道德建设上就要求人们必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为他性”就体现为“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市场经济法则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在自发的起作用,在激烈的竞争中,商品生产者只有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提供优质的服务,吸引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因而市场经济法则更加强化了生产者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相反没有这一意识,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弄虚作假,短斤少两,必然在竞争中被淘汰,自己的利益也会化为泡影。
4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概括和升华,具有高尚性。人类道德的历史发展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相一致,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目前人类最高类型的道德,它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吸收了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根本上不同于剥削阶级类型的道德,如奴隶社会的男尊女卑、男主女从,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资本主义社会的利己主义、金钱万能等。社会主义道德建立在先进的生产方式之上,体现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体现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中,如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男女平等。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这些道德规范做了明确规定,已经深入人心,得到切实履行,因而社会主义的为人民服务是高尚的行为。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由于我国经济制度中公有制是主体,公有制排除和限制了剥削,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新型人际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权利和义务不再分属于两个对立的阶级,而是统一于人民身上,每个人都是服务对象,又都为他人服务,全体人民通过社会分工和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利益。
5 为人民服务是克服错误人生观的理论武器
由于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社会上还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等错误人生观,这些人生观反映的都是狭隘的阶级利益,不可能有无产阶级的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更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它们没有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讨论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己之私利,它们忽视和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大学生要反对这些错误的人生观,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只有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会对人生的目的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力求为人民多做好事,才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大学生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就会自觉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高等学校的教育者,要时刻注重大学生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导向,建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卓有成效的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将来的工作就业中,都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真正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总之,为人民服务不断地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从神圣的、崇高的政治殿堂走向平凡的、世俗的公民生活之中,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地接受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在平凡的生活工作中去身体力行,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获得快乐、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