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广林
摘要:龚贤作为明末清初“金陵八家”的代表人物,关于他是否属于“金陵八家”的争论,已不是影响他成为一代宗师的因素。他深受文人画思想的影响,是其早期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师承,也是他创作的根基。但他又能够摆脱文人画的思想束缚,上追五代北宋山水画之意境、笔墨技法及注重深入自然观察写生的传统,将元画意趣和宋画理学融会贯通,创作出了浑沦雄厚、幽邃苍润的绘画作品。完成了从“白龚”到“灰龚”再到“黑龚”的风格转变。他是站在整个山水画艺术发展的高度,既有对南派艺术的学习,又有北派艺术的影响,继往开来,开创出一个新的时代。
关键词:继承 创造 影响
龚贤,明末清初山水画坛上一个成就卓著的画家,创作出了前代任何山水画家都不曾有过的苍黑、深沉、丰郁而富有奇趣,让人感觉到他那宁静淡泊,致高致远的人格,以及浑沦苍润的美学思想,拓展了明清山水画的独特之精神境界,实现了精神与自然山川的和谐统一。
龚贤与“金陵八家”之关系
“金陵八家”作为清初山水画坛上的一种绘画风格,尤其以龚贤的成绩最为突出,面貌也最为鲜明,使之成为“金陵八家”之首,甚至成为“金陵八家”的代名词。虽然尚有高岑、邹喆、吴宏、樊圻、胡慥、谢荪、叶欣,甚至包括陈卓、张风、王概、武丹、高遇等风格契合者,但金陵画派在明清山水画坛上称得上大师的人物唯推龚贤。但是关于“金陵八家”的说法,无论是在人员构成上,或是在其风格与影响上,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说法,争论不一,大体概括为:其一,八家之首位的画家是谁;其二,八家的具体人员指向或含义。其中周亮工和张庚的记载争议最大,中心焦点就聚集在龚贤与陈卓之争上。
对于以陈卓为首的说法则以周亮工为主提出的;以龚贤为首的说法是以张庚为主提出的。以陈卓为首说法则以“八家”的绘画风格虽各有千秋,但其水平却基本上一致为由。他们否认龚贤,皆因为他那浑沦、雄厚、苍润的风格截然不同于其他几家,如果列为一体则实为不妥。也正是这样的成就和影响,把龚贤列为“金陵八家”之首,为更多的人乐于认可的说法,包括在一些高校的史论教材上也把龚贤列为“金陵八家”之首。使得“金陵八家”的艺术在龚贤艺术光辉的照耀下,在清初的画坛上成为一支声誉鹊起的绘画流派。
“金陵八家”自清初开始就因所列之人而起争议,明末清初张庚指出的“金陵八家”是指: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八人的合称。他们的绘画题材和风格不尽相同,因聚居金陵,皆有一定的时誉(以龚贤最著)故称,见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另指“陈卓、吴宏、樊圻、邹喆、蔡霖沦、李又李、武丹、高岑”为“金陵八家”,见乾隆《上元县志》,但多以前者为准。①有学者也对“金陵八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陈传席先生的研究可谓是资料详实。他从历史资料上找到了“金陵八家”的不同说法,其中周亮工和《上元县志》的都以陈卓为首的说法,颇得陈传席先生的认同,而张庚的《国朝画征录》以龚贤为首的说法则被认为是漏洞百出。本文只以龚贤的山水画艺术成就、艺术风格特色以及对后世山水画艺术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对龚贤作为“金陵八家”之首的看法予以认同来读。
“不难看出,‘金陵八家的画风在清初以‘南宗为尚的风气下,独树一帜,亦是清初金陵画坛的重要代表。”②无论是周亮工、方文,抑或是张庚之辈,对“金陵八家”都应放在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下对比和衡量。其实,“金陵画派”各家都能让当时的一些大收藏家所关注,只不过更多的人关注到了龚贤的绘画作品。龚贤以其笔墨苍润浑厚、意境清雅幽深,使观者有可观、可行、可游、可居的真实之感。以那种糅万壑于方寸,积宇宙阴阳于笔墨的境界意韵,能为后人所推崇和继承,也使得以龚贤为首的金陵画派的影响力迅速传播开来。
其实对于“金陵八家”我们不必过分去追求它是具体的哪几个人,也不可能有最终的唯一答案,但我们却可以在这样的不休的争论中,更加明显地关注到龚贤“黑龚”山水画艺术的磅礴、幽深的意境美。正如“扬州八怪”也是如此,提起“扬州八怪”,大家不约而同地都想到郑板桥和他的竹子。其实金农也是一个在艺术成就上不亚于郑板桥的大师。但在普通大众的脑海深处,恐怕“扬州八怪”就是指郑板桥了,他就是“扬州八怪”的代名词。“金陵八家”也有着如此相似的地方,只不过其他的几位艺术家在龚贤“黑龚”山水面貌的后面被掩盖得严严实实,但这些都不能否认“金陵八家”或是“金陵画派”在清初画坛上的贡献和影响。只是龚贤的艺术在相比之下更是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以至于放在“金陵八家”之列中,显得格外扎眼,深不可测,有高处不胜寒之感。
无论前人怎样去评价看待龚贤与“金陵八家”的关系,都不能改变龚贤所创出来的艺术成就,也不能改变他在“金陵画派”的地位和深远影响力。原本“金陵画派”可能在清初画坛默默无闻,甚至淹没在风格形式多样的画坛长河之中,但是这个画派有了这样一位大师的存在,从而改变了“金陵画派”在这个时期画坛上的地位与影响。
龚贤艺术的传承
