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惠
摘要:受传统文化和地域因素的影响,中国吸收的跨国公司的投资主要来源于亚洲地区,其中日本与韩国更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投资来源。文章介绍了相关的区位优势理论并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日韩企业在华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动态和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分析了未来应该调整的对华投资策略。日韩企业在华的区位选择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并且以制造业为主,但近年来日韩与中国的贸易由于三国的经济政治关系的变化而面临着一些威胁,文章在分析了日韩与中国的贸易所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日韩两国在中国投资可以选择的战略决策。
关键词:日韩企业;在华投资;区位优势理论;对华投资策略调整
中图分类号:F42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8-0033-02
企业投资的区位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决策过程,不仅要考虑生产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如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交易成本等,而且要考虑市场和产业等方面的因素,如市场规模、产业聚集程度等。另外,一些制度因素,如关税、非关税壁垒税收优惠,以及文化差异等也会影响投资流向。当我们研究的是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区位选择时,我们可能看出中国不同经济区在成本、市场规模以及产业聚集程度的优劣势。这对我们改进不同地理位置的经济水平并且制定相应政策法规来刺激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很有必要。对跨国企业在华区位选择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促进中国与国外的贸易往来并且缩小不同地区经济方面的差异。这就是本篇文章选题的原因。
1相关区位优势理论基础与决定因素
区位优势即区位的综合资源优势,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政策、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区位优势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单项优势往往难以形成区位优势。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就是由自然资源、劳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决定。同时区位优势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关于区位优势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最具代表的理论之一。区位优势往往是与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动因紧密相关。邓宁认为区位特定优势主要包括东道国固有的、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如潜在的市场容量等。据邓宁对英国及其它欧洲国家的实例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对于区域激励政策的反应比起国内公司更为敏感,跨国公司在区位选择时受区域政策的影响更明显。波特认为,一国的贸易优势并不像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宣称的那样简单地决定于一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利率、汇率,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国的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而美国著名区域学家埃德加,M·胡佛认为,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以下四类区位因素:一是地区性投入;二是地区性需求;三是输入的投入;四足外部需求。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区位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黄汉民,2006)),主要包括:{1}东道国的政治和社会稳定性以及经营便利性措施;{2}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因素,包括有效率的基础设施、东道国的市场规模与劳动力成本;{3}东道国吸引FDI的政策框架与规则措施,包括对外国子公司的待遇标准、竞争和并购等有关政策以及税收政策、贸易政策、私有化政策和政策的透明度及其执行效率等。
2日韩企业在中国投资区位的现状
日本和韩国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伙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稳步发展后90年代中期到达高峰。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又呈现出积极发展的势头。2003、2004年和2005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实际金额分别达到50.5亿美元,54.5亿美元和65.3亿美元,成为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二大来源地。2006年日商在华投资新设立企业2590家,实际投入外资金额45.98亿美元。当今,日本在华投资最大的5个行业分别为运输机器工业、电子通讯设备、电器机械、普通机械、服装制造业。
相比之下,韩国对华投资的重点始终是制造业。在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直接投资集中在一般制造业如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加工、电子电路、机械制造行业,其中大约60%以上的投资集中在纤维、服装、皮革及组装金属。在这些行业中,韩国企业充分利用中国现有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依靠成本优势增强产品竞争力,然后把产品出口到第三国。
从总体上看日韩跨国公司投资高度集中于中国沿海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一是中国沿海地区的投资环境大大优于中西部地区综合投资成本也低于中西部地区;二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和对外引资政策的区域差异。中国对沿海地区的外资政策倾斜是日韩企业投资集中于沿海地区的主要因素;三是空间位置的接近性。中国沿海地区是日韩企业投资最直接和最便利的区位对其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韩资企业的投资集中与环渤海地区的主要原因是(平利群,2007)与该地区地理位置的接近和投资环境等有关。投资集中在山东、天津、辽宁等环渤海地区主要投资动机是追求费用最低。因为许多在华韩资企业生产的原料和产品的销售市场都在韩国在这一地区投资布局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费用。而且环渤海地区的各级政府都把韩资企业作为引进外资的重点在各方面给予优惠这也是吸引韩资企业在该地区集中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截止2007年12月份,天津滨海新区累计利用韩资27.14亿美元,占韩国对华投资的47.35%。
