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2009-07-01 02:42刘丽娜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26期
关键词:控制财务管理

刘丽娜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我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内部控制制度对我国企业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和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对企业既有防错防弊,又有促进经营管理效果的作用;能起到事前预防、事中、事后及时发现工作漏洞的作用,最终使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为我国企业增强自我成长能力,提高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提供有限的智力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114-0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臻完善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使企业经营的环境日益复杂,影响其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企业要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是建立在内部协调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本文从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涵义、目的,以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内部控制现状等不同角度,阐述和说明我国企业如何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适应应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备、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带来冲击的能力。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涵义及其分类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的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决策、信息与传递以及自我检测等方面,从总体上透视了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其有效实施无疑会促使企业生产管理登上一个新台阶,促进企业经营流程的合理化和正规化。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例如,企业单位的内部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等,就属于内部管理控制。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例如,由无权经管现金和签发支票的第三者每月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就是一种内部财务控制,通过这种控制,可以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企业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目的在于: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当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大型企业单位一般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业务内部管理可谓有章可循。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是个体合营企业对内部控制存在许多误解,甚至概念模糊,治理结构先天不足,使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主要表现在:业务决策人员与经办人员没有很好地分离制约,存在业务授权(管理职能)、业务执行(保管职能)、业务记录(会计职能)、业绩检查(监督职能)兼容现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无标准操作现象;财产清查没有制度,“家底”不明确:内部审计没有制度,该设的内审机构不设,该配的内审人员不配等,使得管理力度层层递减,管理效应层层弱化,从而造成企业竞争力降低,经济效益下滑。总结起来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不够完善,内容不够完备。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或内部控制制度有关内容不够合理;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把已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遇到具体问题更多的是强调客观原因,有章不循,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体制的需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制度体系不完善、控制内容不完备、可操作性不强、监督不得力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各职能部门之间比较重视对行业“条条框框”的管理与指导,而对部门之间的相互衔接重视不足,形成“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尴尬局面。

2.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一些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一部分人习惯于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认为只要能够规范化操作就行,不必考虑是否先进。二是虽然意识到改革的必然性,但片面强调改革组织机构的重要性,忽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这就使企业改革与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阻碍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完善,对企业的发展不利。根据有关抽样资料统计,在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100%为内部董事的公司占有效样本数的22.1%,50%以上为内部董事的公司占有效样本数的78.2%,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的公司占总样本的47.7%。由此可见,公司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作为所有者产权代表的董事会,既不能充当所有者的“守护神”,又不能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大多数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无法以身作则带头严格遵守内部控制制度,逾越控制,滥用职权,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3,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素质较低。财务与会计合署办公,这种机构设置使财务部门工作质量不高,服务对象不明。财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所有者,它的具体运作和操纵是企业内部事务,而会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外部利害关系人,其提供的公开化会计信息必须体现“真实公允”的原则。将服务对象灵活性程度不同的两项工作合并一处,导致了服务对象模糊,而且财务的灵活性干扰了会计的公允性。由会计人员兼做财务,会计人员力不从心,既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又导致财务管理乏力,财会部门的工作质量也随之下降。另外,会计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据统计,在我国1 200万会计从业人员中,受过大学专业教育的不及10%。在素质相对较高的国有企业、县级以上集体企业的600万会计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者也只有18.21%,有会计师资格的仅8.45%。

三、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1.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包括经营管理的理念、方式和风格,组织机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管理控制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务,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保证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2.加强内部牵制制度建设。内部牵制是指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时,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进行正确性检查。它由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接近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如会计信息收集、归类过程中,除了制单外,必须有复核并由财会主管审批;又如现金流转业务中,现金收支的审批、收入和支出、印鉴的保管、记账等业务应分工管理,互相牵制。在内部牵制中,必须采取工作轮换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牵制的效果。工作轮换制是指根据不同岗位在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程度,明确规定并严格控制每一员工在某一岗位的履职时间。对关键岗位应频繁轮换,次要的岗位可少一些。从轮换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揭示出制度的缺陷、管理的缺陷。

3.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建立科学、严密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安全、有效的财务管理的基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抓好关键人。如分支结构负责人和财会部门负责人;(2)把握关键部位。如审批程序、资金调度、交接手续、电脑操作密码等;(3)管好关键物件。如重要的发票、银行票据、印鉴等;(4)控制关键工作岗位。如现金、银行出纳、收支事项及凭证的核准、实物负责人等。

4.加强企业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切实加强企业对内控的认识。企业的一些高级管理人员认为,稽核部门不能创造效益,还要占用人员编制,增加经营成本,因此对其并不十分重视,这一观念应立即更新,并切实加强考核、监督、制约机制,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将内部审计人员从会计、财务人员中分离出来,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审人员的作用,监督和保护企业的资产、财产安全,监督企业朝着合理、合法的良性方面发展。

5.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营运状况,提供内容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目前,大中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基本上脱离了手工操作的账务处理程序,许多企业内部控制的很大一部分实现了计算机化。这既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今后,我们要特别注意开发与引进先进的企业财务与管理软件,逐步建立高质量的企业信息沟通系统。

总之,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健康发展、不断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企业的效益、生存与发展,良好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各级企业管理部门、政府主管企业工作的行政领导以及企业各级负责人一定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健康、高效运转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控制财务管理
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的重点
财务自由这扇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财务风险的对策与探究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浅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关键环节控制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