龚贤艺术发展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文人画入手,然后回归到宋画风格的轨迹道路,最终完成了“白龚”到“灰龚”再到“黑龚”的风格递进嬗变。他早期首先接触到的文人画传统,尤其是在董其昌门下的学习,可谓是龚贤启蒙阶段的训练。上追董巨风格以及后世的米氏风格,元代黄公望、倪瓒、明代吴门沈周、华亭董其昌等一脉传承,这些思想在他的《云峰图》题跋中明显表露出来。随着龚贤对“南派”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学习与研究,逐渐意识到文人画艺术的游戏性,是一种纯笔墨意趣的游戏;并重新发现被文人画所排斥的宋人山水画艺术的意韵境界。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天光、水汽和空气,经营着一个“可登、可涉、可止、可安”的意境。宋人山水画中的丘壑,在笔墨和意境的表现力上的稳沉灵动,更符合龚贤对于山水画艺术创作的“可登、可涉、可止、可安”的境界,而且宋人追求理学的精神,完成了把自然界内在的联系和艺术家主观的艺术思维合二为一,实现了天地之大美与心神交融的默契。再者龚贤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也符合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所创造出来的古代山水画艺术的一种境界之美,真实的、超凡脱俗的、理想的,甚至有些唯美主义的倾向。
虽然龚贤的山水画艺术是在文人画传统的熏陶下步入山水画艺术殿堂的,但把他的作品放在宋元之间进行风格比较,仍然明显地看出其近乎于宋人绘画风格,而远于元人画风。“但以‘四王为正统的清初画坛,举国上下几乎都是黄大痴、倪云林、王蒙及文征明、董其昌等所谓的正宗统派。这些画家虽然也师法五代、宋代的画法,但十分注意松化、柔化,最终表现出来的仍是元画的‘体,即把宋画元化,这在‘四王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③龚贤的山水画更具有“元画宋化”的面貌,即汲取元代绘画的意趣特点,融合在宋代绘画传统之中,形成二者兼具的风格。也使他的绘画超越文人画狭隘的门户偏见,回归传统山水画大美之境界。他吸取了文人画传统的优秀精华寻找到宋画的恰当切入口,进而扎根下去,才会有晚期的卓尔不群,凌驾于其他金陵画家之上的成就。从而,也印证了他的《课徙画稿》、《画诀》及《画说》的画石之积墨用笔之法,也可以看出他在吸取历代优秀画家的精髓,乃为集大成者,并用毕生所追求的墨法使中国艺术从清晰化走向朴素、含蓄、单纯之路。
对龚贤绘画评价
龚贤一生交友既有诗人,又有戏剧家、收藏家,也有画家,每个人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程正揆论画道:“画有繁简,乃论笔墨,非论境界也。北宋人千丘万壑,无一笔不减,元人枯枝瘦石,无一笔不繁。予曾有诗云:铁干银钩老笔翻,力能从减意能繁。临风自许同倪瓒,入骨谁评到董源?悟此解者,其惟半千乎!”④又如查士标题龚贤册页:“昔日人云,丘壑求天地所有,笔墨求天地所无。野逸此册,丘壑笔墨皆非人间蹊径,乃天劈大文章也。”⑤如此美誉证实了龚贤卓绝不凡的山水画艺术。
龚贤提出了笔、墨、丘壑来实现气韵生动,也是对谢赫六法论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兼容并蓄了南北两派的优点。正如周二学《一角编》所载“必思一出人头地丘壑,然后续成,不然便废此纸亦可。”正是龚贤对五代北宋绘画的细心研究和揣摩,终于使自己在用墨上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顶峰,用一生的精力在墨法上开创出一个新境的。《过云楼书画续记·续画类三》有一段文字记述他的墨法如下:“半千之所以独有千古,更在墨不必加破笔,不必加勒,而阴阳明暗前后远近,眉目以清,蹊径分明。其积墨者然,淡墨者亦然。故浓而不腻,厚而不滞,淡而能苍,秀而愈神,品奇逸韵不易追踪。”⑥这些都说明龚贤的山水既有北派的雄沉深厚,又有南派秀润灵动之态。
当然也有站在“四王”正统立场之上的人,其中的王原祁就是站在董其昌所倡导的“南宗”文人画的立场上,对“金陵八家”的绘画大加贬责。正如他在《雨窗漫笔》中所说:“广陵(扬州)白下(南京),其恶习与浙派无异。有志笔墨者,切须戒之。”无论是张庚的误读,抑或是王原祁的横加指责,确实从客观上降低了他的历史地位,但这种定性与评价与历史的评述相比不具有说服力。我们应该将龚贤和“金陵八家”放到更大的时代背景中去看待,不应局限于金陵或具体的八个人身上,而应从这一时期大时代风格上去着眼,以求能获得一个更加全面客观、公正、真实的龚贤形象和对其艺术成就的评价。
龚贤的山水画代表了清代画坛的成就,他所创造出来的艺术风格与成就,对以后的山水画艺术发展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影响。相对于“八股文”式的“王画”,他完成了一里程碑式的嬗变,完全改变了逸笔草草、寥寥数笔,只重笔墨情趣的文人习气,也改变了处于僵死单一状态的画坛格局。其墨法、笔法娴熟丰富;在意境营造上则幽邃宁静。同时继承了宋代绘画“师造化”的优秀传统,兼顾南北画派的精华,在院派绘画与文人山水画之间,准确地找到一个切入点,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注 释:
①沈柔坚主编:《中国美术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吕晓、宋力著:《中国山水通鉴——钟山烟云》,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
③《陈传席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④刘墨著:《中国名画家全集——龚贤》,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⑤邬建、白联晟编:《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教学实践》,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艺苑出版社,2005年版。
⑥徐英槐:《中国山水画史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