3日韩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区位存在的问题
3.1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问题
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6年,日本制造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为45.9806亿美元,比2005年的65.3亿美元下降了近30%投资的项目数量为2590个,比2005年的3269个减少了20%。由于前几年中日政治关系出现一些问题,日本一些企业担心在中国投资有风险,另外在2005年7月以后人民币开始升值,但是由于日本国内通货膨胀,所以2005年到2007年这段时间,日元兑人民币是贬值,15%到18%,也就意味着日本对华投资企业成本增加了15%到18%。由于国际油价居高不下、面临世界的粮食能源等等很多问题因此日本有些人开始抵制对华的投资,这也导致了日本对华投资在2005年以后有下滑趋势。
中日关系“政冷经热”现象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会马上消失。在投资方面,虽然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仍在继续增长,但是增长势头已经落后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日本经济界出于对政治风险的担心,出现了“China+1”的投资模式。日本相当一部分企业认为,由于中日政治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在上升,不应该集中投资于中国一国,而应同时考虑去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中国周边其他国家投资设厂。这将在中长期造成部分日本对华投资的分流。
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将对日本对华投资造成一定的影响。首先,人民币汇率改革将使来料加工型投资大幅减少。自从2005年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治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超过7%。这一势头还在发展。外界普遍认为人民币尚有巨大上涨空间。考虑到大部分在华投资的相当部分日本企业主要从事生产返销日本或向第三国出口的纤维、电机、机械、信息器械、精密器材等产业,随着人民币升值,其国际竞争力将有所削弱。其次,中国在加入WTO后过渡期,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将逐渐废除。其中,“两税合一”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这也将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产生较大影响。其三,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换也会对日资企业行为产生影响。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使一部分单纯依靠低价出口的劳动密集型日资企业面临经营困难。此外,中国社保体系的完善、职工劳动条件的提高等因素将使日本在华投资的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不同程度地上升。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劳动成本已明显低于中国非凡是东部沿海省份的劳动成本,这将使日本企业在中国增资扩容或新建投资时更为谨慎。
3.2韩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问题
在近期对韩资企业对华投资动机的调查中,位列前三位的原因是:{1}获得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以降低企业成本;({2}应配套企业的要求;{3}为进入中国的广阔市场。企业投资的目的决定了企业经营策略,这样的投资目的也会影响他们对于投资区域的选择。而由于中国渐渐不能满足韩资企业这样的动机,因此韩资企业对华的投资有下降趋势。
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大约有5000家韩国企业进入中国青岛,受租金上升和经营环境变化的不利因素影响,估计从08年1月至6月可能会有1000家韩国企业撤出中国,占该地区韩国企业的五分之一。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2004年韩国对华投资额为62.5亿美元,2007年1月至11月的韩国对华投资额仅为32.3亿美元,缩减了近一半。与此同时,日韩资本对印度、越南等国家的投资则正逐渐上升,使印度和越南成为备受青睐的新投资地。2006年上半年,日韩在印度的直接投资额比2005年同期增加了150%以上,对越南的投资额也增加了30%以上。另外,韩国还有人担心中国会利用中韩活跃的贸易获取高技术,从而在高新技术领域赶上韩国。尽管韩国的这种担心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它确实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韩国高新技术企业对中国的投资。
4日韩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战略建议
①将中国作为向第三国出口的产品生产基地转为面向中国市场。日本与韩国对中国的投资中仍可以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中国现在正由世界的工厂走向世界的市场,过去在对中国的投资主要是将中国作为向第三国出口的产品生产基地,而现在对中国的投资主要是面向中国市场,是一种内需型投资。
②对华投资区位北移。日本与韩对中国的投资到目前为止在华东地区主要以上海为中心,华南地区主要以广东省为中心。今后建议日韩资企业把投资的眼光放在以天津为中心的渤海地区。日韩企业对华东和华南地区的投资一定程度上已经比较成熟了,今后可以更多的集中在东北地区。
③日韩产业转移应出现结构性调整。主要表现在:一是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二是由加工贸易型向以中国为市场定位的战略投资型转变;三是由一般加工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服务外包和现代农业等新的领域转移;四是由单一项目向产业链转移。
参考文献:
[1] 冯鹏程.日韩对我国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口倾向及效应的比
较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1).
[2] 帕特里克·尤特得里.跨国公司如何选择投资地点[DB/OL].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30725,2009-07-02.
[3] 新浪科技.韩国担心中韩贸易导致技术外泄及其产业空心
化[DB/OL].http://tech.sinacom.cn/it/2004-08-26/0738412486.
shtml,2009-09-03.
[4] 访问早稻田大学小林英夫教授.日本对华投资动向[J].环
球财经,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